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西藏直孔朗瑕针织一针一线缝制五

墨竹工卡藏语意思为“墨竹思金”,神往的中间白地。在这块令人神往的地方,流传着许多历史悠久的手工技艺,那些勤恳执着的手工艺人,脚踩机杼,在声声“咿呀”中踩出一段段锦绣华美;手工缝制、一针一线穿梭出装饰的温情。打开门,产品飞跃千山万水,给不同的人带去相同的温度;关上门,埋首劳作,扯扯手中的针线,将鞋底缝制得更紧实一点,将花纹剪贴得更美丽一点……

祖传裁缝手艺,传到贡觉曲培这里已经是第四代了,代代相传的手艺更加纯熟和精湛,样式和产品从传统的直孔氆氇帽、马包、披肩到如今的羊毛披肩、糌粑袋、香囊、围巾等;色彩也从单一的黑白灰到如今的五彩斑斓,产品从直孔本地走到拉萨再飞向南京,如架起一道彩虹桥,将藏族裁缝手工艺品的精致与温度传递得越来越远。

一顶帽子上的符号

在朗瑕针织合作社,贡觉曲培吃过早饭后,就安坐在门口的长凳上,不时用糨糊粘帽角或者用剪刀裁剪布料,有人进来参观时,他抬起头微微一笑,继而又埋首认真劳作,在这样日复一日的手工制作中,他传递得不仅仅是一份执着、一份技艺,更多的是一种坚守、一种传承。

一顶漂亮的直孔氆氇帽就在这样反反复复的剪切、粘贴中诞生了。

在拉萨街头,如果你看见一位妇女头上戴着一顶黑色做底、两侧镶有花边,后面翘着高高的两个角的帽子,就可初步断定,这位妇女极有可能来自墨竹工卡县,而这帽子,名叫直孔氆氇帽。关于直孔氆氇帽的来历,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相传七世纪时莲花生大师到德仲后,开始兴建德仲寺,当时德仲寺僧尼所戴的帽子就是仿莲花生大师的黄边氆氇帽制作而成的。而关于氆氇帽后边的两个角,则有另外一段来历。相传,直孔梯寺原为帕木竹巴的弟子觉巴所建,当时,帕木竹巴派觉巴从青海玉树到拉萨东边来学习。在途中,他遇到一头母牦牛,在其指引下,觉巴将墨竹工卡县门巴乡山上的小寺庙扩建成了自成一派的噶举派主寺——直孔梯寺。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头母牦牛,就把它的头供奉起来,如今直孔梯寺主殿里也依然供奉着母牦牛的角。直孔梯寺的“直”在藏语里就是“母牦牛”的意思。所以,现在直孔氆氇帽上的两只角,就是仿照母牦牛角的形状制成。

贡觉曲培介绍,自从西藏有了氆氇的编织,人们就开始制作氆氇衣服,如:氆氇上衣、氆氇藏袍、无袖氆氇装、氆氇裤装等。在制作过程中,为了不浪费裁剩下的氆氇,就将其制作成氆氇帽、针线包、手绢等。初看,直孔氆氇帽的形状大致相同,后面都有两个角,且皆为女性所戴,可是拿在手上细细端详却发现帽子的装饰上有很大的差别。帽子共分四种,分别为少女、中年妇女、老年妇女和僧尼所戴。年轻女孩戴的帽子装饰比较多,花纹图案比较丰富,顶上为八瓣花,寓意依照藏族传统中吉祥八宝的数字而来,帽子周围皆有花朵装饰;而成年女性的帽子则缺少了花俏的装饰,显得沉稳;老年妇人的帽子,则简洁大方;僧尼的帽子为绛红色。在帽子的制作上,贡觉曲培可是花了很多心思,什么年纪应该怎样穿戴怎样装饰才能符合穿戴者本身的气质呢?贡觉曲培继续介绍,小女孩都爱娇俏,爱打扮,所以这个年纪的她们特别爱美,不仅帽子顶上有花,两侧也有花朵装饰,粉嫩的颜色如姑娘们可爱的脸庞,帽沿上还缀有一圈金边;而成年女性在经历了少女时期后,性格逐渐沉稳,她们保持爱美天性的同时,还有着这个年纪独有的风韵,所以只是去掉了帽子两侧的花朵;老年妇女,在经历了大半个人生之后,也看惯了人生的沉浮,心境平和,所以她们的帽子主要以实用为主。

