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图书评论盘点2015年中国童书

本文原载于《中国图书评论》年第2期“盘点”栏目。

作者,张国龙付晓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据中国新闻出版网年3月发布的《年度全国图书选题分析报告:选题量五年来首降》显示,截止年1月31日,全国多家出版社共报送图书选题种,比年同期少种,同比下降0.2%。童书是出版社重点投入的板块,相关选题共计种,占总量的21.13%,同比减少种。教辅、低幼、儿童文学、科普分别占25.5%、13.1%、16.7%、11.6%,引进版图书占5.63%。童书销售量虽增长迅猛,但童书选题数量下降,表明童书出版从追求数量、品类转向提高质量、效益。纵观年年度童书出版,主要有以下几个亮点:抗战、科幻成为热门题材;科普童书日益升温;越来越多的成人文学名家尝试儿童文学创作;围绕名家进行品牌化、系列化营销;立体书、数字出版丰富了童书的表现样式;游戏、影视衍生书异军突起;原创绘本风生水起等。

一、抗战题材作品骤热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直接引发了抗战题材童书在年7月到9月的出版高潮。抗战题材的儿童文学作品最早可追溯到《华家的儿子》《火线上的孩子们》(陈伯吹,),然而,自新时期以来儿童文学创作的重点逐渐转向校园生活和青春成长,抗战题材作品寥寥无几。既因作家的生活距离战争比较遥远,缺乏深切的战争体验,又因以儿童视角书写战争题材的难度让许多作家望而却步。进入21世纪以来,出现了不少儿童文学作家书写历史和战争,原因有三:其一,在“红色经典”之后战争题材的儿童文学作品匮乏,此类作品可以帮助青少年审视战争;其二,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众志成城抵抗外辱等民族精神是当代少年儿童成长的参照。因此,让孩子们“读到那个时代的价值,读到一种成长的责任”[①]是此类作品的书写意旨;其三,恰逢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契机,战争题材自然成为儿童文学出版领域的热点。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火印》(曹文轩,天天出版社)、《抗战难童流浪记》(刘兴诗,海燕出版社)和《沙家浜小英雄》(金曾豪,江苏教育出版社)等,“烽火燎原原创少年小说”系列八册(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和“抗日红色少年传奇”系列3册(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等,以及《神圣抗战·纪念版》(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等,让孩子们对战争和革命先烈有了更多的了解。其中,《火印》尤为引人注目。《火印》讲述放羊娃“坡娃”和小马“雪儿”的传奇经历,展现了抗日战争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该作品有如下特点:其一,崇尚反血腥叙事。如何让读者获得苦难的审美体验?如何避免战争的血腥污染稚嫩的心灵?曹文轩始终贯彻反血腥叙事原则,不随意渲染和丑化苦难,不血淋淋描写战争的残酷与悲苦,用文学的诗性弱化战争裹挟的浓郁的血腥气;其二,反思战争,关照人性。《火印》审视抗战,不夹带狭隘的民族情绪,而是纵深挖掘中日两国迥异的民族心理,试图救赎扭曲的人性。“我们该诅咒的是摧残人性的战争,而不是仅仅诅咒某几个人”。[②]这样的胸襟有助于儿童树立正确的战争观;其三,纯熟的艺术表现手法增添了儿童的阅读兴趣。双线架构的情节设置、鲜活丰满的人物塑造和丰富细腻的环境描写,无疑使原本略显枯燥的战争题材具有了色泽。

总之,当今的少年儿童虽身处信息发达的互联网时代,但70载时空终究阻隔了他们对于那段惨痛历史的了解。因此,以儿童文学的艺术形式促使少年儿童审视战争便尤为重要。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儿童文学作家囿于成长背景的差异,面临“隔”与“疏”的写作困境,严肃有余而生动不足,且有成人化倾向。如何跨越时代与历史的鸿沟,将战争元素与儿童趣味完美融合是儿童文学作家理应追求的艺术高标。

二、儿童科幻文学勃兴

进入21世纪初,“龙族”、“哑舍”等玄幻类作品如日中天,科幻类作品退守边缘。近年来科幻文学重新回到大众视野,刘慈欣、王晋康、星河、韩松、陈楸帆、翌平等科幻作家颇受







































北京哪家医院白癜风专科比较好
治白癜风的药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sawanbao.com/lswbjj/1148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