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诗河:那一夜,那一页
那一夜,那一页
每个人都有着不足与外人道的痛苦和悲伤,藏在内心深处一个柔软的所在,会在不经意间泛滥出来独自咀嚼、自我疗伤,即便是二进雪域、三次援藏的“硬汉”孔繁森也概莫能外。
年是孔繁森担任阿里地委书记的第三个年头,按照中国人计算时间的传统,这也是他援藏的第十个年头。十年间,沧海桑田,物是人非,变了的是他的职务,工作的地点,阿里飞速增长的GDP,二次遇险带来的身体上的伤害,和渐渐苍老的身躯,不变的是他对家人的思念,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和对脚下这一片圣山圣水发自肺腑的热爱。
是年2月,一场五十年一遇的特大暴风雪袭击阿里,让还没有解决温饱的阿里雪上加霜,雪灾增加了数以万计的灾民,五十万头牲畜冻饿而死,直接经济损失超亿元。面对雪灾,孔繁森发出了“立即行动起来,到灾区去,到群众中去”的动员令,并身体力行,带领工作队踏着齐腰深的积雪,深入受灾最为严重的革吉、改则二县,挨家挨户走访灾民,发放救灾物资和救济款。在历时两个月的抗击雪灾过程中,孔繁森带领工作队爬冰卧雪,风餐露宿,行程公里,先后发放救灾款万元、救灾物质上百吨,创造了全地区特大自然灾害情况下没有冻死饿死一个人的奇迹,取得了抗击雪灾的伟大胜利。
公里!那是怎样艰难的魔鬼行程啊!阿里号称西部的西部,世界屋脊的屋脊,平均海拔米以上,含氧量仅有内地的三分之一,内地人上去什么也不干就等于增加了20公斤的负重。孔繁森虽然已经习惯了高原生活,但二次遇险特别是年的那场车祸,给他造成了严重的脑震荡、颅底骨折、右眼成像重影的疾患,加上连日的超负荷工作和长期的高原反应,终于在惊魂动魄的那一夜毫无征兆的爆发了。
2月26日,孔繁森一行来到了海拔米的革吉县亚热区曲仓乡,他像往常一样走村串户,深入牧民的帐篷和草场,详细询问受灾情况,并把了解到的情况密密麻麻地记载在随身携带的工作记录本上。“扎顿,羊30只,牛40头,死亡15头……孛朗旺崖,只羊,死亡80只……冻伤群众8人,其中3人严重……”字里行间透露出他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对灾民无微不至的关爱。
这一夜,孔繁森借宿在一个牧民的帐篷里,他一直工作到深夜才准备休息,但是,越来越剧烈的头疼让他根本无法入睡。他躺在藏毯上辗转反侧,一幕幕场景如幻灯片般在他被疼痛撕裂的脑子里回旋:
他脑海里浮现出他收养的那两个藏族孤儿清澈的眼睛,正在深情的凝望着他。年,他在拉萨羊日岗乡的地震废墟中“捡”回了时年7岁的曲印和5岁的贡桑,生活拮据的他为了不让两个孩子受委屈,堂堂一个副市长化名“洛珠”三次到血库卖血毫升,用卖血换来的元钱给孩子们买了新书包、新衣服,交了学费。去年秋天,他把两个孩子接到阿里,进入地区所在地狮泉河镇的噶尔县完全小学寄宿。每到周六下午,他都会骑着自行车把孩子们接回家,一家三口在他地委的宿舍里快乐融融的生活着。这么大的雪,孩子们冷吗?会不会还在念叨为什么没有接他们回家?
他想起了生于斯长于斯的藏族同胞。对于他们,他心中充满了感恩之情。他永远不能忘记,第一次援藏时,他在救灾途中不慎坠马受伤,是藏族同胞自发轮流抬着担架,顶着暴风雪跋山涉水30医院,在昏迷三天三夜后他才转危为安。他的魂从此留在了雪域高原,才有了第二次、第三次援藏前组织谈话时的坚定承诺,有了为藏族老妈妈吸痰、随身携带小药箱为群众送医送药的举动。别人眼中的生命禁区,在他的心目中却是大美之地。“想那片蓝天、白云的高原/想那片酥油茶飘香的高原/想那片流淌草原牧歌的高原/想那片剽悍雄壮的高原/想那片佩藏刀饮大碗青稞酒的高原/想那片雄伟高大的天然屏障。”在他的笔下,艰苦卓绝的生活有着如此的诗情画意。
但此刻,更让他魂牵梦绕的是远在聊城的家人:贤惠的妻子,乖巧的子女,白发苍苍的老母亲。无数个夜里,悠长的思念让他的心飞回了故乡。两个月前一个停电的晚上,他在给小女儿孔玲的信中写道:“玲玲,爸爸想你,想全家人,没办法,还是工作第一。”尤其是卧病在床的老母亲,不能床前尽孝的痛苦时刻萦绕在心头。忘不了二次进藏前,他给老母亲的那一跪,跪出了“忠孝不能两全”的无奈,跪出了钻心的痛苦和悲伤。“夜静四无邻,犬声扰我心,思乡思亲友,更思老母亲。”短短的四句诗中,凝聚着他多少思念和愧疚之心啊!
