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社会需要更多汪国真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那个曾经陪伴我们走过青葱岁月,写下大量青春诗歌,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汪国真,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据媒体报道称,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院艺术家、当代诗人、书画家汪国真,因病医治无效于26日凌晨2点0分在医院去世,享年59岁。

在“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的背景下,刚刚过去的“世界读书日”有着特别意义。估计很多人借着“建设书香社会”的东风,准备给孩子买几本汪国真的诗,顺便自己温习一下汪国真以及那个青葱岁月。或许有些人已经开始,有些人还没有来得及,但汪国真已经走了。

很多人都回忆上世纪80年代,那真是一个读书的年代,也是一个盛产诗人的年代,那个年代出现了很多脍炙人口直至今天依然值得反复吟味的诗歌。虽然有人一直以不够深沉来质疑汪国真,而汪国真本人也没有怎么辩护,但即使以最苛刻的目光打量,也不能否认汪国真是那个年代“最走心”的诗人之一,也不能否认他曾经影响了一代人。“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如果生活不够慷慨,我们也不必回报吝啬”……汪国真的诗,一直伴随着我们。

好的诗歌,具有穿透人心和穿越岁月的力量。真正的诗人,就是那些即使人走了,依然有诗被吟诵的人,汪国真无疑是这样的诗人。应该感谢汪国真们,和他们带给我们的诗歌。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我们的青春才少了许多的迷茫。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到底是汪国真们成全了那个时代,还是那个时代成全了他们?应该讲,每一个诗人的成长都有偶然性,但上升到一个整体,能够群星涌现,却有着必然性,有着超越自身的时代力量。

读者和作者,从来都不是单向度的关系,而是一个相互促进的关系。对于一个读者来说,生在一个没有好诗人没有好诗歌的时代,是一种莫大的悲哀;对于一个诗人来说,生在一个没有读者,写出诗歌无人欣赏无人问津的时代,何尝不是一种最大的悲剧?汪国真们最热的年代,是一个尊重知识的时代,对于一个诗人来说,只要写好优秀作品从来就不缺少读者。那个时代的读者碰到一批才华横溢的诗人是一种幸运,那个时代的诗人碰到一批热爱诗歌的读者,又何尝不是一种幸运?

这也为我们观察书香社会,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从大的框架上讲,书香社会是由读者和作者构成的,把其对接起来的是作品。一个真正的书香社会,不仅需要有一批热爱读书的人,而且有一批能够提供优秀作品的人,这两者也是相辅相成的。有着一批优秀的诗人,产生一批优秀的诗歌,人们才会爱上诗歌;有着一批爱诗的人,诗人能够找到知音,自然会激发更大的创作热情,涌现更多的优秀作品,产生这样的良性循环,书香社会也就真正建设成了。也就是说,建设书香社会需要更多汪国真,建设书香社会也必然成就更多的汪国真。

诗是诗人最好的纪念碑。虽然汪国真离开了我们,但因为有诗在,他永远都不会离开我们。从这一意义上讲,对汪国真最好的纪念,就是认真读他的诗,并且建设书香社会,让更多人读他的诗。而且,既然选择了书香社会,便只顾风雨兼程,怕什么山高水长。正如汪国真诗中所说,“我们走向并珍爱每一处风光,我们不停地走着,不停地走着的我们也成了一处风光”。via:北京青年报

