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从来不缺英雄,数十年来,聊城都出了哪些名闻全市、享誉全国的名人?以下这些名字!在聊城的历史画卷上,挥下了浓重的笔墨!一起看看都有谁——
孔繁森:
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儿子
孔繁森,这个响彻大江南北的名字,他为国、为人民、为党鞠躬尽粹,用生命谱写了90年代党的干部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新篇章。
孔繁森生活极其节俭。经常吃的是白饭就榨菜,工作一忙,开水泡馒头和方便面也是经常的事儿。他不仅自己吃得这么粗淡,对孩子教育也要节俭。一次他回家探亲,他发现儿子孔杰把吃剩下的菜倒了,心里压不住火,冲儿子喊起来,他要孩子想想还有人没饭吃,还有人买不到这些东西吃。
孔繁森同志家里并不富裕,生活条件很差,全家五口人只有简陋的七间房子,上有年过九旬的老母亲,下有三个孩子,还有做过手术、体弱多病的妻子。他在西藏工作近十年时间,几乎没有往家寄过钱,省下的工资,大部分用在贫困的藏族群众身上。
在乡下,只要遇上困难人家,他总是习惯地掏掏口袋,有多少钱就全数送给主人。在天寒地冻的季节,要是正好遇到衣衫单薄的群众,他就经常把自己的毛衣毛裤当场捐赠,没有人能计算出他到底送给了别人多少东西。
年夏,墨竹工卡县羊口岗发生地震,孔繁森前往指挥救援工作,发现失去双亲的五兄妹生活非常艰难,其中两个小的,8岁的男孩曲印和5岁的女孩贡桑,衣服又脏又破,身上脏兮兮的。村里7岁的曲尼也是孤儿。孔繁森心疼这三个孩子,就把他们带回拉萨亲自抚养。后来拉萨市长洛桑顿珠见他负担太重,就领养了曲尼。孔繁森把自己对藏族同胞的爱倾注在这两个孤儿身上。
孔繁森遇车祸去世后,人们处理后事时,看到两件令人心碎的遗物,一是他身上只有8.6元钱,二是他的绝笔,去世前4天写的关于发展阿里经济的几条建议。
而对于孔繁森的事迹,年1月,聊城日报以《党的好干部——孔繁森》为题进行了专题报道。
张海迪:
“当代保尔”也是“八十年代新雷锋”
被誉为“当代保尔”的张海迪,年至年一直生活、工作在莘县,她将莘县称作自己的“第二故乡”。
张海迪五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瘫。没进过学校,她先后自学了小学、中学和大学的专业课程。张海迪十五岁时随父母下放聊城莘县一个贫穷的小村子,在那里她给村里小学的孩子们教书,并且克服种种困难学习医学知识,热心地为乡亲们针灸治病。
年,她通过了吉林大学哲学系研究生课程考试,被授予哲学硕士学位。她生动地诠释了何为“身残志坚”。
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向张海迪同志学习的决定》,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叶剑英、李先念等八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为张海迪题词,表彰她积极进取、无私奉献的精神。
张海迪在本职岗位和社会工作中自强不息,以满腔的热忱和高尚的品格服务社会,奉献人民,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有很高的声誉和威望,是一个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好典型。她是中国一代青年的骄傲,也是中国残疾人的杰出代表。
年,《中国青年报》发表《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邓小平亲笔题词:学习张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
年,中国共产党决定将张海迪树立为宣传偶像。将张海迪女士称作:“八十年代新雷锋”、“当代保尔”。张海迪历任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年11月当选为中国残联第五届主席团主席,年9月19日选举连任中国残联第六届主席团主席。年10月6日当选康复国际主席,现任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
年10月31日,聊城日报以《当代保尔张海迪》为题刊登了张海迪的事迹。
白云:
铁肩柔情,是人民满意的检察官
白云与共和国同龄,他嫉恶如仇,执法如山,人称“铁面”检察官,更是“全国十大杰出检察官”。
在东昌府区人民检察院,他先后任助理检察员、检察员、起诉科副科长、副检察长。
虽然职务在变,但白云的诺言始终没变:“我是人民检察官,更是一名共产党员,肩上的责任千斤重。我要把每一起案件都办成‘铁案’,让人民满意。”
白云无情。面对说情和压力,白云说:“我只认法律,不认面子,谁对不起法律、对不起人民,我就对不起他!”他在办案过程中始终坚持请客不到,送礼不要,说情不听。
