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华文报刊的沧桑

纽约华文报刊的沧桑

文|莫利人

(配图来源网络)

海外华人的报章、杂志是中国新闻事业中极其特殊的一部分,了解一下海外各地华文报章杂志的历史沿革是很有意义的事。

以纽约而论,华文报刊历史悠久,但参考资料缺乏,许多精彩情节缺乏文献可征,幸而很多办报之老前辈相当长寿,有些仍旧活跃。我曾采访过很有代表性的几位,如坚持从事纽约华文新闻事业六十余年的《联合日报》社长吴敬敷,出版于纽约的《中国时报》创办人梁声泰和该报总经理余瑶石,《民治日报》、《纽约日报》记者梁冷明,《美洲日报》 一任社长龚弘,《纽约日报》董事长、社长梁桢、该报总编辑、董事郑士镕,《人与事》杂志主办人邹克定以及在华人广播事业上耕耘不断的罗中郎等。

在纽约可读性较高的华文报章,追溯起来, 份华文报是满清末造;康有为弟子梁启超串联旅美广东侨商保(光绪)皇而创办的《维新报》。该报只宣扬改良运动的政治主张。不报导侨民关心的乡情和国内外大事。第二份华文报是安良堂于年结合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同盟会而创办的《民志报》。第三份是,年武昌起义建立民国后洪门人士所办的《民国公报》,第四份是年孙中山及其同志为反对袁世凯窃国,即同盟会早年的机关报《民气报》。该报始为周刊,于年改为日报,以迄停刊。

洪门的《民国公报》于年改为《国权报》,每周出版三次,其后又改称为《纽约公报》,始为周刊,于年发行日报,至年后改称《五州公报》,于年停刊。

在年之前,于纽约创刊的华文报还有:年《纽约商报》发刊,先系周刊,于年改为日报,直至年停刊。年《美洲华侨日报》问世,年《新报》出版,年《美洲日报》发行。当时创办的刊物,种类很多,大多出版未久,中途夭折。定期的刊物有:年出版的《中美月报》、年的《华侨世界》月刊、年的《中美周报》与《大华旬刊》。年的《春风旬刊》、年的《综合》和年的《丛谈》,以及其他不定期的刊物等。

认真回顾,在纽约有影响而可读性较高的华文报章,有朱夏办的《纽约商报》;抗战期间国民党改组派的《民气日报》;国民党正统派梅友卓任董事长的《美洲日报》和洪门致公堂的《纽约公报》等。五十年代有吴敬敷创办的《联合日报》;潘公展任社长兼总编辑的《华美日报》。六十年代初期则有梁声泰创办的老《中国时报》。七十年代初,罗中郎创办的中英文周报《纽约华报》和梁桢与同仁们以 新风格问世的《纽约日报》等。

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占领中国东北,救亡声浪在海外中国人中逐渐掀起。在三十年代,与江青争演《赛金花》的 电影明星兼女作家王莹(原名喻志华)和丈夫谢和赓(中共地下党员),奉周恩来的指示在纽约接办《新报》,以宣传中共的方针政策。中国的共产国际成员饶漱石,在法国巴黎创办《救国时报》后,通过纽约华侨子弟唐明照,结合洗衣工人中的左倾人士,成立《救国时报》纽约发行处。其后该报在欧洲难以为继,将有关设备运来纽约,在纽约华侨衣馆联合会全力支持下,在年7月7日,创办了中共的美国侨社喉舌《美洲华侨日报》。

纽约华文媒体最成功最持久的一份杂志是《中美周报》。抗战期间,国内报纸来不了,吴敬敷为及时供应侨民精神食粮,于年创办了《中美周报》。该刊曾广泛发行到南太平洋和欧洲,华人应征入伍时都带着它出发。该刊发行近三十年,期间影响力极大,于年停刊,并入《联合日报》。年创刊的《联合日报》,是纽约广大侨民倾诉大陆侨乡冤屈的传声筒。该报维持四十多年,是纽约华文历史上第二悠久的报纸。 悠久的报纸是《美洲华侨日报》。

七十多年前,纽约华人近三万左右,没有多少人读报,而办报人则如走马灯似地你来我去。在故土是大材、在海外迁就小用的状况下此起彼伏。这些先生们,自觉背负起中国历史文化的使命,责无旁贷地为己为人,身在海外心怀祖国。

