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谈实录不忘初心继续创新三十里

参加《周报》三周年座谈会上的全体嘉宾在街道办事处综合楼前合影

11月19日上午,虽然天气有些寒冷,但三十里堡街道办事处四楼会议室却温暖如春。正在召开的《三十里堡周报》三周年座谈会上,《大连日报》总编辑张田收、《大连日报》编委王晓飞、《大连日报》城区部主任刘晓文、《大连日报》文化专刊部主任左正红、《海燕》杂志社主编李皓、《大连地铁时报》副主编孔庆蕾、金普新区宣传部副部长张轶群、金普新区广播电视台台长王国庆、金普新区广播电视台副台长许玉慧、金普新区广播电视台总编室主任刘雯等多位领导和资深媒体专家,以及三十里堡街道党工委书记吴建昌、三十里堡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徐洪洲、三十里堡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徐晓哲和《三十里堡周报》编辑部全体成员,无不沉浸在对《周报》创刊三年来形成的独有传播现象的积极研讨中。

每位领导和专家都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周报》的三年历程和成果表示肯定,并针对《周报》的发展进行了点评,提出了建议。会议由街道党工委宣传委员张兆婧主持,《周报》记者于淼现场结合PPT演示做了《周报》三年成果汇报。

街道党工委书记、《三十里堡周报》总编辑吴建昌

吴建昌:

关于《周报》这三年的三点思考

去年张田收总编带领媒体的领导、朋友来,给了《周报》很多指导性意见,也给了我们继续办好《周报》的信心。刚才我们的记者朋友把创办三年的一些点点滴滴的成果跟各位领导做了汇报,下面我就围绕《周报》这三年的实践讲三点想法:

第一点,为什么要创办《三十里堡周报》,

对三十里堡重要意义是什么?

《周报》三年来的实践说明,我们应该自觉地运用文化思维和文化手段,特别是新闻手段,加强地区管理,这是一种尝试。这种尝试让我们感觉到了重要意义和价值所在,所以我们要坚定地走下去。

我在基层工作有十个年头了,十年时间,让我悟出了基层工作的规律。我觉得在基层工作有这么四个步奏是不可或缺的,而我们办《周报》也是按照这个规律来操作的。

第一步,我觉得基层工作一定要有一个消除老百姓怒气、怨气甚至是戾气的一个过程,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像有些领导到某个地区,首先要了解老百姓有什么诉求,实际上这是化解老百姓的情绪,使老百姓能够心情舒畅,能够心平气和,这一步是很重要的。

第二步,一定要给老百姓带来喜气,要把老百姓的欢乐当成基层党委最核心、最重要、最本质的职责来抓,所以说我们搞了这么多文艺演出,扶持了这么多文艺团体,我们成立了街道文联,我们办了《周报》,都是按这个规律上在走。

第三步,就是要树立地区的一种正气,春风化雨地改变一种风气,包括我们班子自律、加强村级管理、立规矩等等,使这个地区不乱来。

第四步,就是一定要给这个地区带来人气,带来实实在在的方向感。三十里堡上个世纪80年代是抓乡镇企业,相对于其它地区全是苞米地的时候,三十里堡把几百个企业扶持上去了,这构成了三十里堡现在发展的工业基础,90年代末到年左右抓房地产,现在我们抓木艺小镇建设等等,这对三十里堡发展来说,是三个里程碑,也都是给老百姓的方向感。

所以现在回过头看,大家说基层工作一定要悟出规律,这个规律我觉得是这四个步骤缺一不可的,我们抓宣传思想工作、抓文化工作、抓群众工作都是在这四个步骤基础上展开的,并不是空穴来风。所以有人说怎么开始抓文化了?抓思想宣传工作了?是不是有点不务正业?我觉得不是,这完全是按照规律在走。悟不出来这些,你就不会心无旁骛的抓下去,不会有滋有味的抓下去。没有这个认识的高度,很难有我们三年来对《周报》的坚持,办《周报》完全是建立在一种很坚实的基层工作规律把握认识的基础上在做的一项工作,它有理论的支撑。

这四个步骤就是我对三十里堡基层实践的全面认识,有了这种坚定的认识、全面的认识,我们抓《周报》、抓57支文艺团体、抓基层党建等等方面才会不走偏,才会全力以赴。这种办《周报》重要性通过《周报》三年来不断的深化,我们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所以我们要坚定地办下走。

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徐洪洲

第二点,《周报》这三年来,究竟给三十里堡带来了什么?