白云有情。有“铁面”检察官之称的白云,嫉恶如仇,执法如山。但他在办案中也注重体现人性化执法理念。“犯罪嫌疑人也是人,严格执法的同时应当尊重犯罪嫌疑人的人格。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统一,是我们检察官办案应当追求的最高境界。”白云常常对干警们说。
当检察官近30年,白云没吃过当事人一顿饭,没喝过当事人一滴酒,没吸过当事人一支烟,没收过当事人一次礼。
“小事不从严,大事难成全。作为一名执法者,要从小事做起。老百姓往往从这些小事上看作风,看形象。”白云常常告诫自己。
同事们说,白云总是这样,对需要帮助的人,慷慨解囊,但对公家的账却分得很清。他说:“公家的一分钱便宜都不能占。”
“官至能贫乃是清。”这是白云清廉本色的写照。
铁肩柔情担道义,躬身为民谋利益。年11月1日,聊城日报刊登《人民满意的检察官白云》,记录了白云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和真情,展现了一位人民检察官的深切情怀。
张国忠:
甘愿吃亏的“全国劳模”
年6月13日,聊城日报刊登《记全国劳模张国忠——一面永不褪色的红旗》。
“当干部首先学吃亏,学吃亏就有人跟随。当干部必须能吃亏,能吃亏才会有权威。当干部应该肯吃亏,肯吃亏就能有作为。当干部带头多吃亏,多吃亏自然少是非。不怕吃亏敢于吃亏,工作才能够往前推。当干部坚持长吃亏,百姓中才有好口碑。当干部情愿甘吃亏,甘吃亏为党增光辉。”
这朴素而又饱含哲理的语言,出自鲁西北平原一位普普通通的基层党员:茌平县小杨屯村党总支书记张国忠之口。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几十年来,张国忠历经风雨,与时俱进,以“吃亏”自律,以创新兴业,以和谐立村,团结带领全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极大地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使一个十年九涝的“要饭村”成为家家富裕的“先进文明村”,成为“鲁西北平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他自己先后当选为党的十一、十四、十五大代表,连任4届山东省人大代表,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获“全国老有所为奉献奖”;他所在的小杨屯村被命名为“全国文明村”,村党支部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养鸭子给小杨屯村插上了经济腾飞的翅膀,如今小杨屯村的鸭业养殖已经发展成了集孵化、饲料、养殖、宰杀、冷藏、熟食、运输、销售为一体的大型龙头企业——小杨屯鸭业集团总公司。
多年来,小杨屯村没发生过一起治安案件,没有一人参与非法宗教组织,没有一人搞封建迷信和歪门邪道,就连夫妻吵架、婆媳不和这样的小事也很少发生;全村在共同致富的道路上没有一户掉队,没有一位孤寡老人得不到赡养,没有一户违反计划生育政策,没有一名孩子因为交不起学费上不了学……
徐本禹:
感动中国的平凡人
徐本禹年到贵州省大方县猫场镇狗吊岩村岩洞小学与大水乡大石村大石小学支教,后获选中国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年12月,聊城日报以《别样的异域生活》为题报道了徐本禹支教的英勇事迹。
年,徐本禹出生于山东聊城一个贫穷的农村家庭。年,徐本禹成为华中农业大学的一名学生。
年7月,徐本禹参加学校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到贵州省大方县猫场镇狗吊岩村设在山洞里的为民小学支教一个月。返校时,孩子们依依不舍,他向孩子们承诺一年后再回去给他们上课。
年,徐本禹以分的高分考取了该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然而,年4月16日,徐本禹却作出了让所有人大吃一惊的决定:放弃攻读研究生的机会,去贵州省大方县大水乡大石村支教。
年7月11日,一篇题为《两所乡村小学和一个支教者》的帖子出现在“天涯论坛”上,内容是关于一个学生到西部农村支教的事情。后来几个月间,几十万人点击了它,几千人跟帖。那个支教者就是徐本禹。
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组委会评选授予徐本禹的颁奖词是:如果眼泪是一种财富,徐本禹就是一个富有的人,在过去的一年里,他让我们泪流满面。从繁华的城市,他走进大山深处,用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倾颓的教室,扛住了贫穷和孤独,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也许一个人的力量还不能让孩子的眼睛铺满阳光,爱,被期待着。徐本禹点亮了火把,刺痛了我们的眼睛。
