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延说事消失的究把筒

青延说事,清新往事!

作家:陈青延

作者简介:陈青延,曾用笔名驰远,湖南省南县人,一九六一年出生,湖南省作家协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员,湖南省劳动模范,湖南省南县广播电视台副科级干部,一九八三年开始发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评论,作品散见于《作家报》、《每日新报》、《天津日报》、《拉萨晚报》、《湖南日报》、《江淮时报》、《重庆晚报》、《光明日报》、《新湘评论》、《湖南文学》、《小溪流》、《文学少年》、《驾驶园》、《三湘风纪》、《西南作家》、《中国乡土文学》、《中国文学》、《湖南经济报》、《湖南工人报》、《湖南妇女报》、《湖南税务报》等,出版过《林中空地》、《真情依旧》小说、散文集.

消失的“究把筒”

“究把筒”就是过去用竹子制的一种能把做柴火的稻草和巴根草拧成一种把子,使柴火耐烧的工具。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我还是一个读中小学的孩子,只记得那个时期的农民,大都住的是牛粪稀泥糊芦苇做墙壁,稻草盖屋顶避雨的茅草房。农民每年做饭用的柴火全是茅匠师傅盖屋换下来的旧屋茅草和用毛镰刀在沟港渠道里砍回来的巴根草。那时节,煤炭紧缺,更谈不上像现在这样,有燃气和液化气弄饭。农民当时做饭的柴火经常是接不上把。为了让有限的柴火经久耐烧,农户人家大都是用“究把筒”拧草把子。夕阳西下,袅袅吹烟升起的时候,人们经常能够在村子里听到“究把筒”究草把子“吱呀吱呀”的声音,经常能够看到村妇在头上搭着一条毛巾,带着自己的孩子,在自家的禾场上拧草把子的情景。那个时候,我家住在农村,下午散学回家,有时我也被母亲叫去究草把子。母亲用耙子将晒了一天的茅草和巴根草耙成一堆,然后从家里拿出一把麻拐凳,坐在草堆的旁边,递给我一个“究把筒”,叫我帮她一起究草把子。她手里不停地出草,我拿着“究把筒”跟着不停地究草。同时,我还在心里默默地记着草把子已经究了多少个,盼着尽快地究完那堆草。母亲的手在茅草和巴根草的勒弄下,变得粗糙干裂了,但她一点也不在乎。为了家里的油盐柴米酱醋茶,母亲牺牲了女人许多应该享受的生活,而是呕心沥血地让家走过困难的时期。三十五年弹指一挥间。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农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大都住上了红砖青瓦的洋房,做饭生火都是用的沼气、液化气和煤炭。茅草屋和“究把简”早已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不过,至今我还是蛮想念“究把筒”的,毕竟这种竹制工具,在农民生活不富裕的时期,为农民的柴火经久耐烧尽了一份力,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投稿须知:

1、凡原创诗歌、散文、随笔、小小说、诗评等均可应征;

2、所投稿件必须原创。一稿多投、抄袭文稿者请绕道!

3、文稿中的观点为作者个人观点,与本平台无关,文责自负。

4、欢迎投稿,原创精品,可与大作家同台上载,分享精彩无限。

5、请附个人简历、照片、联系方式等发送到投稿邮箱:

qq.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需要多少钱
中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qxinjia.com/lswbfz/24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