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党史胜迹图志》:
激活红色基因传承红色文化
柳村会议油画
中共义乌阜亨酱园联络站成员合照,从右至左分别为孟荷珠、赵平生、方城顺。
●商报记者张静恬文/供图
经过市委党史研究室全体工作人员六年多的整合、寻访、确认、编写,《义乌党史胜迹图志》微刊物和纸质版于8月9日与8月12日相继上线、出版。
义乌红色历史悠久,自年开始,党的活动便在这片青山绿水间逐渐壮大。从最初的火苗冲破黑暗开始,众多的仁人志士前仆后继地涌现出来,燃烧自己,让星星之火呈现了燎原之势。
《义乌党史胜迹图志》一书在综合了各个历史阶段党史资源的基础上,寻访新址,按图索骥,弥补了义乌革命史上的一些空白,既是对党95周年华诞的一份献礼,又是几代党史资源图文并茂的总结之作。
内容:承袭与创新相得益彰
据介绍,《义乌党史胜迹图志》共分四个历史阶段:建党与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以革命旧址、名人故居等实体建筑为起点,引出了发生在建筑之内的人与事,回溯那个热血的时代,重拾那份沉甸甸的信仰。全书不仅是对之前党史资源的整合,更是对以往的一次纠正与开拓。
一方面对原本根深蒂固的传统党史资料进行了更为严谨的核实。比如陈望道在家乡分水塘村翻译《共产党宣言》的地址,编写人员介绍道:“翻译的旧址,一直以来只有柴房这一笼统说法,具体位置却模糊不清,我们通过实地走访村里的老人,再结合陈望道的回忆录,反复调查才最终把柴屋的具体地址确定下来,不在故居附屋,而在离故居约米的老屋。”再如抗战时期县委转移到吴店后的具体所在地,过去的说法有误。在收到吴店和平村村民的反映后,市委党史研究室立即派员进行了解调查,并重新确定了县委(办公)地址,纠正了过去关于户主、门牌号的错误资料。
另一方面是对以往党史未涉及区域的补充。比如书中的江世麟墓、城区支部洋滩联络点旧址、朱作潮烈士墓都是以往义乌革命史文字记载上的空白。“像江世麟墓,本来是个无名墓,后来通过寻访,村里重新修墓立碑,才被世人所知。”通过编写人员的亲自寻访,多方面、多角度地弄清事情原委,多渠道收集记录图片为义乌党史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活力。
过程:艰苦与喜悦中迸发新意
说到编写《义乌党史胜迹图志》的目的,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张建鹏说:“第一是为了存史,第二是为了宣传,第三是为了促进当下工作。”
提起编书过程中遭遇的困难,编写人员表示,主要是一些资料的分散与流失。缺少资料就综合各种历史资源寻找线索,如已出版的刊物、其他层面的记载,“朱作潮烈士的墓就是从市博物馆的记载中发现的”。图片方面,对原始照片效果不理想的进行修整,使图片更加清晰,同时,通过现场走访拍摄了一些新图片,来扩充图片资源的储存。
除此之外,《党史胜迹图志》的编写不仅仅局限在统稿、成书上,为了使书籍信息传播更快,受众面更广,特别是让年轻一代了解义乌党史,市委党史研究室在总结 《义乌党史胜迹图志》的编成整合了原有党史资料,是在原有长期积攒资料的基础上加以主题化、系统化结成的硕果。同时党史资料的汇编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充实的过程,今后仍将有大量新的资料来发现、充实原有的资料。对此,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周大富说:“党史永远是正在进行时,今天的现实就是明天的历史,党史的记录工作不可能停止。”
义乌商报副刊部主编
北京哪家皮肤科医院好白癜风哪个医院治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