汪国真《热爱生命》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

既然钟情于玫瑰

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感谢》

让我怎样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

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

让我怎样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我原想捧起一簇浪花

你却给了我整个海洋

让我怎样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我原想撷取一枚红叶

你却给了我整个枫林

让我怎样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我原想亲吻一朵雪花

你却给了我银色的世界

《学会等待》

不要因为一次的失败就打不起精神,

每个成功的人背后都有苦衷。

你看即便像太阳那样辉煌,

有时也被浮云遮住了光阴。

你的才华不会永远被埋没,

除非你自己想把前途葬送。

你要学会等待和安排自己,

成功其实不需要太多酒精。

要当英雄不妨先当狗熊,

怕只怕对什么都无动于衷。

河上没有桥还可以等待结冰,

走过漫长的黑夜便是黎明。

《嫁给幸福》

有一个未来的目标

总能让我们欢欣鼓舞

就像飞向火光的灰蛾

甘愿做烈焰的俘虏

摆动着的是你不停的脚步

飞旋着的是你美丽的流苏

在一往情深的日子里

谁能说得清

什么是甜什么是苦

只知道确定了就义无返顾

要输就输给追求

要嫁就嫁给幸福

《怀想》

我不知道

是否 还在爱你

如果爱着

为什么 会有那样一次分离

我不知道

是否 早已不再爱你

如果不爱

为什么 记忆没有随着时光

流去

回想你的笑靥

我的心 起伏难平

可恨一切

都已成为过去

只有婆娑的夜晚

一如从前 那样美丽

《剪不断的情愫》

原想这一次远游

就能忘记你秀美的双眸

就能剪断

丝丝缕缕的情愫

和秋风也吹不落的忧愁

谁曾想 到头来

山河依旧

爱也依旧

你的身影

刚在身后 又到前头

《是否》

是否 你已把我遗忘

不然为何 杳无音信

天各一方

是否 你已把我珍藏

不然为何 微笑总在装饰我的梦

留下绮丽的幻想

是否 我们有缘

只是源头水尾

难以相见

是否 我们无缘

岁月留给我的将是

愁绪萦怀 寸断肝肠

《假如你不够快乐》

假如你不够快乐

也不要把眉头深锁

人生本来短暂

为什么 还要栽培苦涩

打开尘封的门窗

让阳光雨露洒遍每个角落

走向生命的原野

让风儿熨平前额

博大可以稀释忧愁

深色能够覆盖浅色

《自爱》

你没有理由沮丧

为了你是秋日

彷惶

你也没有理由骄矜

为了你是春天

把头仰

秋色不如春光美

春光也不比秋色强

《思——题油画》

只一个沉默的姿态

便足以让世界着迷

不仅因为是一尊圣洁

不仅因为是一片安谧

还因为是一面昭示

还因为是一个启迪

还因为她以现代人的形象

告诉我们

——沉思是一种美丽

《豪放是一种美德》

我从眼睛里

读懂了你

你从话语里

弄清了我

含蓄是一种性格

豪放是一种美德

别对我说

只有眼睛才是

心灵的真正折射

如果没有语言

我们在孤寂中

收获的只能是沉默……

《淡淡的云彩悠悠地游》

爱,不要成为囚

不要为了你的惬意

便取缔了别人的自由

得不到 总是最好的

太多了 又怎能消受

少是愁多也是忧

秋天的江水汨汨地流

淡淡的雾

淡淡的雨

淡淡的云彩悠悠的游

《只要彼此爱过一次》

如果不曾相逢

也许 心绪永远不会沉重

如果真的失之交臂

恐怕一生也不得轻松

一个眼神

便足以让心海 掠过飓风

在贫瘠的土地上

更深地懂得风景

一次远行

便足以憔悴了一颗 羸弱的心

每望一眼秋水微澜

便恨不得 泪水盈盈

死怎能不 从容不迫

爱又怎能 无动于衷

只要彼此爱过一次

就是无憾的人生

《也许》

也许,永远没有那一天

前程如朝霞般绚烂

也许,永远没有那一天

成功如灯火般辉煌

也许,只能是这样

攀援却达不到峰顶

也许,只能是这样

奔流却掀不起波浪

也许,我们能给予你的

只有一颗

饱经沧桑的心

和满脸风霜

《跨越自己》

我们可以欺瞒别人

却无法欺瞒自己

当我们走向枝繁叶茂的五月

青春就不再是一个谜

向上的路

总是坎坷又崎岖

要永远保持最初的浪漫

真是不容易

有人悲哀

有人欣喜

当我们跨越了一座高山

也就跨越了一个真实的自己

《我不期望回报》

给予你了

我便不期望回报

如果付出

就是为了 有一天索取

那么,我将变得多么渺小

如果,你是湖水

我乐意是堤岸环绕

如果,你是山岭

我乐意是装点你姿容的青草

人,不一定能使自己伟大

但一定可以

使自己崇高

《永恒的心》

岁月如水

流到什么地方

就有什么样的时尚

我们怎能苛求

世事与沧桑

永不改变的

是从不羞于见人的

真挚与善良

人心

无论穿什么样的衣裳

都会 太不漂亮

《默默的情怀》

总有些这样的时候

正是为了爱

才悄悄躲开

躲开的是身影

躲不开的 却是那份

默默的情怀

月光下踯躅

睡梦里徘徊

感情上的事情

常常 说不清

不是不想爱

不是不去爱

怕只怕

爱也是一种伤害

《给我一个微笑就够了》

不要给我太多情意

让我拿什么还你

感情的债是最重的呵

我无法报答 又怎能忘记

给我一个微笑就够了

如薄酒一杯,像柔风一缕

这就是一篇最动人的宣言呵

仿佛春天 温馨又飘逸

《思念》

我叮咛你的

你说 不会遗忘

你告诉我的?

