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看温州走出的全国第一

浙江24小时-钱江晚报记者-王益敏

近日,“两千年商脉,四十载改革——浙商文化寻根之旅”走进温州。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浙南温州的土地上,以民营经济为代表,创造了众多的全国第一,画出了一道充满活力的发展轨迹。

曾经的“第一”逐渐在历史舞台上淡去,但敢为天下先的温商们,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在创下一个个商业奇迹之时,也将温州人的精神,留在了每一个见证人的心中。

此次寻访的媒体团采访了永嘉“包产到户”实践先行者戴洁天、中国第一个合法个体工商户章华妹等。在我们看来,他们的经历,都是一部很厚很精彩的书。

中国第一个个体工商户:

长板凳大小的“店铺”到国际贸易

我们和章华妹约访的时间是上午9点,她早早到了店里等候。

她的店在温州中山公园旁,临近温州最为有名的步行商业街——五马街。店铺的门面有些破旧,但店门口两行蓝底白色大字,却格外引人注目。一行是店名:温州市华妹服装辅料有限公司;另一行是“中国第一个个体工商户”。

当天,章华妹穿一件粉色无袖雪纺衫,简单却不失精致的妆容,让她看上去比实际年纪要年轻许多。

走进店里,看到的是整齐有序的纽扣。这是章华妹在近40年的生意经营中,几经周折,最终做成的事业。

“以前办个体工商营业制造的时候,只有一个长板凳大小的’店铺’,什么都卖,比如针线、纽扣小饰品。”章华妹说,当年十六七岁的她,是周边邻居中最早做生意的人。

可是,那个时候,在温州、乃至整个中国做生意都是不被重视的,甚至有些偷偷摸摸。直到当地开始发放第一批个体户营业执照。

年12月11日,19岁的章华妹领取了中国第一份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温州成为率先为个体工商户颁发营业执照的城市之一。

年,章华妹接到了鼓楼工商所发出的营业执照:工商证字第号。这一年,原温州市革命委员会在松台街道正式发放了份个体户营业执照。这位领证者成为了新中国的第一代个体户。

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让章华妹得知:这张用毛笔填写,并附有相片的营业执照,是改革开发后国内第一份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一夜间,章华妹出名了。“就像买彩票中奖一样,这个奖很大、很幸运。”章华妹笑言。

如今,它的原本存放于市工商局档案室,章华妹复印了一份,挂在自己店里,当做金字招牌。

回想个体经营数十年,章华妹说,刚开始做生意的时候,完全是为了养家糊口,“什么苦都吃过,但现在回想起来,正是有了越来越好的政策,才使得自己的生意越做越大。”章华妹说。

如今,章华妹的纽扣生意更多的是面向国际,“一袋就是个纽扣,有时一个客户一下子就要几十万个,我们什么样的款式都能满足。”章华妹说得很淡然。

在她店里,最为显眼的地方之一,挂着一块钢板制成的牌匾,上面写着这样几个字:见证改革开放光辉历程。她说,这是她作为第一个个体工商户最为真实的心声。

比小岗村早22年的“包产到户”

背后有不为人知的爱情坚守

相比章华妹的自豪与淡然,我们在采访年过九旬的老人戴洁天时,更多的是一份感动。这份感动,属于他和他家人的善良、坚忍,更是对改革开放和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坚信与执着。

如今,96岁的戴老因为身体原因,只能躺在床上接受我们的采访。他有些耳背,小他11岁的妻子陈小梅主动提出要当我们的翻译。

我们很用力地、一字一字的向戴老述说着此次采访的目的,但他似乎只听懂了一部分。妻子陈小梅轻轻坐在他的身边,用平常说话的声音转述着我们的话,戴老完全听明白了。

或许,这是生活在一起五六十年的两人老人,才能彼此“听懂”的交流方式。

陈小梅讲述了一段小故事:在戴老因为坚持改革,遭遇不公平待遇的那段最为艰苦的岁月里,在他们生活工作的地方,温州永嘉同样有多人被打成右派。“但只有两对夫妻没有离婚,我们是其中之一。”陈小梅笑着说完了这段话,“因为老戴是个好人,踏踏实实的人,已经掉到河里了,如果离婚,就像再拿竹竿把他捅下去,所以坚决不能这么做。”说完,她用手轻轻揉了揉戴老的手指。

戴洁天的人生,有22年的劳动改造。而他在这片土地上首创的包产到户,比我们熟悉的安徽小岗村还早整整22年。

在戴老前几年还能走动的时候,他几乎每年都会和妻子陈小梅来到了温州永嘉县的燎原社纪念馆。老俩口每年都要回来看一看,这里存留着他们太多的人生记忆。

年,33岁的戴洁天风华正茂,作为县委派出的工作队队长,他到浙江温州永嘉县潘桥集体农庄,帮助农庄进行小社并大社,初级社升高级社的工作。当时,新中国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正在掀起高潮。到这年年底时,中国有超过60%的农户加入了合作社。这股浪潮自然也席卷了地处山区的永嘉县。

由于坚持包产到户问题,戴老在那段特殊的岁月里,被划为了右派分子,开除政籍、团籍;年10月11日,永嘉县人民法院作出刑事判决,戴洁天成为“利用职权,首创包产到户”的反革命分子。

当天,戴老被押送回老家瑞安农村,执行管制劳动。谁也没料到,这一走就是22年,一个家庭就这样被生生地拆散了22年。

直到年,中国改革的突破口同样从农村撕开,人们采取的方式与当年戴洁天的做法极其相似——距温州千里之外的安徽小岗村,18位农民在“包产到户”的契约上坚定地按下了自己的手印。

年,一纸平反书结束了戴洁天的戴罪生活,破碎的家庭终于团聚。

下一代延续的温商精神

在新的时代开创国际先例

颇为有意思的是,戴老的改革精神,温商精神在他的下一代中继续呈现。

年十大“风云浙商”之一的陈坚,是戴老的小儿子。

在上世纪90年代初,陈坚放弃了安稳的工作,和妻子来到葡萄牙。他们在异国的创业是从摆地摊开始的,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夫妻俩几乎走遍了葡萄牙所有城镇的集市。

一年的练摊生活,更像是一堂商业启蒙课,让陈坚近距离地接触了葡萄牙的市场。

年,陈坚占领了整个葡萄牙的小商品市场,他在里斯本开办的第一个中国城商城,成为当时中葡两国民间贸易最为重要的市场。

年,作为葡萄牙“中国城”集团董事长、葡萄牙华人企业联合会会长的他受到浙江省平湖市政府邀请,在平湖市和上海市的交界处新埭镇投资一个占地亩的进口商品城,以葡萄酒产业为基础,引进国际食品、饮料和日用品等,融合商贸、博览、旅游、休闲、居住等产业功能,打造成为国内首创、区域一流、特色鲜明的纯进口商品交易城。至此,陈坚的事业重心也转移回了国内,积极返乡投资。

在我们采访过程中,这位如今浙商的优秀代表,一直默默坐在父亲旁边。两父子长得出奇得像,或许,在他们的血液里,流淌着的,是带着同样开创品质的血液。

结束采访前,我们拿出手卷,希望父子俩都能在上面签下名字。等父亲在上面签完字后,陈坚在父亲名字的右下角,留下了字体小得多的名字。他笑着说,“我是儿子,留下一些。”或许,在他心里,父亲当年所坚持和开创的事,也要比自己更为伟大。

如今,正是在像陈坚这样无数个勤劳勇敢的温州人的努力下,各种各样的市场在温州出现了。温商精神,也成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浙商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sawanbao.com/lswbjj/1735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