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黄宗英梅表姐在ldquo缝

纪念

年12月14日凌晨3点28分,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作家、曾获得上海第七届文化艺术奖终身成就奖的黄宗英先生逝世,享年96岁。

黄宗英,年7月13日出生,浙江瑞安人。黄宗英年曾经在《收获》杂志刊载电影剧本。

下文经授权分享自楼乘震先生。

黄宗英:

梅表姐在“缝”百衲衣

楼乘震

近来,有好几位朋友问我黄宗英的近况,黄宗英是谁?年轻的朋友在旁插问。黄宗英,资料照片黄宗英与赵丹,资料照片“黄宗英曾是一位电影明星,在四十年代演话剧《甜姐儿》,五十年代在电影《家》中演梅表姐而走红。五十年代她写电影剧本,六十年代她又成了报告文学作家,她的《特别的姑娘》《小丫扛大旗》《大雁情》以及后来的《小木屋》是新中国报告文学史上的名篇。她与哥哥黄宗江、弟弟黄宗洛、黄宗汉是著名的“卖艺黄家”四兄妹。她的丈夫是中国电影史上赫赫有名的赵丹,晚年又与著名翻译家冯亦代同结连理。”我简单扼要地回答了年轻人的问题。然后,以黄宗江先生以前对同样问题的回答回答说:“在而不健。”又补充一句:“她还在写。”我虽然知道这样的问题写在报纸上对宗英老师来说不太礼貌,但是符合实际。

01

最配合医生的病人

黄宗英,资料照片

黄宗英老师因医院己有多年了,每次病友都会向来探望的亲友介绍:这就是当年的甜姐儿,梅表姐。她总是点点头,报以淡淡的一笑。然而,她的同房病友换了一茬又一茬,她仍然是那个靠窗的明亮的床位,床边是成堆的书报,窗台上是奖杯、贺卡和水仙、玫瑰、百合,墙上挂的是小牛、小虎、中国结。她多次说:我恐怕是出不去了。正因为她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病情,所以顽强地与命运抗争。脊椎骨压缩性骨折,使她的穿衣行走都很困难,她坚持不让护工多帮助,自己在病室里扶着床架走动,料理生活,进行复健。她有严重的糖尿病,以前是多么爱吃蛋糕的她自觉地克制,访客送来的水果糕点碰都不碰,让护工去附近菜场买黄瓜来解决维生素的补充。天气好的时候,她会让护工推着轮椅到楼下的花园,吸吸花草的香气,与病友们聊聊。医生总是夸奖她最配合了。

02

从背单词到通读名著

黄宗英,楼乘震摄影

黄宗英的床头有好几份《书城》《书屋》《文汇读书周报》等有关书的报刊。有好几本厚厚的英汉词典,她从强记单词开始到已读通了好几本外国文学名著,为的是保持大脑记忆的不衰退。有一年上海书展,医院看她,她详细地问我书展的盛况,又拿出一张外语出版社新书广告的剪报,勾了好几本原版外国文学名著托我去买。我立即去书展,但发现这套名著的字号太小,就只买回一本来征求她意见,可被她的护工批评:“只知道看书,医生已发话了,再不限制你,眼睛要瞎了怎么办?”她苦笑着把这本书塞在枕头底下。她告诉我已不用查词典读了多本外国名著,报出一大串书名,使我不禁感到惭愧。

03

题得最多的是“谢我知音”

黄宗英,楼乘震摄影

与同龄人相比,她的记忆力确实保持得不错,对谁来过都记得一清二楚。平时去看她的人很多,下乡知青的榜样邢燕子、侯隽、董加耕去看她,电影界的老朋友看她,作家、媒体的朋友去看她,赵丹的南通老乡去看她,更多的是她素昧平生的她的“粉丝”捧着她的著作去求签名,医院要下禁令。她虽然不能久坐,她仍很高兴地从访客中了解外面的世界。访客大多要求合影,她自己起身不便,就让护工小琴搬出小凳子,让来客坐在她前面,还捋捋一头银发,问:“可以吗?”凡有新作出版,她总是好客地向来客赠送自己的作品,并取出自来水毛笔(注:是毛笔,不要改)一笔一划地签名,在书上题得最多的句子是“谢我知音”,这是她的肺腑之言。前两年,上海作协为七位年过八旬的女作家出了一本合集《七人集》,王安忆热情地写了篇序“我的阿姨们”,作协给七位老人每人一百本,可没几天,她就送完了,作协只得再从其他作家那里匀了一些给她。

04

沉醉在幸福的回忆中

科学家徐凤翔每年必来两三次。她俩的情谊要从年说起,那年秋天,黄宗英以记者的身份在成都参加“全国生态会议”,徐凤翔在发言中提出:“应该研究森林生态和人类社会需要之间的协调关系。”因为“自然界诸事物之间谈不上什么平衡,而且只能建立起它们之间的协调关系。”并论证了在西藏建立森林生态定位观测站的必要性。徐凤翔的观点引起敏感的黄宗英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sawanbao.com/lswbys/138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