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戎和他的狼图腾

唤醒

——读姜戎《狼图腾》有感

文/贵妃醋

狼在汉文化里一直以反面角色亮相,自古以来狼在汉人心目中就是害兽形象,几乎所有的作品中都把它描绘成贪婪、狡诈、凶残的恶魔。一个马背上的民族不把气宇轩昂的马作为图腾,却把马的敌人——狼,敬如神灵,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小说《狼图腾》中主人公陈阵与杨克的疑问,也是我的疑问。

“狼是一种集竞争性、合作性、服从性、忠诚性为一体的智慧动物。在某一规则下他们勇于竞争,但在既已确定的组织和规则下,只遵循团体协作、服从的原则,同时表现出对狼王最高限度的忠诚。”“狼是草原民族的兽祖、宗师、战神与楷模;狼的团队精神和家庭责任感;狼的智慧、顽强和尊严;狼对蒙古铁骑的驯导和对草原生态的保护;……”作者姜戎在小说中借主人公陈阵这一北京到内蒙的插队青年之眼、之口、之心,用大量故事情节来表现狼的这些属性,通过与草原狼的种种惊险交手,直接或间接地去呈现狼的精神特质,剖析狼性文化,探索蒙古族对狼尊崇的真正原因,也就上山下乡这一特殊背景下的政治运动对草原的根本性破坏与无法估量的损失进行了阐述。作者在试图通过对固化印象的层层剥离,为狼、为游牧文明正名立碑,同时,小说也因融入了对历史与体制中狼性精神的探索及研究,对当下社会现状进行了客观深度地评价与建议,其厚重与质感非同一般小说。

应该说,《狼图腾》一书所表现出的深厚内敛的艺术风格、流畅而节奏感强烈的语言技术处理、思想性的深度追求,都值得欣赏和学习。

深厚内敛的艺术风格

文学评论家孟繁华说:《狼图腾》在当代中国文学的整体格局中,是一个灿烂而奇异的存在:如果将它作为小说来读,它充满了历史和传说;如果将它当作一部文化人类学著来读,它又充满了虚构与想象。作者将他的学识和文学能力奇妙地结合在一起具体描述和人类学,只是相互渗透得如此出人意料、不可思议。

作者曾任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师,主业政治经济学。他在内蒙古边境的额仑草原插队11年,钻过狼洞,掏过狼崽,与狼战斗过,也与狼缠绵过,也因此他迷上狼,对狼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所以,小说沉稳扎实的学者风度突显,知识性、趣味性浓烈,选材的独特性和小说所要传达的使命感突出。

因为狼一贯的反面形象,以及人们历来对狼的曲解,这本书以狼为主题来扭转人们的常规思维无疑有些剑走偏锋。但也正是选材的独特性,以及对主题思想的深挖掘,作者在对“突厥和蒙古诸民族先民狼兽祖崇拜及神话探源、乌孙和蒙古族狼乌鸦崇拜及神话传说比较研究、蒙古和突厥诸民族狼鹿图腾崇拜及神话考辨”等深入研究和阐述中,使得小说突显不可再现的厚重感,成为世界上迄今为止唯一一部描绘、研究蒙古草原狼的“旷世奇书”,“一部史诗般的小说,一部对中国历史进行解读的小说,一部可以给包括商界、文化界、学术界带来震撼的作品。”

“一本只是描写动物的、没有爱情、没有性、作者又默默无闻的大部头小说,为什么竟创造了出版神话?”我想,原因之一就是该小说作为文学文本却并不同于其它小说,在文体、语言、叙事对象、叙述话语四个层面上,作品所表现的思想倾向、审美趣味和社会文化内涵,在当下这个消费主义时代的大背景下,既有一些与当代消费主义文学文本的共同点,又有不同和特立独行的地方,使得这本书很是抓人眼球。

“生命如果跟时代崇高的责任联系在一起,你就会感到它永垂不朽。”

“要想顺利地生存下去,不仅要有无惧危险的勇气,更要有发现危险的能力,如果你嗅不到明天的危险,那么明天也许就是你的死期。”

“上天给了我们强壮的肉体,给了我们坚强的灵魂,给了我们生存的环境,给了我们空气、水、事物,给了我们一切,对此,在一生当中我们都怀着最深厚的敬意。”