我也 全都珍藏

对于我们来说

记忆是飘不落的日子

——永远不会发黄 相聚的时候 总是很短

期待的时候 总是很长

岁月的溪水边

捡拾起多少闪亮的诗行

如果你要想念我

就望一望天上那

闪烁的繁星

有我寻觅你的

——目光

《背影》

背影

总是很简单

简单

是一种风景

背影

总是很年轻

年轻

是一种清明

背影

总是很含蓄

含蓄

是一种魅力

背影

总是很孤零

孤零

更让人记得清

《但是,我更乐意》

为什么要别人承认我

只要路没有错

名利从来是鲜花

也是枷锁

无论什么成为结局

总难免兴味索然

流动的过程中

有一种永恒的快乐

尽管,我有时也祈求

有一个让生命辉煌的时刻

但是,我更乐意

让心灵宁静而淡泊

《我知道》

欢乐是人生的驿站

痛苦是生命的航程

我知道

当你心绪沉重的时候

最好的礼物

是送你一片宁静的天空

你会迷惘

也会清醒

当夜幕低落的时候

你会感受到

有一双温暖的眼睛

我知道

当你拭干面颊上的泪水

你会灿然一笑

那时,我会轻轻对你说

走吧 你看

槐花正香 月色正明

《旅行》

凡是遥远的地方

对我们都有一种诱惑

不是诱惑于美丽

就是诱惑于传说

即使远方的风景

并不尽如人意

我们也无需在乎

因为这实在是一个

迷人的错

到远方去

到远方去

熟悉的地方没有景色

《祝愿》

——写给友人生日

因为你的降临

这一天

成了一个美丽的日子

从此世界

便多了一抹诱人的色彩

而我记忆的画屏上

更添了许多

美好的怀念 似锦如织

我亲爱的朋友

请接受我深深的祝愿

愿所有的欢乐都陪伴着你

仰首是春 俯首是秋

愿所有的幸福都追随着你

月圆是画 月缺是诗

《倘若才华得不到承认》

倘若才华得不到承认

与其诅咒 不如坚忍

在坚忍中积蓄力量

默默耕耘

诅咒 无济于事

只能让原来的光芒黯淡

在变得黯淡的光芒中

沦丧的更有 大树的精神

飘来的是云

飘去的也是云

既然今天

没人识得星星一颗

那么明日

何妨做 皓月一轮

《如果生活不够慷慨》

如果生活不够慷慨

我们也不必回报吝啬

何必要细细的盘算

付出和得到的必须一般多

如果能够大方

何必显得猥琐

如果能够潇洒

何必选择寂寞

获得是一种满足

给予是一种快乐

《我把小船划向月亮》

请不要责怪

有时 会离群索居

要知道

孤独也需要勇气

别以为 有一面旗帜

在前方哗啦啦地招展

后面就一定会有我的步履

我不崇拜

我不理解的东西

我把小船划向月亮

就这样划呵

把追求和独立连在一起

把生命和自由连在一起

《只要明天还在》

只要春天还在

我就不会悲哀

纵使黑夜吞噬了一切

太阳还可以重新回来

只要生命还在

我就不会悲哀

纵使陷身茫茫沙漠

还有希望的绿洲存在

只要明天还在

我就不会悲哀

冬雪终会悄悄融化

春雷定将滚滚而来

《旅程》

意志倒下的时候

生命也就不再屹立

歪歪斜斜的身影

又怎耐得

秋叶萧瑟 晚来风急

垂下头颅

只是为了让思想扬起

你若有一个不屈的灵魂

脚下,就会有一片坚实的土地

无论走向何方

都会有无数双眼睛跟随着你

从别人那里

我们认识了自己

《祝你好运》

还没有走完春天

却已感觉春色易老

时光湍湍流淌

岂甘命运 有如蒿草

缤纷的色彩 使大脑晕眩

淡泊的生活 或许是剂良药