那时,纽约的老华侨们每天都要工作十五六个小时,下午两至三点才起身活动,与文化沾不上边。四十年代前后,虽有四家华文报——《美洲日报》、《民气日报》、《美洲华侨日报》、和《纽约商报》在发行,但由于侨民中文程度不够,很多华侨不会读报,只能在咖啡室里饮茶喝咖啡时听人念报,新闻影响力大打折扣。当时一间华文报馆的成员只有一个老板、一个收报费的,事事一脚踢,老板等于编辑。报上欠缺最普通的新闻,只是按早上出的英文报简译些消息,无需采访;有时只等侨团送来各自的活动稿。这种稿件,报来名字一大串。倘若漏掉某主席、某职员的名字,还会被人兴师问罪。报刊大多用四号字排版内文,以方便老人家念(年轻人不懂中文)。死一个老侨就少一个读者。每份报一大张,用平版机印刷,印刷机陈旧,无法每日换用新铅字。每日版面大都一样,不清晰,字粒模糊,看完报,手上沾满油墨。

可怜的编辑老爷备受排字工人的“凌辱”,如编辑的字体不清楚则“老子不排了!”的话随时可以听到。那时排字工的权力大到可以上版,自己改文章。有的排字工念过古书,确实改得比编辑还通顺。实际上,排字工也相当辛苦,架上每个字只有几个或几十个铅字,排完后要立即摆回原位,以供周转。某字用得多时,就用“x”号代替。当时排字工的薪水是编辑的两倍,但仍无人要干。

在中国近代史上,新闻舆论一向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例如,清末民初的“保皇”和“革命”,中国共产党兴起壮大后,逐渐和国民党形成对抗而产生的“亲蒋”与“拥共”······海外知识分子各凭自己的良知和利害而有所取舍和选择,甚至追求个人名利也毫不忌讳,从而让中国新闻史别开生面的多姿多彩。

开初,在纽约的办报人或团体,将报刊作为宣传的政治工具,不求赢利,个人并不计较待遇,纯粹为理想的“政治抱负”。一旦所属党派在国内得势,就把“舆论岗位”弃如弊履。如辛亥革命成功以后,很多在海外主持笔政,宣扬政治主张的报人,均纷纷回国出任政府要职。中共“建国”了,有些海外“螺丝钉”也一样。

抗日期间,几乎所有办报人,都为准确报导祖国的抗日战况和政情而奋战。

中共掌政后,纽约报刊的言论及编辑方针改以宣扬为中心,明显分成“左派”、“右派”和“中立”三大类。左、右两派的报刊,一方面鼓吹自己的政治立场和主张,另一方面评击与自己对立一方的政治立场,以及有关的人与事。两党文宣负责部门,以其任意挥霍的财力优势大事资助可以为其呐喊的报章,两大阵营各有自己的人才和发表的园地,任由各自的写手粉饰与盲从。为适合来自五湖四海侨民的需求,中立派为求生存,虽有其立场和主张,但在处理新闻时,都力求尽量保持客观报导原则,尽可能容纳各派消息。

美国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社会,新闻报导及言论可达“百无禁忌”,但大多数侨报未能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因政治背景之限制,“左”的不能“右”,“右”的不会“左”。甯“右”勿“左”提高销量。

由于大多创办者均出自政治动机,各报都注重国内政治新闻和局势发展,很少刊载黄色、桃色的新闻,相当“干净”。与时年港报大篇幅谈“马经”、“狗经”,台报对黄色和桃色大版面渲染形成尖锐的对照。

纽约华文报设外勤记者采访,始于五十年代末梁冷明先生。他原在加拿大办报,因参加民治党会议来纽约,会毕留下来,便为民治党办《民治日报》。当时报馆不分工,他从写社论到大小事都包办。工作忙、压力大,待遇却不高。

梁先生开创坐镇咖啡室和“中华公社”采访新闻的先例。他是纽约 名通过外勤采访而揭发“中华公所”某些人员贪污舞弊等罪状的记者。他回忆说:光社论就写二、三百篇,以致侨社振荡。除此之外,懂音乐和戏剧的梁先生,每逢港、台影剧界人士来纽约,他就连载七八篇特写,《天上 ,盖世无双》等佳作,充斥于每天报纸上他所创的《花絮》栏中。当他议论唐人街治安而遭到攻击时,他以八篇文章来反驳对手一篇,以致对方报纸销路猛跌。

