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馨肃宁2016年11月14日

《肃宁周报》“土记者”——杨进涛

肃宁电视台11月14日讯:

《肃宁周报》编辑部主任杨进涛,身兼文字记者、摄影记者、版面编辑于一身,他经常深入基层一线采访,将全部身心扑在工作上,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成为为百姓代言的“土记者”。今天的《德馨肃宁》,就让我们去认识他。

今年48岁的他和文字打了近30年交道,从上世纪80年代在部队时就当通讯员、报道员、报社编辑,他利用业余时间写作,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经验,先后在《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等报刊杂志发表稿件数百篇。年底,杨进涛转业回家乡工作,年底,肃宁县委决定与《沧州日报》合办《肃宁周报》,县委宣传部领导找到杨进涛负责筹办,杨进涛倍感压力,之前在部队时的报纸都是4开小报,而《肃宁周报》是对开大报,每周要出一期,内容涵盖时政、民生、文学等方面,每个版面至少字以上。面对新的任务,新的挑战,杨进涛用那股在部队时的冲劲,决心要办好。

《肃宁周报》编辑部主任杨进涛:我转业以后,分到城建局,我在那边是业余时间写稿,比较轻松,没有什么压力。咱们是年底酝酿成立《肃宁周报》,当时想让我组织《肃宁周报》,当时也没想到这么紧张,以为像以前我负责的报纸一个月一期,也不是这么大,结果来了后,要每周一期,对开四版这么大,信息量也特别大,当时人很少,也就三四个人,都是从各单位抽来的,刚组建的一个新的机构,怎么把报纸办起来,一开始也是很紧张,围绕当时中心工作,怎么为经济发展服务,一开始就是人少任务量大,加班加点,我们标准不能降低,始终保持在现有标准上越来越办好,办出精品的报纸,尽管人数有限的力量,经常下到基层去,到基层一线,捕捉生产生活中的工作一线鲜活的典型、事迹,回来写稿,加班经常的事。

年担任《肃宁周报》编辑部主任后,杨进涛就把全部心思放在了这份报纸上,采访、写稿、拍照、看“小样”,他每天的工作都排得满满的。《肃宁周报》每周一期,都要制定采访计划、内容,每周三要出“小样”,也是最紧张忙碌的时候,这时候,杨进涛要校对、组版、修改、编审,统筹四个版面的内容。

《肃宁周报》编辑部主任杨进涛:初稿校对,要五六遍,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校到第五遍的时候,我们在四版发现一个作者,本来叫刘玉玺,突然看到是刘王玺,就差一个点,但是错了就不行,作者错了是个严重的错误,及时纠正,在复印之前改正了,这个东西非常严谨,互相校对,有时候视觉疲劳,校不出来,我们就互相校。

《肃宁周报》的办报宗旨就是打地方牌、办特色报,他经常深入百姓身边,报道与百姓相关的好人好事、或是需要帮扶的困难群众。熟悉杨进涛的人都知道,每次有新的线索,他就拿起包、背起相机往外冲,他经常说,什么事都可以放,就是新闻线索不能放。单凭这股拼劲儿,同事们就打心眼儿里敬佩他、认同他。

《肃宁周报》记者宋志敏:从认识杨主任第一天,他就是这么一个风风火火的人,他这种工作热情和工作激情也常常感染着我们,你像最急、最累的采访任务,都是自己跑过去,对我们同事也特别关心,对我们业务上帮助也大,常常教育我们,好记者就要下到基层,深入群众。

现在《肃宁周报》的发行量已从份增加到1万份,不仅摆在了机关干部的办公桌上,也走进了百姓的生活中。杨进涛整天东奔西走,不是在写稿,就是在新闻现场。他对工作的热情,一半源于对文字之爱,一半源于对百姓之爱。

《肃宁周报》编辑部主任杨进涛:运转正常后,到现在已经办了期,将近期了,就这么过来了,风风雨雨的跟同事一块,摸爬滚打,经常是早上一上班背着机子下到基层去,很晚才回来,全县个村,我们可以说是没全去遍,也去了多个了。我们还要更进一步的到各个村去挖一挖,下边实际有很多东西可以挖,反映我们群众的急难盼怨,生产生活中的新鲜事、感人事、高兴事,始终报纸是为人民群众办的,让人民群众爱看,但是我们同时要反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优惠政策,要让基层的同志们知道优惠政策,来享受优惠政策,这就需要媒体在党和政府、群众之间搭起桥梁和联系纽带。

杨进涛对待工作从不抱怨,干工作实干苦干加巧干,连年被评为优秀新闻通讯员、先进新闻工作者、宣传沧州先进个人,年被评为“沧州好人”。

主持人:杨进涛虽然是个县级报纸的“土记者”,写的文章也大多为民生新闻,但他诚实做人、踏实做事,在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他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实实在在地为群众解决难题,用实际行动履行了一个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使命担当。本台报道









































白殿治疗方法有哪些
白殿治疗方法有哪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qxinjia.com/lswbfz/1049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