第一是春风化雨地改变了这个地区。

一个地区要想有稳定的社会风气和正气十分不易,《周报》这三年把所有的题材变为资源,实际上就是把资源变成文化,变成对老百姓的教育文本。有的东西需要唤醒,比如说风物,有很多东西沉淀了多年,有的东西需要保护,有的需要梳理、整理、雕琢和引导。总之我觉得只要有心,就能把三十里堡平方公里的东西,都转化成对老百姓教育的一种好题材。另外,三年来《周报》对老百姓也是一种温情的陪伴,传看《三十里堡周报》已经成为老百姓生活的习惯,这种东西就是春风化雨。培养一种正气,绝不是靠一篇报道,靠领导一次讲话,靠做一件事就能奏效的,但是这所有的资源汇集在一起,一定会有水到渠成的一天,有人心向好、地区向好的一天,《周报》是在做一种最基础的改革社会风气的工作。

第二,我觉得《周报》能拉近老百姓的距离,甚至起到了像“朋友圈”一样的作用。每个人内心都有一种情感,都有一种正常的社会交往,夫妻、兄弟、父母,亲朋好友,朋友圈就是这第四个层次。人要活的有滋有味,能转的开,能有很多的人脉和资源,往往取决于第四个层次。凡是能进到这个朋友圈中的,我觉得往往还是有一定的价值观因素,一定的情感因素,一定的人身依存关系,所以《三十里堡周报》某种程度上起到了“朋友圈”这样一个效果。乡镇农村和城市一个最大不同的地方是,这里有强烈的归属感,世世代代生活在一个村,这个村好人好事报道出来以后,老百姓就会争相传阅,朋友圈的这种功能就不断地强大。

第三,是给整个地区带来了一种文化气息,甚至是书卷气。每个人都拿起笔,人人都想成为《周报》报道的主角,我想他(她)一定要有异与别人的地方。这样逼迫大家都去学习,大家都接受真善美的这种感染。我觉得,只要我们坚持朝这个方向走,一定会看到文化结出硕果的那一天。通过我们编辑部,通过我们机关这个群体,人人都拿起笔,人人都读书,人人都对真善美做一种思考,对美好事物产生一种向往,有所思、有所悟、有所行动,这就是我们《周报》善莫大焉的一种功德。

会议现场,和《周报》相关的PPT在墙壁上演示

第三点,三年来,我们办《周报》的思路也在与时俱进

《周报》创办三年,到了现在这种程度,我觉得我已经有点淡化功利的那种想法了,原来我是急切地想把工作成果展示给老百姓,当然这也是《周报》报道的重要内容,但是到了今天,我觉得老百姓真正喜欢的,超脱这种功利的,往往是一种文化的东西,一种风土人情的东西,一种地区价值观的东西,这种东西通过《周报》密集的宣传,我想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地区,会春风化雨地改变一个地区的风气。我从来没幻想过,因为有了这个《周报》能使三十里堡这个地区发生脱胎换骨的改变,那是不切合现实的。但是我们通过《周报》报道的内容,将进行乡村治理、地区治理、基层治理的经验发扬光大,我觉得这对老百姓是一种无形的引导。这种引导的力量是强大的,甚至会时时刻刻,每分每秒的改变这个地区。做《周报》一定要有这种情怀,要把无私的东西,价值观的东西,源源不断地传输给老百姓。

去年座谈会我曾经说过,《周报》第一是无缝对接,把基层和老百姓无缝对接,第二是把街道升上一个档次,第三是把老百姓的困难浮上水面,第四是挖掘风土人情找到归属感,这是我以前的认识,到现在这个阶段,我们编辑部走过了三整年,走过了76期,更是要用一种强大的文化的力量,把这种东西传达下去。

当年创办《周报》时,很多人担心它会走多远,实际上只要我们思路打开,把老百姓真正喜欢的喜爱的事情作为我们工作的重点,这本杂志就不存在办不下去的问题。我们也像正规编辑部一样,我们也开编委会,我们也搞选题策划,比如《周报》74期报道我们办的十一晚会,这是首次金普手机台直播的一台晚会,前后20天







































北京好的治疗白癜风总共多少钱
中药治白癜风的药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sawanbao.com/lswbjj/104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