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范雪
小年儿,在我的家乡高密,通常被视为“过年”的开端。在这一天,家家户户开始祭灶、吃灶糖、包水饺,所以有的地方又叫它“谢灶节”、“灶王节”。
“祭灶”在高密是一项很神圣的习俗。我曾经描述过我从小到大印象中的“祭灶”: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把灶君神像贴在锅灶旁边正对风匣的墙上,两边配联多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是“一家之主”。中间是灶君夫妇神像,神像下边往往画上“张仙送子”,还有一左一右两个骑着麒麟的童子。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大人们会供放糖果、水果、清水、糖瓜。糖瓜是一种用黄米和麦芽手工熬制成的一种粘性很大的糖,据说“糖瓜”就是为粘住灶王爷的嘴,让它不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也有意为让灶王的嘴甜,光说好话。然后将灶王爷像焚烧,谓之“升天”,边烧边磕头祷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然而对我们这些孩子来说,每当卖糖瓜的老爷爷的“梆子声”在村头响起的时候,便是孩子们这几天之中最是成群结队、欢欣鼓舞的时候,祭灶完之后的糖果和糖瓜,从摆上的那一刻起便被心心念念着,巴巴着等到撤下来的时候每个人能分上几块,那真真是甜到心底里的味道啊。
现在,像“糖瓜”这种民间手艺、历史传承是越来越少了,村头卖糖瓜的梆子声也已消失了二十多年,现在好多人家也开始慢慢在用各种各样的“蜜饯”来代替“糖瓜”,偶然遇到,也成了只有我们这些60、70、80后的大人们才会在记忆里品尝的“稀罕”。现在的孩子们估计也没有多少人能够吃过,能够盼望着“糖瓜”这一他们祖辈父辈们曾经最心心念念的“小年”“礼物”了。
隐约记得在五年前的一天,和当时还只是“男朋友”的先生在“小康河”——高密人气最旺的小吃步行街上逛街,曾幸运地遇到一位骑着三轮车卖“糖瓜”的大爷。听着记忆里一直不曾忘却的、熟悉地快要忍不住流出泪来的梆子声,看着那多年不曾再见过的小秤杆子、小秤砣,我都差点抑制不住心里的激动。当跑过去的时候,旁边早已围了一圈和我年纪相仿的人或上了年纪的大爷大妈们,大家你一份我一份很快就把它“抢”光了。一位大妈还激动地和我说:“他家的“糖瓜”在高密城卖了好几十年了,是熟悉的味道。现在老头年纪大了,买他的“糖瓜”那得碰运气了。”
其实现在生活水平好了,“糖瓜”也不像以前那样特别而有吸引力,可是对我们这些依然记着它的人来说,它早已不单单是属于“小年”的“专属记忆”,更是一份属于我们自己那段曾经一路走来的人生“情怀”。
小年的晚上“祭灶”之后,全家还会聚在一起吃水饺。“水饺”在我家乡当地,是一个逢年过节“仪式”般必不可少的存在。大年晚上我们也是要吃水饺的,只不过从除夕晚上一直到初二送年吃的都是素馅儿饺子,而小年的水饺则是肉馅儿的。
婆婆包的水饺味道在我们大家庭里算是堪称“一绝”,水饺里的那份心意更是让我这做儿媳的感动不已。我向来是不大喜欢吃肉馅水饺的,却对娘家那里的素馅水饺一直念念不忘,婆婆第一次学做豆腐、粉条、菠菜水饺便是为了我。自从无意间和婆婆说起在外面吃的虾仁水饺味道很是不错之后,每次吃水饺婆婆便都要买新鲜大虾,亲手一个一个给我剥虾、挑虾线、拌虾仁鸡蛋馅儿。所以,每年“小年”晚上的水饺便常有两种馅上桌:一种猪肉白菜馅,一种便是虾仁鸡蛋馅。
看着面前热气腾腾的、胖乎乎、圆滚滚、撅着“胖屁股”的水饺,我的心里总是暖暖地冒着幸福的泡泡。小年,真好啊!有你们,真好呀!
作者简介:范雪,女,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后一直在山东高密农村商业银行工作。爱好读书、写作,喜欢用文字来记录生活中的点滴感动
壹点号山东创作中心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sawanbao.com/lswbys/17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