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陈婕
搭地铁出行,通过实时大数据,你可以提前避开拥挤的车厢;车厢中的温度为啥能做到“冷暖自知”?因为它是根据客流,动态调整的……9月24日,在时空大数据年度大会上,专家学者们围绕着把大数据放在空间和时间的四维中研究的“时空大数据”,展开头脑风暴。
本次时空大数据年度大会暨第四届时空大数据产业技术发展高峰论坛、第一届时空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高峰论坛由浙江大学、河南大学、深圳大学、中国测绘学会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工作委员会、浙江省轨道交通建设与管理协会联合发起,河南省时空大数据产业技术研究院、浙江众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办。
据介绍,“时空大数据”的概念最早由中国工程院王家耀院士提出,并逐步发展,是指基于统一的时空基准(空间参照系统、时间参照系统),活动(运动变化)于时间和空间中与位置直接(定位)或间接(空间分布)相关联的大数据,以时间与空间为基本认知条件组织与治理大数据。
时空大数据产业技术发展高峰论坛于、和年在郑州、深圳举办了三届。该论坛围绕智慧城市建设、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领域的热点话题进行学术讨论,已经成为一个专家汇聚、交流活跃的学术平台。
大数
据已经成为驱动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核心动能,时空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又可以为智慧城市建设带来哪些新的发展机遇?
据介绍,浙江众合科技与王家耀院士时空大数据联合创新中心深入合作,投入大量资源攻关和研发智慧交通时空大数据平台。众合科技在运营维护、列车感知、乘客服务、智能安检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因而在列车、轨旁、车站、控制中心、车辆段都开发和布局了大量的感知、计算和决策设备。
论坛现场,一苇数智时空大数据平台正式发布了。据介绍,一苇数智平台为完整的云、边、端解决方案补齐了关键一环,从而能够收集到轨道交通全生命周期的数据,通过数据融合和关联分析,挖掘数据更深层次的价值。虽然你看不到一苇数智,但它无时无刻不在你身边,助你出行畅通无阻。
通过时空大数据和物联网等关键技术,一苇数智平台把地理信息和建筑信息进行融合,把地上空间和地下空间的数据汇聚在一起,把时间上属于过去、现在、未来的数据贯通起来,轨道交通内的时空多源数据叠加在同一个平台里。此外,通过图形化的开发引擎和工具,支撑业务开发流程,实现业务服务和产品形态的灵活按需重构,从而极大地降低业务开发和创新的成本和技术要求,同时平台内不断增加具有交通行业特性的模型算法,为用户、应用开发者、合作伙伴提供赋能,有力保障乘客出行服务。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