从这些小说的原话中,我们可以窥见作者强烈的环保意识,严肃的责任意识,以及对社会生存环境的重大使命感和呼唤意识,也正是这一点,使得该小说凌驾于当代消费主义文学作品之上,超越了很多同样反映社会现实的生活小说。这样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同样也在影响着阅读者去正确判断和对待生活中的一些不良思想与现象。

流畅而节奏感强烈的语言技术处理

如何把大量的狼史研究融入小说,作者在情节打造上颇费心思,通过主人公的内心活动、人物对话,逐步将读者引入一个神秘的狼世界,由恐惧,到好奇,到感慨,到叹服,步步深入。

小说在语言的表述上有节奏,有条理,叙述流畅,尤其在围猎等章节,虽然没有影视剧那样可以直接刺激眼球的宏大场景,但在文字的调动下,紧张气氛与紧迫的节奏同样能够在读者面前营造出强大的画面感和激越感。这在小说的第二、第五、第十二等章节都有大量的体现。

在养狼的情节上,作者不厌笔墨细致呈现细微末节,对于草原人的质朴温厚、狼及狗为代表的动物们的处世底线、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温馨场面都细致感人,刻画入骨。比如以毕利格老人为首的淳朴的草原人对待草原每一个生命的纯真与慈悲的态度;比如陈阵给小狼喂食,每天剁肉馅,喂牛奶,拌钙片,加少许黄油和一丁点盐的用心;比如二郎呵护小狼的小情节,比如陈阵平衡小狗与小狼关系的心理活动,这大量的细节也从侧面烘衬出大自然中各生物息息相关,相制约,相怜悯,相友爱的本质。可以说,小说通过蒙古老人善待知青、陈阵养狼等细节,活脱脱描绘出一个和谐社会的模板。

一部小说的成功,不光在于语言和情节的熟练处理,其反映的社会现实,揭示的社会意义也影响和提升着读者的审美,其积极性不可忽视。

思想性的深度追求

作者熟练的利用小说情节,将狼存在于草原的必要性、狼的精神指向性以及狼的精神对人的励志性分别作了叙述,狼性精神在书中有层次的递进,使读者对狼文化的了解由浅入深,逐渐立体。

首先,狼作为动物属性,对草原生态的功劳不小。

狼是草原生态链中的重要一环,狼的消失也意味着草原生物的退化,草原也将在失衡的生态链下消失,这是狼存在的必要性。所以无论是毕利格老人不让大家把湖中的黄羊起净,留给狼过冬,还是掏狼崽不掏净,打狼不打净这些事例,其用意之一,也都是为了维持草原生物链的一个自然平衡。“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望母归。”当弃这样的仁义理智信于不顾,当不懂牧业以包顺贵为代表的领导们一味打狼求功,当外来户“老王头”们痛快宰杀着草原上的天鹅、獭子、狼们,草原即将面临的灾难可想而知。与之相反,真正的草原人年年打狼、打黄羊、逮獭子、掏地鼠,却从不赶尽杀绝,尤其对母性与幼仔。因为他们深谙维持草原平衡,平稳生态发展的生存原则。

草原人之所以不杀绝狼,是因为狼可以驯服出优质的乌珠穆沁战马——只有在与狼不停博弈中存活下来的马儿,才是足够健壮,机灵的马,也只有控制了马的数量,草原薄薄的土层才不至于被过多的马蹄踩掉草皮,过早沙化;也因为狼可以遏制草原鼠和獭子的数量——鼠和獭子不停地打洞,容易绊倒奔跑的马,也会与牛羊争抢肥美的草儿;还因为狼可以控制黄羊的数量——黄羊对草原的啃食同样会令家养的牛羊没有食物,而且黄羊对草皮的破坏和马一样;另外,狼的存在也培养出了一批机灵的牧羊狗,和精干的蒙古族儿女,同时还崇尚天葬的草原人以一个环保、圣洁的升天仪式。狼,先于人类而存在于这个星球,应该说狼的存在是自然规律使然,是草原生态平衡的功臣。

另外,狼的精神属性值得







































哪里治白癜风的医院好
中科白癜风医院践行公益事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qxinjia.com/lswbls/1181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