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劳动模范先进事迹,劳模事迹材料范文

白癜风能治了吗 http://m.39.net/pf/a_4793212.html

如需原创稿件,请加   风景秀丽的武夷山下,一条清澈的小溪从岚谷乡横墩村的山谷间缓缓流过。一排排整齐的厂房前,人工湖面上游动着一群白鹅,宛如朵朵白云。这是福建省劳模兰秀繁创办的福建武夷山市岚谷锦秀园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闽北白鹅繁育基地。

  4月15日,正值武夷山春茶开采时节,兰秀繁的合作社也已全部复工。在闽北,像兰秀繁这样活跃在复工复产一线的劳模不在少数,他们用行动助力当地农户实现就业增收。

  岚谷乡是武夷山市5个省定老区贫困乡之一,白鹅养殖是岚谷乡的支柱产业,用白鹅加工熏制成的“岚谷熏鹅”是当地的特色佳肴。在疫情防控关键期,武夷山市不少小区实行封闭管理,为了方便市民采购生活物资,市商务局打造了应急物资线上便民配送平台,兰秀繁所在合作社制作的“兰师傅熏鹅”产品也于第一时间上线。

  彼时,虽然合作社没有停产,但员工尚未全部返工,配送人手不足。兰秀繁决定自己上阵,驾驶配送车往返于市区内的门店和社区之间。“每天的订单数为单~单,每天早晨7点半出发,常常要忙到晚上六七点才结束。”从2月1日开始,兰秀繁坚持送了16天的货。

  疫情期间,熏鹅产品仍然保持了一定的销量和良好的市场口碑,而这离不开合作社采取的“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兰秀繁发动村民参与白鹅养殖,统一养殖流程、统一回收销售,解除养鹅户的后顾之忧,实现了规模化养殖白鹅。目前,合作社社员达户,年产白鹅11万多只,辐射带动周边村民多人发展养殖,实现在家门口就业致富。

  白鹅有了合作社的统一收购,但大米、玉米、黄豆等农副产品的销售也困扰着村民。去年5月,合作社在武夷山市区中心地带租赁了多平方米的场地,设立锦秀园特色农副产品展售区,并建立线上电商平台,将当地贫困户农产品及周边县市农特优产品进行集中展销,为当地众多贫困户生产的农副产品找到销路。

  如今,合作社业务涵盖白鹅养殖、孵化、熏鹅制作与销售、主题餐厅等多个领域。疫情对农副产品市场产生了一定冲击,兰秀繁考虑今年着力发展网络销售以解决农副产品销售难题。

  同样采取“公司+农户”模式的还有福建省宝菱竹艺灯饰公司。“公司与政和县政府签订用工框架协议后,针对贫困户优先下达生产任务,经过技术培训后农户在家就可以编制灯具,实行计件报酬,目前带动户农户就业。”公司总经理、福建省劳模杨进财介绍,公司现有技术骨干和员工多人,60%以上职工是本地人,疫情对农户生产的影响较小,目前复工率97%,产能较往年相差不大。

  杨进财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原来一根只能卖20元左右的毛竹,经过农户加工成竹篾后能卖到元左右,农户收入增加6倍。企业上门收购农户编制的半成品,根据灯具大小、形状及复杂程度,1件灯具可让农户获得10元~80元不等的纯收入。

  面对疫情对市场的影响,杨进财表示:“近年来国内家装需求不断增加,中式装修风格越来越受青睐。作为南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政和县竹灯饰制作技艺有自身的优势,我们将发挥技艺特色,提高效益,提升品牌价值。”

  “一个劳模就是一面旗帜,一份坚守,一份力量。”福建省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丁文清表示,疫情发生后,闽北劳模第一时间响应,迅速投入到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的不同战线。“率先垂范,坚守岗位,逆向而行,以实际行动诠释劳模精神,彰显出劳模在大疫当前的责任与担当。”

