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可以治愈吗 http://m.39.net/pf/a_4501962.html
---Tips:点击上方蓝色 全线海拔高差多米,累计爬升高度里程1.4万米
有这样一条铁路,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始勘察,上世纪90年代着手选线,但直到两年前才真正开始建设。这就是承载了几代人梦想的川藏铁路。
川藏铁路被称作“最难建的铁路”。与“天路”青藏铁路相比,川藏铁路要短余公里,但建设周期更长、投资更是数倍。
如今,川藏铁路最难的一段——康定(新都桥)至林芝段已进入设计阶段。为促进川藏铁路及复杂艰险山区铁路建设,10月14日,一场高级别的学术交流会在成都举行,14位专家,包括8名院士共聚一堂,商讨“川藏铁路建设的挑战与对策”。
难度大,50公里爬升多米
学术研讨会上,中国铁道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孙永福说:“川藏铁路穿越了五大地形区。”这也是世界上地形最复杂的地区。
年起,按照中国铁路总公司(原铁道部)的安排,中铁二院对川藏铁路持续开展勘察设计与相关研究,该院总经理朱颖介绍,川藏铁路建设需面对“显著的地形高差”“强烈的板块活动”“频发的山地灾害”“脆弱的生态环境”这四大环境挑战。
中铁二院副总工程师、川藏铁路勘察设计总负责人林世金说,从四川盆地攀上“世界屋脊”,铁路最高海拔米,全线海拔高差多米。比如泸定到康定一段,刚过大渡河就要翻折多山,直线距离仅50公里,海拔高差却有多米,相当于每公里要爬50米,这样的直线坡度,铁路没法爬升。
咋选线?同步开展50多项研究
林世金回忆,单是从康定至八宿段线路,需要穿越横断山脉,初期就提出了三条线路。在综合比较了地形地质、分析了地震、地灾等各种优劣,考虑经济据点、综合交通,最终选择了经理塘、昌都方案。
岩爆、风积沙、泥石路、峡谷风、季节性冻土……朱颖介绍,针对上述各种困难,川藏铁路的选线既考虑了建设实际,也考虑了运营安全和后期维护。以“减灾选线”的理念为主导,同步开展了50多项研究。
怎么破?通过“展线”实现
为解决短距离高落差的问题,铁路通过“展线”来实现。林世金举例说,比如泸定到康定的路线就是Z形,线路总长达到公里,是直线距离的2倍,最大设计坡度是目前国内最大坡度,通过双机牵引加强动力实现爬升。
和青藏高原“缓坡式”上升不同,川藏铁路是“台阶式”的。从成都到拉萨,累计爬升高度里程达到1.4万米。
为了消除显著的地形高差,川藏铁路更多地采用高桥、隧道,全线桥隧比达81%。
跨越八宿怒江的特大桥长多米、主跨长米,从基层到桥面足有米高。“桥到这个高度,才能衔接盘升上来的铁路。”
海子山隧道、芒康山隧道、伯舒拉隧道长度都接近或超过30公里。林世金介绍,从汶川地震来看,隧道随着山体摆动,在地震区隧道更为安全,这也是设计多采用隧道的原因之一。
桥隧总长公里,占线路全长的81%
如此“巨型过山车”怎么建设?有什么技术储备?
中铁二院集团公司总经理朱颖告诉记者,我国对川藏铁路的勘察设计历经半个多世纪,一直没有间断。
目前已编制完成了川藏铁路不同区段、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勘察设计文件和各类研究报告。近年来又自筹经费上亿元,启动50余项科研项目。
朱颖说,目前,中铁二院已经基本探明了川藏铁路建设廊道的地质构造和地形、地貌特征,以及重大地质灾害分布情况;探索了卫星光学影像、无人机测绘技术等现代勘察技术在复杂艰险山区铁路建设中的应用,并取得明显成效;研究了地震、岩爆、峡谷风、季节性冻土等特殊地质条件对路基、桥梁、隧道建设的影响等等,有效支撑了川藏铁路勘察设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并成功应用于在建工程。
中国铁路总公司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何华武介绍说,基于川藏铁路所经地貌特征,川藏铁路在选线上提出以绕避为主导思想的线路基本走向。受地型条件限制,隧道占比可能高达70%,且存在多座大埋深(超米)隧道。
那么,现在川藏铁路选线是怎么走向的?林世金告诉记者,川藏铁路设计选线共提出甘孜昌都、理塘昌都、新龙昌都和沿国道四个方案。综合考虑地质及沿线经济,目前已对理塘昌都方案走向达成共识。这条线路起于四川省成都市,经雅安、康定,在岗托跨金沙江后进入西藏自治区,经昌都、林芝、山南至终点拉萨市。全线桥隧总长公里,占线路全长的81%。
川藏铁路建设进展情况如何?成雅、拉林段在建
何华武向记者透露,川藏铁路建设将按照“一次规划、分段实施”的原则分段推进,成熟一段、建设一段。
据了解,川藏铁路成都至雅安段已于年底开工建设;拉萨至林芝段已于年6月开工建设;雅安至康定段已于年1月完成可研修编。
对于难度最大的康定至林芝段,何华武说,中国铁路总公司已组织完成勘察设计招标工作,正在开展预可行性研究,考虑这一段线路穿越三江并流地区,地质条件极为复杂、工程艰巨,需开展深入的工程技术研究,将按照国家战略和部署要求,扎实有序推进前期工作。
林世金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披露了康定林芝段的最新进展:“雅安—康定—林芝段或于年开工,若顺利,此段线路工期预计为7年半。”
川藏铁路地型如此复杂,建设难度这么高,设计人员如何保障其安全?
林世金说,川藏地貌决定了主条线路多峡谷,设计线路因此大比例使用桥隧,对泥石流、大型滑坡等易发地采取绕避、抗滑桩等措施。为保障安全,还大量运用各种最先进的监测系统,以地震为例,就联合国家地震局进行专项监测。
作为一项大工程,川藏铁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国铁道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孙永福说,青藏铁路开通仅十年运能已经饱和。可以预见,仅此一条进出藏铁路远远不够,还必须建川藏、滇藏铁路,才能适应西藏发展需要。
素材来源:大众网综合四川日报(记者王眉灵)、科技日报消息统筹:毛德勋等
工业新媒体系列/IndustryMedia
轨道世界
RailWorld
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
飞行世界
AerospaceWorld
航空航天与一切飞行器
智能机器人世界
RoboWorld
机器人与人工智能
海工世界
OffshoreWorld
海洋装备与高技术船舶
电动汽车世界
MotorsWorld
电动汽车与充电桩
新能源世界
NewEnergyWorld
新型能源技术与发展
提示:在-中查找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sawanbao.com/lswbys/12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