手工技艺的魅力

“做裁缝,我们也算是世家了,到我这儿已经是第四代了。”在贡觉曲培幼时的记忆里,每天都是跟着父亲一起在针线堆里度过的。

几十年来,有了好手艺,再融入对这份行当的浓浓情感,贡觉曲培做出来的任何东西仿佛都被赋予了生命,有了光彩。

朗瑕针织社出产的产品,从原材料到制作过程再到成品,几乎都是纯手工制作的。一大间屋子里,分为缝制区、裁剪区、展示区三大区域。在缝制区域,氆氇机上摆放着已经织好的几段氆氇。贡觉曲培家织氆氇的工作主要由媳妇桑旦来完成,线的一端缠绕在窗棂上,长长的羊毛线连接到氆氇机一端,五颜六色的羊毛线连接起来仿佛一段彩虹桥。只见她端坐在氆氇机前,手中的木梭上下翻飞,脚下一踩一停,手里一推一送,动作娴熟而灵巧。就这样不停地重复这一连贯动作,机杼之声轻轻作响,一条条颜色鲜艳、花纹别致的氆氇通过她灵巧的双手和娴熟的技艺展现在大家眼前。

接下来,贡觉曲培给记者展示他的裁缝手艺。他所用的工具就是一把剪刀、一把自制的小刀、一副缠着透明胶布的老花眼镜。他先用笔在皮料上画上图案,按照所需物品的尺寸大小将皮料画成三角形、正方形和圆形。画好之后,只见他左手紧紧按住皮料一角,右手拿起刀子沿着所画的边缘切割。刀子较短,使用起来较费力。记者观察到,六十多岁的贡觉曲培,在握紧刀把的时候,手上青筋凸出。年纪大了,视力不是很好,所以,每切割一下老人都会再凑近仔细看看。切割好之后,就是缝制边缘。埋首工作时,只见他不时地推推眼镜。虽然一针一线早已了然于心,但他仍郑重对待。这不仅仅是对事物持有的珍重之心,也是对时间、对人世的虔诚心意。在工业时代,这些传承古老技艺的手工艺人,仿佛活在过去的时间里,做着一个古老而执着的梦。

记者看到,贡觉曲培还制作藏靴。藏靴从鞋底到鞋帮都是纯手工制作,一旁展示的藏靴用厚厚的牛皮做底,氆氇做面,牛皮做帮。鞋面上用白线密密实实扎了上百个针眼,摸上去具有凹凸感,这样做是为了增加鞋面的紧实度和耐穿性。鞋帮上部分用牛皮做成,丰富的藏式花纹,黑白红色彩的搭配,整体看上去美观大方。据介绍,这种靴子结实耐穿,既防水又保暖,西藏大部分地区的农牧民群众都喜欢穿,特别是在重大节日的时候,精美的藏装配上一双藏靴,才算是和谐、完美。

说话间,贡觉曲培的大儿子索朗顿珠从展示柜的最底层拉出两个大大的包,约有70公分、高50公分宽,“这就是‘马包’,藏族人家以前都用这个,将包一左一右放在马背上,里面装满糌粑、青稞酒、酥油等食物,现在仍有很多人家结婚时会将它作为陪嫁物品。”看这对马包,各自独立,一根辫绳扣在一个活扣上。可解开辫绳,又完整地和另一只扣上了,连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厚实的牛皮制作,表面镶有藏族人生活中常见的图案。“这样的马包,需要一整张牛皮制作而成,全都是手工缝制。”再看盖子上打了很多小孔,牛皮绳穿过小孔,牢牢地将包身和包盖相连。即使在草原上纵马飞奔,马包里所装的物品也不会掉出来。这么结实耐用的马包又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呢?

索朗顿珠先卖了一个关子,随后将记者引到院中的一个大池子旁,“首先要将牛皮放在清水缸里浸泡7至10天左右,以能扯下表面的毛为宜。将牛毛清理干净后,就在皮子上均匀抹上酥油。抹油很关键,需选择晴好的艳阳天,酥油很快会被牛皮吸收,再将皮子背在背上,一边踩踏一边拉伸,一是为了使皮子柔软,二是为了拉伸长度。”索朗顿珠一边介绍,一边做着踩踏的动作,有些滑稽的模样逗得我们哈哈大笑。这样处理好的皮子既可以做马包,又可以做藏靴,而这样抹油踩踏的处理工序,需要一个成年男人做四天才能完成。