……
2月27日凌晨3时,越来越剧烈的疼痛和眩晕,让有着医学知识的孔繁森预感到死神的逼近,他挣扎着起来,在昏暗的灯光下,草草的在那本工作记录上给警卫员小梁写下了“遗书”:
“小梁:
不知为什么我头痛的怎么也睡不着觉。我是在海拔近公尺的地方给你写的信。人有旦夕祸福,天有不测风云。我有一事相托:第一你不要难过;第二你给领导讲,不幸的消息不要给我家乡讲,更不能让我母亲和家属孩子知道;第三你每月以我的名义给我家写一封平安信。我在哪里发生不幸,就把我埋在哪里。切记!”
多么无奈的嘱托!多么悲壮的安排!
中国人自古就有着浓重的报国情怀,“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醉卧沙场君莫笑,古人征战几人回”、“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无数的文人墨客甚至包括孔繁森自己,用这些诗的语言把这种情怀和豪迈描述的淋漓尽致。在和平的年代里,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生活环境,军人出身的孔繁森把艰苦的环境当成沙场,以一种一往无前的精神舍生忘死、忘我工作。他用生命诠释了自己的至理名言:“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几个月后,孔繁森倒在了考察边贸的路上,“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二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事业重如冈底斯山。”这幅挽联形象地概括了孔繁森的一生,也表达了阿里人民对他如圣人般的高度评价和深切缅怀。
但我从这短短的一百多字的“遗书”中读出的,更多的是他深深地愧疚和无奈。纵观孔繁森一生,除了援藏这十年,其他时间他也总是在路上:在济南军区当兵、在高唐包村、在莘县任职县委副书记……结婚26年中,与妻子朝夕相处的团聚日子只有5年零天,长期两地分居而不能长相厮守,却把家里的重担一股脑的全部压在妻子孱弱的肩上,他不是一个好丈夫;第一次援藏时,大女儿8岁,儿子6岁,小女儿2岁,可以说是嗷嗷待哺,而他呢,陪伴孩子的时间太少了,甚至没给孩子们买过像样的玩具和衣服,作为父亲,他没能够陪伴和见证孩子们的成长,他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父母在,不远游”,可他在父母都已七十多岁的情况下,踏上了远去西藏的征途。特别是第二次援藏时,87岁的老母亲已经坐上了轮椅,生活不能自理,身为人子却不能床前尽孝,还让母亲牵挂,他不是一个好儿子。这些痛苦和愧疚叠加在一起,长久地积压在他的心头,成为他独在异乡漫漫长夜里无尽的思念。他不能想象,如果他死了,远方翘首期盼的家人能不能承受住这沉重的打击?只能隐瞒,让家人生活在无尽的希望中,并在小梁代写的平安家书中聊解思念,这种无奈的嘱托和悲壮的安排,也许是生命攸关之际他所能想到的最好的办法了吧?
“无情未必真豪杰”,那一夜,那一页,让我们见识到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孔繁森:他有大爱,爱别人,爱人民,也爱他自己的家人;他有坚定地党性,也有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柔情似水的闪光的人性;他有着坚强的意志,也有着柔软的内心,甚至不忍卒读、不忍卒睹。他就像邻家大叔、邻家大哥,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真实的不能再真实,从而使我们产生心灵上的共鸣。榜样从来就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因为普通,所以真实,因为真实,所以伟大。
所有的时间都是岁月长河里的一瞬,那一夜过去了,孔繁森继续奔走在为人民服务的路上,直到猝然倒下,而那一页,那已经成为“齐鲁瑰宝”的“遗书”,镌刻在历史的天空中,长久地照亮着我们的心灵,和前进的方向。
作者简介:
张诗河,本名张士河,山东人氏,不自由撰稿人,所撰写的文学、评论等作品见诸于《人民日报》、《北京青年报》、《大河报》、《齐鲁晚报》、《北方文学》、《电影画刊》、《中外军事影视》、《明报》(美国版)等海内外余家媒体。
赞赏和尊重作者的劳动是美德
赞赏
人赞赏
?北京安全治疗白癜风医院?北京白癜风治疗费用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