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1.近代社会生活(鸦片战争引起的变化)
2.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1.铁路与公路
2.水运与航空
3.通讯工具的变迁
三、大众传媒的变迁
1.报刊业走向繁荣
2.互联网的兴起
正文(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近代社会生活(鸦片战争引起的变化)
变化类别
鸦片战争前
鸦片战争后
物质生活
衣
无论是否华丽,
都以中国自产棉布、丝绸缝制
洋布洋装进入百姓生活
中国服装五花八门
食
无论是否精美,都是各地自产之物
出现西餐、面包房、咖啡店等
住
四合院等传统建筑
洋楼、洋房或中西合璧豪宅
风俗习惯
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婚姻制度但是农村仍然落后、封闭。农民仍过着贫穷的生活。传统风俗习惯沿袭下来。
2.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1)改革开放前
物质生活:
①农民分得土地,城市解决劳动就业问题,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
②衣着朴素、食物简单、城市住房比较拥挤、家具陈设简单
这才是“清一色”的“大工厂”
③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较低
社会风尚:勤俭节约、无私奉献
(2)改革开放后
物质生活:服装颜色五彩缤纷,款式多样化,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住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
思想变化: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
(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1.铁路与公路
(1)铁路的发展
①近代铁路网基本格局的形成
A.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擅自修建铁路,不久被拆除;
B.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唐山→胥各庄铁路。(中国人修的第一条铁路);
C.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②20世纪以来的发展
A.20世纪上半叶,铁路建设进程缓慢;
B.以后,宝成、兰新等铁路建成;
C.20世纪90年代,投入巨额资金加快铁路建设;
D.“九五”期末,铁路运营总里程亚洲第一,世界第四。
③21世纪以来中国高铁的发展
A.中国高速铁路的建设始于年的中国铁路长远规划;
B.年8月1日开通运营第一条即时速公里的京津城际高速铁路;
C.到年底,中国高速铁路营业里程达1.8万公里以上,占世界高铁运营里程的50%,“四纵”干线基本成型。
D.中国未来高铁规划“八纵八横”
(2)公路的发展
①20世纪初,汽车传入中国,陆续修建了一些公路;
②以后,汽车制造厂建立,公路运输获得较快发展,捡起公路网,清早高原等偏远闭塞山区通车。
2.水运与航空
(1)水运的发展
①鸦片战争后,轮船进入中国;
②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运动创办上海轮船招商局,制造出了中国的第一艘轮船,是中国最早的近代航运企业;
③新中国成立,由国家统一管理轮船运输业,较快发展。
(2)航空的发展
①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了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②年,北京→天津,首条航线开通;
③年,民航线路52条,总里程8万千米;
④改革开放以后,逐步放宽、取消限制,迅速发展。
3.通讯工具的变迁
(1)电报
①19世纪70年代,丹麦电报公司建起第一个电报机房,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②20世纪初,上海崇明设有无线电台、无线电报局(有线电报军事,无线电报官商)。
(2)电话
①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发展缓慢;
②年,全国普及率极低,国家加大投入;
③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
(三)大众传媒的变迁1.报刊业走向繁荣
(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在华办报;
(2)19世纪70年代起,出现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年《昭文新报》)
(3)新文化运动时期,知识分子利用报刊宣传民主科学思想;
(4)后,宣传党的政策方针,介绍学术文化、社会生活,内容丰富;
(5)改革开放以后,欣欣向荣。
2.影视事业的发展
(1)电影事业的发展
①,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起步;
②年后,迅速发展,走向成熟,~,蜚声海外的进步影片涌现;(《渔光曲》是在国际上第一部获奖的影片)
③以后,工农生活、革命战争题材电影成为主题;
④以后,中国电影事业走向辉煌。
(2)电视事业的发展
①,北京电视台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②以后,电视逐渐普及,内容越来越丰富。
3.互联网的兴起
(1)诞生:20世纪60年代末;
(2)中国: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迅速发展。
文史学堂,有趣、有料、有内涵。
学高中文史,Soesay!
长按指纹识别图中白殿疯症状初期图片白殿疯症状初期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