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爱在风雪高原追寻军报记者郭丰宽的高原

郭丰宽,解放军报社成都军区分社驻西藏记者站站长,少校军衔。历任战士、副班长、班长、报道员、学员、排长、干事、指导员、副教导员、政工科长。共在省级以上新闻媒体刊稿余篇,荣立二等功三次、三等功二次,集体三等功一次,10多次被成都军区政治部、成都军区战旗报社、西藏军区政治部评为“新闻工作先进个人”。

供稿钱晓虎

??????

蓝天、雪山、河谷,机翼下的青藏高原美丽依旧 

  10月20日下午,走出拉萨贡嘎机场,高原空气特有的纯净让我有些眩晕。在梦里,我曾无数次想象再次回到拉萨的场景,只是没有想到,此次阔别15年再进藏,竟是专为我的战友而来。郭丰宽,解放军报社驻西藏记者,扎根高原20年,跑遍了雪域边关上百个哨所、执勤点和一线边防连,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知名记者。   

  我的好兄弟,这20年,你在风雪高原过得怎么样?

?20日下午,军区大院,海拔米

因为爱所以爱

  拉萨的变化让人惊讶。15年前,从机场到市区,沿雅鲁藏布江绕曲水大桥,时间超过两小时;现在,嘎拉山隧道贯通,高速公路建成,半小时就到了。   

  与日新月异的拉萨一样,郭丰宽也变化很大:当年英俊的小伙,现在变成了黑瘦的“小老头”,头发稀疏,与他38岁的年龄显得极不相符。   

“这20年,你真没想过离开?”或许是彼此熟悉,我的问话单刀直入。   

  “说实话,也想过。”郭丰宽说,多年前,因为工作成绩突出荣立二等功,他被破格提干,这天大的惊喜让他一度有了别样的想法。“我在基层连队超期服役当了5年义务兵,干了3年士官,从一个战士成长为一名军官。当时我想,这下梦想成真,该打算打算了。可军校毕业后回到边防,看到昔日的战友依旧坚守高原战位,默默奉献,无怨无悔,就感到自己的想法太不合适。” 

  郭丰宽说,让他一直笔耕不辍、执着奋斗的,正是基层官兵、边防战士那一颗颗平凡而伟大的心。“没有他们,就没有动人的故事、闪光的语言。可以说,他们是我记者生命的‘奶娘’,离开他们我活不下去。”   

  听郭丰宽讲军嫂陈雨的故事,有一种震撼心灵的力量。有一年春节,来自“天府之国”的陈雨到部队探亲。她原本是去和丈夫离婚的,结果从哨所回来后,她说了一连串“没想到”:没想到晚上睡觉冷得盖4床被子,没想到2个小时的路程遇上风雪走了1天,没想到哨所这么缺绿叶菜……从此,她再没有提离婚的事。她告诉郭丰宽,如有来生,还愿做一名边防军嫂:守孤独的空房,做团圆的梦想。

  西藏苦、边关冷,但这里有爱。有爱就有温暖,就不怕寂寞,就能活出精彩。在郭丰宽眼里,这就是令他留恋、让他留下的全部。

?21日下午,医院,海拔米

他,就是我们中的一员   “小郭,这次没和我们一起走,真是太遗憾了。”第二天下午,我们应邀到西藏医院采访。见到郭丰宽,院长李素芝老远就打招呼。李院长的“流动医疗队”前一天刚巡诊回来,郭丰宽本来要跟他们一起走的。   

  “他,就是我们中的一员。”李素芝拍着郭丰宽的肩告诉我们。多年的藏区巡诊、生死与共经历,让两人建立了深厚感情。 

  年春节,郭丰宽从拉萨出发,日夜兼程近公里,在阿里的改则县与“流动医疗队”汇合。见到李素芝时,他正抱着一位藏族大爷的脚,拿医用镊子从脚板往外夹虫子,屋子里弥漫着呛人的气味。   

  “那一刻,我明白了西藏老百姓为什么叫他‘李门巴’‘活菩萨’,为什么把他的照片挂在自家墙上?”回想起那一幕,郭丰宽仍然感触很深,“李素芝说,我不为别的,只希望西藏老百姓能从心里说4个字:共产党好。从他身上,我看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追求。”   

  “李素芝让我懂得,一个人该以怎样的姿态绽放人生,以怎样的精神实现梦想。那就是把自己的根扎在基层,永远把自己当成普通一兵。”郭丰宽说。   

  年,为了采访某团二连官兵的事迹,郭丰宽与班长杨祥国一起走上那条被官兵们喻为“生死路”的巡逻道,历史上先后有10余名巡逻官兵牺牲在这条路上。途经一条湍急河流时,他脚下一打滑,扑通一声滑进冰河,幸亏被战士及时拉住才逃过一劫。通讯《笑傲雪域边关》,成为他发自心灵的杰作。

  查果拉,海拔米,西藏军区海拔最高的哨所,吸引了清华在读学子吴毅恒圆自己的国防梦。年初春,郭丰宽走进查果拉,与入伍不久的吴毅恒同吃同住同操课。《查果拉:我一腔热血追寻你》等3篇报道,树起一个勇于担当的热血青年形象,激发了广大适龄青年的参军热情。