人,不该甘于清贫

可又怎能没有一点清高

枯萎的品格

会把一切葬送掉

祝你好运

愿你的心灵 和运气一样好

《那凋零的是花》

你的生命正值春光

为什么 我却看到了霜叶的容颜

只因为那面美丽的镜子

打碎了

你的眷恋深深

在梦幻旁 久久盘桓

既然伸出双手

也捧不起水中的月亮

那么让昨日成为回忆

也成为纪念

人生并非只有一处

缤纷烂漫

那凋零的是花

——不是春天

《许诺》

不要太相信许诺

许诺是时间结出的松果

松果尽管美妙

谁能保证不会被季节打落

机会,凭自己争取

命运,靠自己把握

生命是自己的画板

为什么要依赖别人着色

《选择》

你的路

已经走了很长很长

走了很长

可还是看不到风光

看不到风光

你的心很苦 很彷徨

没有风帆的船

不比死了强

没有罗盘的风帆

只能四处去流浪

如果你是鱼 不要迷恋天空

如果你是鸟 不要痴情海洋

《给友人》

不站起来

才不会倒下

更何况

我们要去浪迹天涯

跌倒是一次纪念

纪念是一朵温馨的花

寻找 管什么日月星辰

跋涉 分什么春秋冬夏

我们就这样携着手

走呵 走呵

你说,看到大海的时候

你会舒心的笑

是呵 是呵

我们的笑 能挽住云霞

可是,我不知道

当我们想笑的时候

会不会

却是 潸然泪下

《叠纸船的女孩》

他长大了

认识了一个

喜欢叠纸船的女孩

那个女孩喜欢海

喜欢海岸金黄的沙滩

喜欢在黄昏里的沙滩漫步

有一天

那个女孩漫步

走进了他家的门口

晚上,妈妈问他

是不是有个女孩子来过了

他回答说

没有,没有呵

妈妈一笑

问那个纸船是谁叠的

《在梦里,我遇见了你》

只记得花开碧树

可曾顾衾冷锦疏

最难忘

应是来时路

那会儿身影不斜也扶

到如今

凭谁问甘苦

梦中事

笑是真笑

哭是真哭

汪国真当年为什么那样红?80年代前期,包括诗歌在内,文学与体制保持着紧张的对峙关系4月26日汪国真的去世,引发了一场不大不小的怀旧风潮。这自在情理之中,毕竟,在90年代初,作为“轰动中国的诗歌王子”,汪曾是年轻人尤其是青年学生中,知名度最高的诗人,其诗集发行量之大,迄今鲜有比肩者。年,有机构对昆明的高校大学生作过调查,结果显示,70%以上的学生知道汪并读过他的诗,4%的学生能背诵他的2-3首诗。①

汪诗大都类似格言,用词浅显、语义明确。如其代表作《热爱生命》,就很能体现这种风格:“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既然钟情于玫瑰/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如此水准,使得汪诗自流行之日起,圈内评价即褒少贬多。但汪的自我辩护也不能说没有道理:“从年到现在,盗版和正版的数量加起来应该有两千万本以上,其中大概六百万左右是正版。……两千多万册的数字,代表的是读者的认可。……我成名后没听说过有哪位国内诗人超越我的影响力的,起码现在还没有。”②

所以,真正的问题是:在90年代初,汪国真为什么会那样红?这个问题,又可以拆解成两个子问题:、汪作为诗人走红,是八十年“诗歌狂潮”的一部分,80年代为什么会出现“诗歌狂潮”?2、80年代涌现出无数诗人,很多人的写作水平比汪高,为什么诗集卖得最好的是汪?汪在年走红,此前,一批诗人或自杀或病逝或远遁,汪是不是适时捡了一个“时代真空”的便宜?