徐本禹现为共青团湖北省委学校部部长,省学联副秘书长。
陈春龙: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陈春龙生前系聊城市公安局特警支队民警,三级警司。年3月20日,在处置一场暴力劫持人质案件中,为了保护人质安全,不顾个人安危,与穷凶极恶的歹徒奋勇搏斗,不幸以身殉职、壮烈牺牲,年仅29岁。之后,本报报道《陈春龙:一个人·一瞬间·一座城》,探寻英雄陈春龙壮举下的集体感动。
年3月20日晚,聊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发生一起暴力劫持人质事件,聊城市公安局特警支队民警陈春龙扮成医护人员,趁歹徒与其母亲通电话、匕首离开人质颈部的一刹那,猛扑上去夺刀救人,搏斗中不幸被歹徒刺中颈部。21日凌晨,陈春龙因抢救无效壮烈牺牲,年仅29岁。人质随后获救,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英雄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人们用各种形式寄托对陈春龙的哀思,用各种方法缅怀这位忠诚卫士。
为满足群众吊唁陈春龙烈士的要求,市特警支队特意在办公大楼一层设了灵堂。同事来了,同学来了,一拨又一拨素昧平生的普通群众也来了……几天的时间,全市有10万余人自发前往陈春龙的灵堂前悼念。
3月25日,是送别陈春龙的日子,水城人以最高规格为英雄送别。当日下午3时,聊城市委、市政府在市殡仪馆为陈春龙举行隆重的追悼和遗体送别仪式。
聊城市殡葬管理处主任周庆民年开始在殡葬管理处工作,“像陈春龙这样高规格的追悼会和这样大的送行场面,我还是头一次遇到。”周庆民说。
在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陈春龙用生命和青春谱写了属于聊城的辉煌一页;在一片热血浸染的沃土上,他用壮烈铸就了聊城人的伟大魂魄。
陈春龙在生死关头临危不惧,源于他恪尽职守的崇高职业品格。“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谓义。”在人民群众需要自己的时刻,不顾性命安危,谱写了人民警察忠于党、忠于人民的壮丽诗篇。陈春龙就是一个仁义之人;他的牺牲,是舍生取义。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陈春龙担当得起这八个大字。
冯思广:
风华正茂为民献身
五载峥嵘岁月为国奉献,二十八年风华正茂为民献身。
年5月6日晚,冯思广和中队长张德山驾机在连续起飞过程中发动机骤然停车,为避免飞机坠落在济南人口稠密地区,冯思广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和张德山一起果断改变飞行轨迹,自己却因错过跳伞最佳时机英勇牺牲。
他用28岁的宝贵生命,书写了一曲忠诚于党、热爱人民的时代颂歌。
5月7日被批准为革命烈士的冯思广,年1月出生于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县肖家庄乡冯营村,年9月考入山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专业,年6月招飞入伍,年6月毕业于空军第三飞行学院,年荣立三等功,是一名爱家乡、爱亲人、爱战友、爱人民、爱社会的新一代优秀飞行员。
冯思广和空军某场站医师田文君已于年8月领取了结婚证,几次计划举行婚礼,都因冯思广加紧进行改装训练而未能如愿。在5月10日上午的追悼会上,田文君以她和冯思广的名义,分别给济空司令员刘忠兴中将敬了两个军礼,颤抖的右手久久没有放下。田文君说,“请司令员见证,今天就是我和思广的婚礼……这辈子,嫁给这样的飞行员不后悔……我一定替思广为父母尽孝,让他在天堂无牵挂……”
中央军委领导获悉后深情称赞:“虽然冯思广同志牺牲了,但那种视死如归、英勇无畏、对人民大忠大爱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冯思广烈士的英雄事迹在空军部队引起深刻反响,成为广大官兵深化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动教材。
年5月,聊城日报以《28岁青春融入长空——追记英雄飞行员冯思广》为题对冯思广的事迹进行了专题报道。聊城晚报先后以《44毫米,成就壮烈的人生高度》《那一跳,英名永存天地间》《冯思广:那个聪明的“许三多”》《冯思广爱情三部曲—温馨热恋瞬间绝恋难忘爱恋》《一秒钟,决断的命令他发出》等为题,对冯思广烈士的事迹进行了全面深入的专题报道。
北京治疗白癜风什么医院哪里能治愈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