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营销求职招聘QQ群 http://www.guanxxg.com/news/roll/1561241.html
开栏话
70年前,
中国共产党从西柏坡迈开
“进京赶考”的步伐。
西柏坡,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同庆祖国华诞,不忘奋斗初心。
70年风雨兼程,70年砥砺奋进,
石家庄与神州大地一样,
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一代代奋斗者用智慧与汗水写就的答卷,
在太行山前、滹沱河畔恢弘铺展。
本报特开设“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栏目,抽调精干采访力量组成全媒体报道团队,分赴省会各地蹲点调研,深入采访,以全媒体的形式集中推出多组系列报道,深刻反映70年来石家庄发展建设中的伟大实践和宝贵经验,揭示全市人民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讲述石家庄人与新中国同成长、共命运的动人故事,进一步激发全市人民的爱国之情、奋斗之志,凝聚起新时代全面建设现代省会、经济强市的磅礴力量。
此前报道↓↓
解锁一个小山村的“奋斗密码”,红色旅游让这里找到发展之路
一名西柏坡老共产党员的追求!无论什么年代都冲在奋斗一线
第三站:“北漂”小夫妻回乡创业,在平山这个小山村开出网红新民宿
第四站:平山县西柏坡镇咋搞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2%!
第五站:吃上红色旅游饭,生活有奔头!
第六站:村支书讲述西柏棠村发展史习近平曾来村里宣讲“一号文件”
第七站:一座荣国府半部正定旅游史,去年近万人次打卡正定
第八站:正定人对古城的爱与保护根植于心
第九站:自在正定,一座有城墙没围墙的城
第十站:骄傲!石家庄地铁石家庄造
第十一站:新能源车助力省会绿色发展梦想
第十二站:产业转型升级让鹿泉区走出新格局
第十三站:向来敢为天下先满城点亮尽繁华
第十四站:石药,站上中国制药竞争制高点
第十五站:耄耋老人见证石家庄72年华美蝶变
第十六站:从小马路到高架桥70年破茧成蝶
第十七站:两河一水系让石家庄人“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第十八站:87座公园点亮城市居民幸福生活
第十九站:三分建七分管,石家庄全城实现数字化城管覆盖
第二十站:厚植沃土,石家庄市一系列创业扶持政策让创业者梦想成真
第二十一站:教育扶贫让山里孩子展开翅膀飞翔!
第二十二站:娓娓道来,细数石家庄市职业教育发展轨迹
第二十三站:深度探究→说说石家庄的幸福逻辑
第二十四站:“车让人”成为石家庄一道亮丽的风景
第二十五站:文明城市向城市文明的嬗变
第二十六站:石家庄社区卫生服务实现全覆盖,医院专家给看病
第二十七站:医院,见证全市妇婴健康环境跨越式发展
第二十八站:无数个“太行愚公”的努力让省会已然形成“森林围城”美景
蹲点手记29
人逐水而居,城依河而建。一座城市可以没有雄伟的建筑,可以没有繁华的街道,但绝不会没有一条蜿蜒流淌的河流。而几乎所有在城市生活的人们,都会有关于一条河流的美好回忆,人们亲切地称心中的那条河为“母亲河”。而我们的“母亲河”,毋庸置疑就是滹沱河。如今,经过综合整治、生态修复和污染综合治理,昔日波光如鳞、天鹅游弋的画面再次呈现在市民眼前,滹沱河又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综合整治碧波荡漾现美景