第一个子问题。80年代的“诗歌狂潮”并非凭空而来,其源头有二。

一是政策变化。年7月,毛泽东曾对邓小平沉痛谈及:“样板戏太少,而且稍微有点差错就挨批。百花齐放都没有了。别人不能提意见,不好。怕写文章,怕写戏。没有小说,没有诗歌。”③年初,邓小平明确指示:“不继续提文艺从属于政治这样的口号,因为这个口号容易成为对文艺横加干涉的理论根据。”④受惠于这些政策,一些沉默已久的成名老诗人重回“诗坛”。

二是地下诗歌冲出地表。“文革”十年,并非全然“没有小说,没有诗歌”,只不过许多小说、诗歌,只能在地下秘密流传。它们的作者,大多是经历了时代幻灭的红卫兵和知识青年,譬如“食指”,譬如所谓的“白洋淀诗群”。至于诗的主旨,从这些句子中——“歌声,省略了革命的血腥/八月像一张残忍的弓/恶毒的儿子走出农舍”“从那个迷信的时辰起/祖国,就被另一个父亲领走”——并不难窥见。⑤“文革”结束,新诗人们走上前台,继续沿用特殊年代所惯用的晦涩意象,遂被批判者冠以“朦胧诗”的名号。

年代前半期,文艺政策左右动荡。一方面是“朦胧诗”与“伤痕文学”盛行,集中控诉与反思时代悲剧;另一方面,“伤痕文学”的代表作《苦恋》遭到批判,“朦胧诗”的代表性人物,也在《人民日报》上刊文检讨,承诺要《时刻牢记社会主义的文艺方向》。⑥

诗歌与体制之间的这种对抗关系,是当日“诗歌狂潮”产生的关键因素。时人形容,在八十年代初的校园,“随便扔出一个石子就会砸到一个诗人”。躬逢其盛的西川回忆:“那时的诗人都跟英雄似的,北岛、顾城等诗人有一次去成都,最后的观众把所有的出口都堵住了,没办法,北岛和顾城他们只能从厕所的窗户跳出来,才算完事。”⑦“英雄”二字,准确概括了时人对诗人的身份定位。所以,视北岛为方向标的诗人王家新,在目睹北岛从体制(中国作协)手中领走元“优秀诗集奖”时,竟有一种幻灭之感:“像挨了重重一击似地坐在那里发楞。北岛离去时,我也没有力量出去跟他打招呼。我只是感到深深的沮丧和悲哀。”⑧

汪国真抒情诗《三月》书影

80年代后期,诗歌陷入疯狂大跃进,青年们遂掉头扎进汪国真怀抱第二个子问题。说汪国真捡了诗坛“时代真空”的便宜,其实并不成立。

首先,早在“真空”产生之前的年,国内出版界就已掀起了“席慕容热”——花城出版社的三本席的诗集,“印行了多万册,其中的《七里香》印了20多次,印数及重印频率当时超过了武侠小说和琼瑶作品”⑨——而席的诗歌写作,“与汪国真的本质一样,都是鸡汤附体”,素有“男汪国真,女席慕蓉”之称。

其次,早在“真空”产生之前,汪发表在报刊上的零散诗作,已经获得了相当数量的读者追捧,汪后来能够出版诗集,正是因为其诗集手抄本在70后青年学生中的流行,引起了出版社的注意。

再次,汪自70年代末开始写诗,贯穿整个80年代,始终未能获得主流诗坛的认可。而主流诗坛当年诗集卖得最好的诗人,乃是舒婷,其代表作《双桅船》,自年出版,至年4月第4次印刷,总印数为册。至于卖得最好的诗集,则当属年编选出版的《朦胧诗选》,该书至2年,总印数为24.05万册。这些数据都相当可观,但与汪国真诗集正版印数万相比,差距可谓天壤。而且,时值80年代诗歌热退潮,年,最权威的《诗刊》,已从鼎盛时期的每月印刷50万册,跌至5万册;汪诗大卖,乃是逆流而上。⑩

