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坚守新闻志向传播中国声音

目前,世界尤其是西方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和认识,要么知之甚少,失之肤浅,要么带有明显的政治偏见或制度偏见。究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囿于传统观念和惯性思维的影响,我们自身的传播理念与媒体实践缺乏必要的变革与创新,以至于这些年来我们的对外传播虽然有所作为但始终未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国家形象的对外传播。所以,我们需要认真反思并及时纠偏,以更好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年11月上旬,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对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作出专门指示并发表重要讲话,这表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和   

从这些重要论述可以看到,在新媒体时代,“政治家办报”既是方向盘、指南针,又是动力源,是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绕不开也不能回避的使命重任,是所有新闻工作者的必选题和规定动作。只有具备政治家办报的思想和品质,才能在新媒体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有效避免失却发展动力、迷失前进方向。一句话,只有把新闻工作作为一项崇高的事业,才能牢固确立并真正实现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这一新闻志向和使命。

2人民大众的情怀和工作取向

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新媒体时代,新闻工作者为了“不畏浮云遮望眼”,不仅要坚定理想信念,站稳政治立场,还要心系人民群众,坚持为人民做新闻。在第十七个中国记者节颁奖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新闻工作者要“以人民为中心,心系人民、讴歌人民,发扬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勤奋工作、甘于奉献”。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真正把镜头、话筒和笔触对准广大群众,聚焦基层实际,关心百姓冷暖,“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

  

新闻工作者要真正坚守新闻志向,应当力求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勇于走出深闺“接地气”。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新闻工作者的工作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但老一辈新闻工作者不畏艰辛、吃苦耐劳的光荣传统未能全部传承下来,一些年轻的新闻记者不愿到一线调查采访,而是热衷于到网络上搜集新闻素材,这样的新闻报道当然没有“露珠”和“热气”。实践证明,只有真正拉近与人民群众的距离,融入到群众的生活之中,才能培养起为人民服务的真挚情感和炽热情怀。远离百姓、脱离生活的新闻报道纵使有再华丽的装饰点缀,也因缺少思想而索然无味、了无生气。二是乐于与人民群众做朋友。现实生活是新闻报道的源头活水,新闻工作者不仅要勇于放下身段走进田间地头、厂矿社区,还要乐于与各行各业的群众交心做朋友,甘做人民的“小学生”。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最终都要在基层和人民群众中生根、开花、结果,而新闻工作者就是在为这些决策做求证、找答案,只有乐于与人民群众做朋友,才能真正找到新闻策划的内容、新闻报道的方法,提升新闻传播的效果。三是善于做人民的传声筒。新闻工作者应当从生活、群众、实际中了解真实情况,并及时、准确、全面地进行传播,实现政策与民情的上传下达。在新媒体时代,新闻工作者更应从讲政治的高度,从社会大局出发,凭借新闻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完整地而理性地传播人民群众的呼声和诉求,使新闻媒体更好地成为党和国家与人民之间的桥梁与纽带。

3社会责任的意识与担当

从世界范围来看,社会责任理论的提出是媒体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社会呼唤秩序与良知回归的结果。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低俗、庸俗、媚俗的“三俗”现象成为少数媒体乐此不疲的追逐对象。一些媒体甚至不惜以此为手段,片面追求发行量、收听率、收视率。而到了新媒体时代,点击率被一些网络媒体奉为圭臬,虚假新闻、标题党等在网络空间大行其道,这不仅破坏了传统新闻的传播秩序,还恶化了社会风气和舆论环境。

  

然而,我国新闻媒体的发展现状并不乐观。年11月10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继4月22日公开通报《财经》杂志   

中西方由于历史传统、政治制度、地域文化的不同,在审美标准、价值取向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中国新闻要想吸引西方人的目光,还需要深入研究和把握其审美趣味、文化心理、认知习惯、知识结构等特点,以西方人普遍接受的方式进行对外传播,帮助他们读懂中国。必须承认的是,对外传播的落后现状既不能满足我国现实发展的需要,也与我国在国际上的大国地位不相适应。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集中讲好中国故事,同时优化战略布局,着力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的外宣旗舰媒体。”衡量一个国家国际影响力的核心指标就是国际话语权,而话语权的表达是通过全方位的传播体系来实现的,新闻媒体是其中最基本的工具和介质。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我国不仅要在处理国际事务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还要在国际社会中赢得更多的话语权。这也要求当代新闻工作者始终坚守自身新闻志向,让中国声音、中国态度、中国主张、中国理念、中国文化、中国气派、中国风格转化为各种各样的新闻报道、影像纪实,为提升中国国际传播力贡献力量。

作者: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图片来源于网络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
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qxinjia.com/bbfz/1045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