欢笑之余,也感叹于手工制作的情怀,在机械化大生产的时代,还有很多人在坚守着技艺,因为是手工,所以独一无二;因为是手工,所以才有瑕疵;因为是手工,所以才有温度、汗水和灵性。

文化旅游产品不断延伸

位于墨竹工卡县尼玛江热乡的朗瑕针织合作社,曾经的旧貌已换了新颜。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占地两百多平方米的一幢新的合作社已投入使用。合作社解决了当地7户12人的就业问题,带动本村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充分发挥了合作社的优势。可当天,记者并没有见到工人。据贡觉曲培介绍,六月是虫草采挖季,村民们都上山挖虫草去了。“平常农忙的时候我们也都放假,大家干完活再来合作社上班,所以我们的工作氛围是轻松愉快的。”

在展示区一角,陈列着多种产品,一个个小巧的玩偶上套着一件件精美的藏装;颜色鲜亮的牛皮包上面有着精致的图案;小巧精致的糌粑袋悬挂在高处,轻轻一碰就不停晃动,毛茸茸的很是可爱;十几种颜色鲜亮的披肩整齐地码放着……这么多的产品,既有传统的延续,又有适应市场的需求。

之前的采访中,记者发现朗瑕针织生产的披肩颇受女性的欢迎。厚厚的羊毛织成的长方形披肩,披在肩上,既柔软舒适又颇具民族风情,将女儿家的柔美展露无遗。就是这一块小小的披肩,凝聚着藏族人民的情谊,温暖了江南女儿的梦境。南京作为墨竹工卡县的对口支援城市,两地经常展开资源交流活动。去年,朗瑕针织披肩就作为交流产品被带到了南京。“由于我们的材质是采用西藏本土的羊毛所制,用料讲究,工艺扎实,既美观大方又兼具保暖性,所以很受南京女士的欢迎。”无论是在酷热的夏天还是在寒冷的冬天,羊毛都能提供舒适感,羊毛通过吸收身体表面的潮湿,让皮肤在空气中保持干燥,从而保持体温。在合作社室内一侧,工人正将羊毛围巾一角放置在机器底下,随着“嗒嗒”的声响,机器在围巾表面自动缝制出一个精美的图案。“这是我们的商标,下面像箭一样的图形,就是纺线锤,白色的是羊毛线团,中间的小草象征着企业的茁壮成长,而党中央就像一座高山,永远是我们最坚强的后盾。”贡觉曲培介绍说。一块小小的商标,不仅囊括了丰富的藏文化元素,也凝结了一家人的智慧,寄托了一家人美好的祝愿!

采访期间,两位“闯入者”径直入内走到了展示区,一聊才知这两位是一对夫妇,去德仲泡完温泉返回看到牌匾,于是想过来一探究竟。妻子白女士,是保险公司职员,常年走乡串户,用她的话说,“我走过了那么多乡村,唯独还没有到过羊日岗村,直到今天才有机会‘见识’到这么多的手工艺品。”丈夫康先生,自小随做生意的父母生长在西藏,所以对藏民族文化特别感兴趣。“同事们都打趣我,‘我们藏族人平时都不常穿藏装,反而你一个汉族人常常在穿。’”说着,他就拿起一套藏装穿戴起来,藏靴、藏装、藏帽穿戴好后,一个帅气精神的小伙子出现在我们眼前。最后,夫妇俩挑选了两顶帽子和一条围巾。当记者问白女士,“这帽子你拿回家是做装饰,还是自己戴?”白女士肯定地回答:“我要经常戴着它。”是的,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相信这顶氆氇帽无论走到哪里都会特别受欢迎,给人带去温暖的同时还装点着别样风情。

如今,贡觉曲培的两个儿子分工负责生产和销售,大儿子索朗顿珠联合其余四家手工制作合作社,在墨竹工卡县城开了一家“墨竹特色产品体验中心”,在这里,不仅可以领略到民族手工传统的魅力,还可以主动参与,体验古法榨油、脚踏缝纫机、纺线等技艺。采访期间,索朗顿珠一直自言自语,“汉话不行、不行。”时不时因上初中的大儿子翻译不出来我们之间的对话而颇有微词。他说:“有了知识,我们才能将家传技艺一代一代传下去,才能将这项技艺发扬光大。”是的,我们无法控制时间在双鬓留下斑斑白发,但可以试图为更多人营造一片广阔无垠的精神天地。

记者:缪英

编辑:何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sawanbao.com/lswbzn/125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