综上,显然,汪诗所满足的,是读者的另一种需求,而非填补其他诗人失语所留下的“时代真空”。汪国真曾说过,其诗集的主要读者,是70年代出生的大、中学生。汪诗之所以能获得这批人的青睐,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与构成80年代“诗歌狂潮”的50、60后相比,70年代生人,人生经历相对平缓、安定;汪诗鲜少有政治和时代的控诉,与70年代生人的人生经历比较吻合。

其二,年后,整个文学界陷入了一种浮躁的“大跃进”状态。这主要是因为:年底,中央书记处提出了“创作自由”的口号(),文学界与庙堂的对抗大幅削弱;同时,大量西方文化理论、文化思潮涌入,使作家们深感自身落后。于是,或在创作上奋力模仿,概念先行,以求直追“世界水准”;或投机取巧,大扯洋理论虎皮,抢占话语权,抢占利益制高点。不难想象,当一位成名的60后作家,在自己的作品里兴奋尝试“使用语言使现实世界陌生化”时,读者和市场,并不能同步做出回应。作家们跑的太快,将读者拉得太远。

诗歌圈自然也不例外。正如《诗刊》某主编所言:“八十年代(中后期)的中国诗坛俨然一幅‘百花齐放’的假象,每一位诗人都急着想举旗抓纲、开宗立派。于是有呼吸派、撒娇派等88个流派之多。年全国诗歌大展完了之后,光景不再,很多流派便偃旗息鼓,大家都不知道中国诗歌究竟应朝哪个方向走。八十年代的中国诗歌只用了0年甚至5年时间,便把西方多年来的印象派、象征主义、弗洛伊德等统统扫了一遍。”(2)

今天很多人怀念80年代的文化氛围,殊不知这场热闹的本质,不过是一场囫囵吞枣式的“文化大跃进”,其内在仍相当荒芜。诗歌也不例外。所以,当70年代生人在80年代诗歌狂潮中找不到自己所需要的慰藉时,遂掉头扎进了汪国真的怀抱。

在年创作的《名人》一诗中,汪这样写道:“我相信/这不完全/是由于一种机遇/宛如花朵/盛开,自有它的道理//我也相信/你的光华/所以会转瞬即逝/是因为你的绽放/太多,是依赖节气。”功成名就的汪,后来放言要去夺取诺贝尔文学奖时,或许已经忘了此诗,忘了自己之所以“绽放”,也是“依赖节气”。

自杀后才进入公众视野的80年代诗人海子

注释:

①《新中国青年文化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2,P27。②《汪国真:时间给了我含金量最高的奖章》,山东商报,年5月3日。③陈晋:《文人毛泽东》,上海人民出版社,年版,P65。④《目前的形势和任务》,年月6日,收录于《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P。⑤多多:《当人民从干酪上站起》、《祝福》。按王家新的解读,“干酪”指代苏联,“八月”自是“红八月”,“恶毒的儿子”,则意指“被革命、造反和暴力所扭曲的一代人”。参见王家新:《读多多的几首诗》。至于“迷信”、“另一个父亲”,则不能不使人联想到领袖个人崇拜的狂潮。⑥徐敬亚:《时刻牢记社会主义的文艺方向——关于〈崛起的诗群〉的自我批评》,人民日报,年3月5日。⑦西川:《海子“他被简单化了”》。⑧王家新:《我的八十年代》。⑨杨光治:《诗坛“席慕蓉热”前后》。⑩见两书相应版本之版权页。年9月29日《拉萨晚报》、年0月《星星》诗刊,两次票选“你最喜欢的中国十大青年诗人”,舒婷均居首位。张立宪则谓:“《朦胧诗选》。这是我见过的脱销次数最多的一本书。”()胡启立:《在中国作家协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人民日报》年2月30日。(2)李小雨:《〈诗刊〉:一本诗歌杂志的甜蜜记忆》,新周刊,5年第5期。年被称作文学上的“方法年”,是一个分野。此后,整个80年代文学,日益坠入自娱自乐的概念阐释。via:腾讯评论









































北京治疗白癜风费用多少钱
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最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qxinjia.com/lswbfz/249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