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叠沟之于我,并不陌生。从第一次知道这个名字后,在我以后人生的路上,也不知道走过多少回。常言说,不走的路也要走三回。更何况这条路是连接我和家乡的必经之地。
我乘班车走过叠叠沟,深夜徒步走过叠叠沟,到今天自驾走过叠叠沟。除了时间的变化,更多的是一种心情变化。每到叠叠沟,看窗外景色,我都会情不自禁放慢车速,除了欣赏景色,心底里更多的是感慨。曾经,这里是固原到隆德的必经之地。夏天,道路泥泞塌陷,动不动造成交通堵塞。特别是到了冬天,路途积雪结冰,特别难行,一不小心就会滑下沟底。行走叠叠沟的危险度,不亚于过六盘山。六盘山也是隆德到固原的必经之地。每次出发,如果走六盘山,只要车子从杨家店翻过六盘山,到了和尚部,心里面默念,算是基本到固原了。路过叠叠沟亦如此,只要车从红庄村到达大堡村,也就算是平安到达固原了。
叠叠沟,单从名字就能知道这是个什么地,沟是一个挨着一个,一个连着一个,走完叠叠沟,需要大约个把小时。对于叠叠沟,有两家事,至今我都记忆尤深。
一是深夜徒步叠叠沟,那年夏天,我还在大庄中学教书,固原举办篮球赛,很热闹。晚上,我们一帮单身教书匠坐在学校也没事。于是有人提议去固原看球赛,那时候交通没现在方便。去的时候,几个人坐了个顺路车。半夜看完戏后,已经没有车了。只好作罢,几个人乘着夜色,有说有笑,从固原出发,一步步往中学走。我不记得大概走了多少时间,影响中有人确实走不动了。没办法,只好电话联系了当时在校的老师,骑摩托车把那个人接回去了。是谁,我也忘记了。还有一件事,就是差点命短叠叠沟。听来有些可怕,那年冬天,我已经调固原上班了。周末回家,周一要赶着上班时间到单位。私下里专门约定了一个私家车,刚好也是固原上班的。那天,天气也是晴朗的,路面上也没有雪。当我们行至到叠叠沟靠近那个林场的转弯处,碰的一声巨响,我的头糊里糊涂被重重撞向车窗。出事故了,车子方向失灵车头重重撞向路边的安全栏,两个车轮胎都爆破了。我强忍着疼痛下车,现场让我毛骨悚然。真是有惊无险,要不是路边的安全防护栏,车子直接冲向沟底,后果不堪设想。事后,师傅说是自己大意了,车速稍微有些快,转弯时,走得早路上有暗冰,一踩刹车车就滑入路边。那一个早晨,我就忍受寒冷和饥饿,坐在车里等着师傅去寻求救援的人。手机没有信号,师傅只好徒步走出叠叠沟打电话。
时光如梭,事情已经过去很多年了。如今,隆张公路已经被修成旅游环线专道。路面加宽了,变好了。路的一侧,专门留有停车观景台,自驾游的人可以停下车,尽情地享受属于叠叠沟的无限风光。如果之前没有来过叠叠沟的人,还以为这里一直就是这个样。更让很多游客痴迷的就是这里的油菜花,每到七八月分,隆张公路两侧上千亩油菜花尽情开发,像极了连接天边的两条彩带,吸引着无数游人来这里赏光。
叠叠沟也不例外,自然是人们感受沟中有沟,沟连着沟的奇特风貌的必经之地。
菜园主人
先后在台湾《旺报》《新闻报》美国《侨报》新西兰《乡音》《澳洲日报》《国际日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农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国社会报》《中国组织人事报》《人民铁道报》《南方周末》《农业科技报》《都市时报》《东方城乡报》《教育报》《陕西交通报》《大家教育周刊》《阳光报》《劳动时报》《拉萨晚报》《新民晚报》《盐城晚报》《安庆晚报》《银川晚报》《宁夏日报》《清风新风》《闽北日报》《山西日报》《新消息报》《华兴时报》《新知讯报》《固原日报》《散文诗》《华夏散文》《中国文学》《东方散文》《青海》《布谷》《家教与成才》《九龙作家》《华夏孝文化》《海南文学》《黄金时代》《农家女》《农村工作通讯》《时事报告》《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杂志》《秘书工作》《大学生村官》《情感读本》《潜夫山》《茉莉花》《党员生活》《华邦》《统计与经济》《档案博览》《吉林机关党建》《铁城之声》《武夷山》《西南作家文学》《赣西文学》《中国家园文学》《梧桐花博客文学》《教师月刊》《古峡文学》《宁夏人大》《宁夏工作研究》《宁夏烟草》《宁夏教育》《现代领导》《六盘山》《沙坡头》《共产党人》《领导科学》《朔方》《当代人》等国内外报刊杂志发表散文、小说数百篇,作品获奖40余次,散文《村变》获“和平崛起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全国文学创作大赛”散文“特等奖”。作品入选《中国当代千人诗歌》《读者》(文化系列丛书)《西海固文学丛书》《情感读本》等多种文学选本。
蔡文刚缘聚菜园,惜缘随缘!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sawanbao.com/bbfz/14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