为向为富不仁者开炮,吴敬敷先生揭发旧中国银行行长夏平芳刻薄他佣人之事件。此则新闻,使他的《中美周刊》洛阳纸贵,从一角五分一份卖到一元钱一份。

年,四月二十日,蒋经国来美,遭两名 分子行刺,《海外电视台》台长罗中郎,当场拍下目击的珍贵照片十几张,其中一张被合众国际社选用于当晚每日新闻封面,获得美方五百元奖金,为中国历史留下了珍贵资料。

年,发生过一起“梁声泰事件”。梁先生,国立中央大学毕业,曾任国民党吴铁城的秘书、两届中华公所主席、联成公所主席、梁忠孝堂主席等职,年来美国。年,梁声泰鉴于“反攻大陆”不是易事,乃提出建议,即中共据有长江以北,国民党拥有台湾,海外华侨组织管理江南;中国人和平共存,互相促进。此建议轰动侨社,也惊动台湾。随即被台湾方面非议为与中共一鼻孔出气,遭国民党开除党籍。他成了纽约以新闻言论介入国事的 位受罚者。第二名是孳孳不倦地从事报刊事业的文坛怪杰邹克定先生。

邹克定年来美。抗战时,他就读于西南联大,抗战后任中央通讯社记者,派驻南洋。不久任泛亚通讯社驻美特派员、《美洲日报》编辑。年,因同时在联合国工作之故,眼见四十多个非洲殖民地国家加入联合国,就用他的笔写下中国席位可能被中共取代之看法。这一见解激怒了 ,被当时中央党部宣传部长马树礼通令为不受欢迎之人物。

在这些风云过后,七十年代来临,台湾联合报系王惕吾在纽约开创《世界日报》,近五十名新闻人员从台湾随来纽约,拥有成套的先进技术设备乃至卫星传真,彻底改变了纽约华文报界“土法上马”、因陋就简的状况。

年,台湾背景的《中国时报》在纽约出刊后,他的现代化面貌、客观和党派气氛不浓厚的报格使纽约人耳目一新。两年后,该报因兴高采烈大力报导由于苏联抵制而不参加洛杉矶奥运,使中共“零突破”的种种消息,导致国民党当局左右该报停办撤返台湾,该报影响至今犹存。从业人员的素质、编排印刷等等都刺激了华文报的改良和竞争。

由于纽约华人已经知道,应该看什么水平的报纸,为把《中国时报》停刊后的成千上万的读者抢到手,纽约好几家中文报都有“变动”。纽约《中报》一口气吸收了《中国时报》的多员大将:写政论出名的林博文、批评美国总统里根影响了台美关系的孙庆余、 编辑辜尚志、黄树人、谭立信等。

纽约《北美日报》的老板吴隆达以前所未有的高薪、前所未有的授权,把以“社论好”而名震美洲华文界的俞国基请去当社长、总编辑。俞也带上并按插了原中国时报的十几位人员。吴老板指望他的报,不再被称为无人看的中共尾巴报,而是一份独立的、响当当的大报。

纽约的《华语快报》,原是一份重社区新闻的小报,为加入竞争,该报注意起政治来了,开创《独立评论》。 报人龚选舞被请去该报编辑部当家。《纽约日报》的变动更大,干脆“卖盘”,左派、右派为拥有该报,都加入了竞争。最终,由商人林辑光以出 价买进。

八十年代,纽约华人三十多万,市场不是很大,但有八家当地印刷的华文报(世界日报、中报、星岛日报、华语快报、华侨日报、北美日报、联合日报、华美日报)在发行。随着大量新移民涌入,华文报竞争得相当激烈。

多年,海外华人舆论基地除香港外,要数纽约华文报的活泼和突出了。纽约华文报业人材之多,气势之盛,你方唱罢我登场,一直持续至今。现仍活跃、日日发行的日报有来自台湾的《世界日报》、中共背景的《侨报》、香港开枝的《明报》、《星岛日报》。

随着中国大陆的开放带来的“崛起”,一般报章的财东们为了眼下和将来的“钱途”,反共言论适当收紧了。纽约的侨报似乎已深得风气之先,早转而以侨胞为中心,承担起促进侨社发展、进步、繁荣的责任。

然而,无论步入何况,都不能忘记老一辈人所经历的沧桑,都不能抹杀前辈筚路蓝缕的贡献。应该时加缅怀先人为美国华人文化留下的丰富多彩的篇章。

-12-24

[版权声明] 媒体人莫利人经典文章连载

媒体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公号,附上文后







































白癜风必须治疗吗
白癜风病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sawanbao.com/lswbjj/104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