受访拉萨日报河海大学研支团薪火相传筑梦

北京中科白殿疯眞棒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752061.html
在第三十六个教师节前,河海大学第八届研究生支教团拉萨分团受拉萨电视台、拉萨日报采访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正值花样年华,在陌生的异乡搭起梦想的桥梁;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青春洋溢,为雪域高原点亮希望的明灯。他们是河海大学研支团团员。

扶贫先扶智,教育扶贫成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自年以来,河海大学连续选拔输送70余名研究生来到拉萨开展支教扶贫工作。这场持续了8年的青春接力,将优质的教育资源源源不断地输送到雪域高原。

以青春之力助你远航

“参加志愿工作是寻找自身价值的最好方式。拉萨,一直都是我向往的地方,所以我来了。”眼前这个白白净净的女孩叫司佳蕾,是河海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也是河海大学第八届研支团团长。

年7月,河海大学第八届研支团一行6人从南京来到拉萨江苏实验中学,开启为期一年的支教生活。初到拉萨,如何完成从学生到老师的身份转换成为摆在他们面前的第一道难题。

“开学之前,我们给小升初的家长打电话通知学生录取的消息,通过简单的交谈,感觉当地的学生和家长淳朴善良。”司佳蕾说,初次接触,学生们的热情便感染了她。

初来乍到,司佳蕾的课堂并不轻松。第一次布置作业,司佳蕾就感觉被泼了一盆冷水。课后作业,班上学生作答的正确率不高。在课堂上,同学们学习很认真,但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这让司佳蕾既心急、又心疼。

如何让学生们提高基础,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司佳蕾和团员们每天不断思考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当地老师认真负责,对待孩子们都尽心尽力、付出全部心血。”这是司佳蕾在本地老师身上学习到的,她也不断地向学校前辈请教,常常利用空余时间与学生谈心。学生次仁旦增说:“老师一直很耐心地给我辅导,给我们讲述课本外的知识,非常感谢他们。”

“在拉萨这片土地上,我希望能贡献出自己的青春力量,并将个人的理想自觉融入社会共同理想之中。”现在,司佳蕾逐渐完成了从学生到老师的角色转换,以人民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兢兢业业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

“尽我最大的努力,让我教的班级能取得好成绩,为学生未来的人生之路打好坚实的基础。”对于一年支教工作的期望,司佳蕾说,希望认真做好工作中的每一件事,用真情去对待每一位学生,从工作中获取知识,在生活中创造快乐;用心服务,用心收获。

一年支教情,一生报国志

“吴老师,请问一下如何调动当地学生的学习兴趣?”王伟弢是河海大学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现在承担了拉萨江苏实验中学初一6个班的历史教学任务,在办公室,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向本地老师请教。

提起初次面对学生的经历,王伟弢有些不好意思:“本以为自己做了充足的准备,没想到当我看到三四十双眼睛紧紧盯着自己时,还是非常忐忑。”当看到一张张稚嫩淳朴的脸庞,一双双期待的眼睛,回想起“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铮铮誓言,强烈的责任感在他心中油然而生。

王伟弢努力转变心态,一堂40分钟的课提前在心里演练过不知多少遍。他积极向学校老师请教,熟悉各项工作任务……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不但慢慢摸索出了方法、甚至还小有心得。当讲到化石时,他会结合常州中华恐龙园,讲到大禹治水,他会拓展到河海大学大禹学院。课堂上,王伟弢采用寓教于乐的方法,学生们更乐于接受、知识面也不断拓展。

一年时间很短,王伟弢说,他希望能真正做到用一年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把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研支团各项工作步入正轨,团员们的表现受到当地老师的高度评价。拉萨江苏实验中学老师王波鸿说:“研支团的出现好比催化剂。一方面,教育本身即是教学相长的过程,研支团成员通过了解教育现状、掌握学生特质,更快更好适应到教学工作中。另一方面,研支团成员为本地师生注入了新鲜的青春热血,我们从他们那儿学习到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一约既定、万山无阻。河海大学第八届研支团团员们用行动诠释了“祖国需要处,皆是我故乡”,正是这一代代薪火相传的教育接力,使知识的种子在雪域高原开花结果。

来源:拉萨日报

编辑:司佳蕾审核:李泽鹏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sawanbao.com/lswbnr/1355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