  若干年后,当有识之士面对我们的墓碑时,他们会说,“我们所从事的职业是崇高的、伟大的。”走进吴毅恒的内心世界,郭丰宽也有了新收获。

?22日上午,甘巴拉雷达站,海拔米

听,那是高原的风声

  在郭丰宽心中,边关风雪就是军事记者的食粮。融入了高原冷月,就读懂了军人的牺牲奉献。   

  甘巴拉雷达站,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有人值守雷达站。今年6月,郭丰宽刚刚前往采访,报道了雷达站官兵扎根“生命禁区”建功立业的动人故事。

  山道弯弯,一路向上,越野车爬得越来越艰难。当我一步一停终于登上海拔米的工作平台时,似乎也触摸到了高原官兵艰难生存的人生高度。“听,那是高原的风声。”站在苍穹之下、雪山之巅,嘴唇发紫的郭丰宽似乎找到了回家的感觉。   

  这风声,对郭丰宽来说太熟悉了。就像察隅的险远、岗巴的荒凉、詹娘舍的霜风、乃堆拉的冰雪,都是高原独有的印记。他告诉我,这风声让他想起了很多人,比如岗巴宗山观察哨哨长徐国江。   

  那年,郭丰宽一路颠簸,爬上海拔多米的岗巴宗山观察哨。刚上哨位,帽子“呼”地一下就被大风吹走了。因为哨位环境极其恶劣,上级规定值守官兵一年一换,徐国江为什么上来5年却坚持不下山?郭丰宽心存疑惑。   

  徐国江的回答只有一句话,‘只要组织需要,我愿在这里坚守一辈子’。”郭丰宽说,他从中领略到了一名战士戍边卫国无怨无悔的境界和情怀。

?22日傍晚,某高原训练基地,海拔米

那里,有一个未了的心愿

  从甘巴拉雷达站下来,得知某机步旅正在向某高原训练基地开进,郭丰宽提议我们前往采访,看看高原官兵的训练生活。   

  一路北上,柏油路变成沙石路、泥土路,沙尘飞扬、崎岖颠簸。   

  “今天的路,简直算是‘高速路’了。”郭丰宽说,海拔多米的某哨所至今不通公路,给养物资全靠战士背运。那年,他随官兵给哨所背运冬囤物资。山路近乎垂直,多数地段不得不紧贴山体,手脚并用才能前进。 

  “小分队必须天黑前赶到哨所,为了不拖后腿,我只能半途放弃。”说起这一次遗憾,郭丰宽话语哽咽,“望着战友们继续艰难攀爬的背影,我当时死的心都有了。这要是在战时,我不就是当了逃兵了么?”

  从此,每次下边防郭丰宽总觉得有一种“负罪感”。这让他在边防采访中从来不敢有丝毫懈怠。前年清明节,为了采写一篇关于全国海拔最高的班戈县烈士陵园的千字新闻,他在藏北高原跋涉三天两夜,中途汽车3次抛锚……   

  “那里,有一个未了的心愿。”郭丰宽说。 

  在郭丰宽眼里,有军人的地方,就应该有军事记者的足迹。20年高原新闻路,郭丰宽跑遍了西藏边防一线所有连队哨所。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他的新闻作品也因此充满了时代的张力与历史的厚重。年新春,郭丰宽随医疗队赴藏北巡诊遭暴风雪围困。后方整理他通过手机发回的信息,集纳为稿件《李素芝医疗队搏击暴风雪》,刊出后荣获第23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郭丰宽说,他的理想就是做一名高原新闻人,在地球之巅,在雪岭冰峰,用敏锐的新闻眼,守望这片高天厚土。

?23日晚,军区大院,海拔米

爸爸,你怎么还不走

夜深了,忙了一天的郭丰宽回到宿舍,不足50平方米的简陋两居室。本来,作为团职军官的他完全可以申请一套更大的房子。“老婆孩子不在身边,完全够住了,就把分房的机会让给了别人。”郭丰宽淡淡地说。

  电脑屏保照片是郭丰宽一家三口在老家——山西晋城一个叫王莽岭的风景区的一张合影。这是儿子郭子瑾记忆中最深切、最快乐的一次父子同游。儿子8岁了,父子俩在一起的时间还不到两年。   

  “这辈子要说亏欠,亏欠最多的就是他们母子俩了!”郭丰宽说,今年国庆长假,因为回京办事,郭丰宽顺道回家看看。第3天,早已习惯了爸爸来去匆匆的儿子突然问:“爸爸,你怎么还不走?”郭丰宽百感交集,一时语塞。

  郭丰宽说,看着儿子的照片,就想起某边防团干部吴大海5岁的儿子吴恩泽。小恩泽是去年春节前专门和妈妈从贵州老家进藏的。郭丰宽见到他时,小家伙高原反应强烈,嘴唇乌紫地躺在妈妈怀抱里。郭丰宽说:“小朋友,这里不适合你待,快回家吧。”小恩泽张开干裂的嘴唇说:“我想爸爸,他不能回家,我要在这里陪他过节。”   

  “这个满脸痛苦地躺在妈妈怀里的5岁孩子,留给我永不磨灭的记忆。”郭丰宽说,“老西藏精神”之所以能够在一代代边防军人中传承,正是有了包括小恩泽在内的所有军人家属的默默牺牲奉献。   

  “我只是这个伟大时代的记录者,他们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英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sawanbao.com/bbfz/137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