“时至民国,河中船舶有余,往来于正定高家营、深泽乘马等码头。晨曦夕照时,滹沱河泊船如龙、波光如鳞、灯火星流、往来吁号、行业繁多、铺面林立、热闹非凡。河内鱼虾鳖蟹成群,水面天鹅鱼鹰游弋,两岸飞禽走兽栖息,河滨之地绿草繁茂、间杂牛羊……”这是昔日有关滹沱河的记载。
“我小时候,在滹沱河里挖个沙土坑,用手拍几下,就能渗出水来,我们都直接喝,很干净的。”年逾古稀的赵老爷子一直在滹沱河南岸居住,他告诉记者,自己20多岁的时候,滹沱河一年四季都有水,冬天结冰了,赶着马车就可以过。
然而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开始,滹沱河石家庄区段在石家庄人的眼里慢慢改变了颜色——河道干涸断流,两岸土地沙化,植被树木稀疏,生物种类锐减,地下水位持续下降,一个丰水区域日渐向贫水区乃至荒水区发展。
“20多年了,我天天从这里路过。”57岁的王先生说,这么多年来,他每天都要从凌透村骑车去正定县上班。回忆起以前的滹沱河,王先生用“一片狼藉”来形容。他告诉记者,以前,滹沱河就像个大沙滩,每逢春天滹沱河里的沙子被风一吹,不仅眯眼看不清路,而且特别脏。“从家骑到单位,脸上、头发里都是沙子,那个受罪啊。”王先生说。
对滹沱河过去的景象记忆犹新的,还有滹沱河生态区管理处工程科的科长郑磊。他说,那时的滹沱河常年干涸,地表黄沙裸露,大风一起,尘沙弥漫,其沙尘量占省会城区总悬浮颗粒物的29%。同时,非法采砂破坏严重,河道两侧沟壑纵横,杂草丛生,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随意丢弃,仅子龙大桥两侧就有5座渣土山,达万立方米。
曾几何时,如何让石家庄人的母亲河重现生机,继续浸润这片承受过她恩泽的土地,成为了人们急切的渴盼。市委、市政府经过多方论证,科学决策,于年11月正式启动了滹沱河综合整治工程。
年8月6日,滹沱河综合整治工程迎来了历史性的时刻——干涸多年的滹沱河开始蓄水,碧波荡漾将再现石家庄的母亲河。
年7月1日,是个举城沸腾的日子。这一天,滹沱河主城区10公里河段全线蓄水,干涸了近半个世纪的滹沱河重现“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的美景,宽米至米的水面在市区北部形成一条长长的玉带,波光粼粼,水鸟翔集,长坎护岸,飞桥映水,让这个极度“干渴”的城市变得柔媚多姿起来,也更加富有了灵性。
目前,滹沱河从中华大街到朱河坝的16公里段,新增水面万平方米,再现了“一鞭晓色渡滹沱,芳草茸茸漫碧波”的神奇和美丽。
▎生态修复多种水鸟争驻足
现在已经进入三伏天,许多人选择饭后宅在家里享受空调带来的凉爽,但张国民没有,只要天气允许,他吃过晚饭就会到滹沱河北岸子龙大桥西侧的小广场,“这里有凉风,空气也好。”张国民笑着说出了来小广场的原因。
张国民住在正定县城,现已退休,只要有时间,他就会骑上十多分钟自行车,来到滹沱河畔,或散步,或聊天,或赏景。“我在滹沱河见过天鹅、野鸭、海鸥,还有许多不知道名字的水鸟,比如那些。”张国民指着远处在水面悠然自得“游泳”的水鸟说。他告诉记者,自从滹沱河里有了水后,不仅风景好了,生态环境也变好了,出现了越来越多不知名的水鸟,以前见都没见过,别说认识了。
现在的滹沱河碧波荡漾,水草丰美,林木成荫,鲜花盛开,吸引了诸多水鸟栖息停驻,它们时而追逐嬉戏,时而悠闲凫水,时而振翅高飞,时而轻点水面,无论哪一种姿态,都牢牢抓住了人们的眼球。其实,除了水鸟,滹沱河两岸的树木、姹紫嫣红的花海,无不让人心旷神怡。举家游玩的市民、拍摄婚纱照的情侣络绎不绝,沉醉其中。“这都是沾了滹沱河生态修复工程的光。”张国民说。
为了改善滹沱河生态环境,年,滹沱河生态修复工程市区段开工,其范围主要是滹沱河市区段,从中华大街到东三环北延线,全长19公里,规划总面积公顷。
