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是啥这是拉萨要干的一件大事也许能给

图为活动现场

5月25日至26日,由新华社半月谈杂志社、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社会发展高峰会暨光影西藏融媒体传播研讨会在林芝鲁朗小镇举行。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社科院等单位的研究学者,国家级新媒体创作团队,阿里、腾讯、字节跳动等互联网运营机构和新技术传播公众平台的负责人共聚一堂,共同探讨学术与产业发展、共话融媒体建设。专家学者的精彩观点,让与会者受益匪浅。

范红:品牌化和他者化思考是国家(区域)形象塑造的关键。

图为范红老师

范红是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她参与指导过数十个城市品牌形象塑造与传播的顶层设计咨询项目,曾在海外工作生活十余年,在国家(城市)形象研究方面成果颇丰。

范红为赴藏参加此次活动,推辞了赴美参加ICA国际学术交流的机会。她围绕“国家形象的视觉表达与影像记忆”这一主题,通过国内、国际的一些成功案例,对国家(区域)形象的品牌化塑造和跨媒体营销传播进行了深入阐述。她表示,国家(区域)形象的塑造一定要站在受众感知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能否在受众内心引发共鸣和认同,是国家(区域)形象塑造成功与否的关键。此外,她指出,在国家(区域)形象塑造上,要深入挖掘独有品牌资源,找到具有竞争力的核心价值,并围绕个性化核心价值,通过体系化、一致性的视觉表达,向受众展现鲜明的品牌魅力,打动受众,使受众留下深深的品牌烙印。

张雅欣:创作的重心不在于美景,而在于故事人物。

图为张雅欣老师

张雅欣是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电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远方的家——北纬30°中国行》《极地》《记住乡愁》等栏目和纪录片是她作为主创者之一的得意之作。

张雅欣围绕“融媒体传播--对话关系的重构”的主题,给大家分享了她的创作故事。她指出,所创作的故事要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把人间温情和乐观幸福传递给受众。故事人物与观众心灵对话的深度决定作品受欢迎程度。

张雅欣带来的《极地》纪录片案例,讲述的是三位藏族老阿妈通过一种本地植物熬制“面膜”,给路人涂抹的故事。老阿妈以苦为乐的性格,让不少与会学员流下了感动的眼泪。

张雅欣说,创作该纪录片时,他们团队提前进藏做了8个月的调研,最终选定三位老阿妈作为故事的主人翁。张雅欣给与会学员分享了她的创作感悟:创作的重心不在于美景,而在于故事人物。小人物的小故事,能把乐观、幸福传递给每一位受众,并使大家乐于接受。

陈小波:“说人话”,有感情地说话。

图为陈小波老师

新华社领衔编辑、《国家相册》节目讲述人陈小波给与会学员分享了新华社融媒节目《国家相册》的创作故事。该节目通过3D技术,再现那段激情燃烧的革命岁月。

陈小波说,《国家相册》节目能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sawanbao.com/bbfz/1268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