郑磊告诉记者,生态修复工程中,主要在滹沱河市区段沿线重点打造6个景观节点和8个植物专类园,将滹沱河两岸建成集防护、观赏、休闲、健身和科普“五大功能”于一体的绿色生态景观长廊,建成多亩的滹沱河花海,并新建滨水生态公园等。
清水绿岸,鸟鸣翠柳,鱼翔浅底。美不胜收的景色,昭示出滹沱河生态的蝶变。
在滹沱河生态修复工程市区段迅速推进并取得成效的同时,滹沱河下游污染综合治理工程也加速开展。
▎污染治理一河清水向东流
7月上旬,在藁城区振兴污水处理厂,滚滚清流沿着巴氏计量槽奔涌而出,这些水将通过暗渠、沟渠流入滹沱河。该厂负责生产运行的副厂长程凯用一根绳子把量杯放入计量槽,盛出多半杯水。肉眼看上去,水很清澈,而且没有异味。“经过我们污水处理厂处理的污水,排放标准已经达到国家一级A,也就是说,这些水可以用于景观用水。”程凯说。
程凯介绍,藁城区振兴污水处理厂建于年,年10月投入运行,当时的污水排放标准为国家二级B,“年之后,污水排放标准就提高到国家一级A了。”程凯说,进入水厂的污水经过酸化、氧化沟、二次沉淀、深度处理、活性碳过滤吸附后,水质变得逐渐透亮起来。目前,藁城区振兴污水处理厂每天处理6万立方米污水,出水水质为国家一级A标准。
随后,记者来到藁城区振兴污水处理厂外面西北方向的暗渠和明沟连接处。在这里,汨汨清水沿着沟渠向东北方向的滹沱河流去。此时,藁城区兴安村的赵瑞山骑着一辆电动三轮车过来了,“俺领几个朋友来看滹沱河。”赵瑞山告诉记者,他从小就住在距滹沱河不过七八里地的村子里,亲眼目睹了滹沱河的变化。“以前,滹沱河就是个排污沟,河道里有一大坑一大坑的臭水。”赵瑞山说,那时候,坑里的水有黑色的、红色的、棕色的,特别难闻,“别说来河边玩了,村里人谁都不愿意往河的方向走,水太臭了。”回忆起以往的滹沱河,赵瑞山皱起了眉头。
资料显示,在上世纪90年代末,由于常年干枯,滹沱河下游沿途几个县(市、区),逐渐将滹沱河作为生产生活污水排放的去处,在宽达3公里的河道上,形成一条约1米宽的小河沟,每日接纳两岸约32万吨污水,成为名副其实的排污沟。
“那时候,俺们天天盼着滹沱河的水能变清。”赵瑞山说,没想到,现在,他们终于如愿以偿。
“滹沱河下游污染综合治理工作是从年3月份开始的。”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处处长郑璞介绍,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治理工作分两部分进行:全面清理排污源,封堵入河排污口;利用投放水处理物化凝聚剂的方法,治理河道内的污水和底泥。
郑璞告诉记者,这种凝聚剂可以快速凝聚、分离溶存在污泥中的有机或无机类污染物,螯合固定重金属和部分有害盐类,实现底泥就地消解,使污水还清,“经过实验、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年初,通过清理非法排污口、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建设入河预处理,以及实施河流原位修复、泥水同治,实现了滹沱河水质的明显改善,藁城、晋州、深泽等部分河段,已初步恢复河流生态功能。
如今,我们的“母亲河”已经重新焕发出了勃勃生机,继续浸润着这片承受过她恩泽的土地。但她所经历的伤感和阵痛,必须由我们唤她“母亲河”的人们来承担负疚和不安,以使我们面对她的碧波荡漾和顺流而下,道一声:对不起!而她面带微笑,毫不迟疑地将美丽再次托起……
文/燕赵晚报融媒体记者范文龙魏宪亮崔虹图/燕赵晚报融媒体记者郄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