看这“劳模”范儿学他学他学他

 有些人,用一门心思地不懈努力,诠释着劳模称号的含义。他们身上的劳模品格,是爱岗敬业、争创一流,是艰苦奋斗、勇于创新。

  有些人,用日常工作的点点滴滴,成为工友心目中的“劳模”。他们身上的“劳模气质”,是兢兢业业、勇挑重担,是刻苦钻研、甘于奉献。

  一个劳模就是一面旗帜。那些努力干好本职并赢得劳模称号的人,值得钦佩。那些被工友们叫作“劳模”的人,也值得赞许。时代需要更多的劳模,需要更多地弘扬劳模精神。

  劳动光荣,劳模可敬。

  ——编者

  大海捞针

  曾经有人在急驰的京沪高铁车厢内竖起一枚硬币,硬币在车窗旁屹立9分钟不倒——这从一个侧面见证了轨道调试精度之高。

  4月20日,通沪铁路赵甸至黄渡段开始联调联试。联调联试前,负责张家港北至安亭西区段轨道精调作业的上海工务段名作业人员经过83个昼夜,完成正线双向公里的钢轨调校任务,对区间内万个螺栓、组道岔及7个车站的轮下部件进行了勘测调整。

  年进入铁路工作的蒋钱明在这批人中是实打实的元老。作为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工务段松江线路车间副主任,他带领同事们以每天8公里的速度高效推进通沪铁路精调作业,道岔调校的误差值控制在0.11毫米以内,仅仅是一张A4纸的厚度。“只有做到这样,车轮和钢轨才能迸发出所有潜能。”他说。

  蒋钱明参与过老京沪铁路、沪宁、沪杭、京沪、合宁高铁等多条线路的精调和维护。和钢轨、轨枕打了半辈子交道的他最令人佩服的,是解决过一些连专家都拿捏不准的病害故障。

  10年前,蒋钱程参与京沪高铁精调作业,所在班组负责的一段线路因地质因素,无法使用勘测仪器获取数据。当时,在场的不少专家也犯了难。

  思来想去,蒋钱明决定用“笨办法”。他找来了线路铺设时的检测图纸,逐一比对,逐一测量,记录、复核、修改数据,近7公里的线路,弯腰、起身、再侧卧俯身,一套动作重复数万次。勘测完毕得出数据后,蒋钱明半个月都无法弯腰系鞋带。

  “匹配轮轨关系,外行人看来并不复杂,松一松扣件,调一调螺栓,都是一些基础动作,其实里面学问可大了。”安全科科长许宏路说。

  参与老京沪线提速工程时,蒋钱明曾为一处数据异常,深夜步行13公里,查遍两万多根轨枕,9小时后,发现了那根病害轨枕。

  别人眼里的“大海捞针”,蒋钱明却认为这是干好工作的必经过程。

  对于曾经参与调试的线路,蒋钱明对每一个重要节点的记忆都能精确到天。“国家对于交通建设的投入力度一直很大,从普速单线到复线,从公里动车到公里高铁,当时没敢想的,现在都实现了。”

  “一直在线路上走,时间不知不觉就滑走了。”距离退休还有3年的蒋钱明感慨,这次参与通沪铁路精调作业可能是自己最后一次参加新建线路的精调了。

  和12年前第一次参与线路精调相比,蒋钱明的后背有些驼了,体力也大不如前。但他的工作习惯一直没变,现场测量亲自上手,所有数据必须测量3遍以上。把脸贴在冰冷的轨面上,查看线路情况。

  由于每天在线路上“暴走”,接近耳顺之年的蒋钱明没有同龄人的“三高”,走起路来还是虎虎生风。

  年,蒋钱明拥有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技能大师工作室,把自己数十年来的所学所悟传授给年轻人,希望他们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匹配好轮轨关系就像看病,抽血、拍片是确定病因,而病因怎么形成的、后续怎么开方子抓药,也必须弄明白。”

  “上一段的终点,也就是下一段的起点。”正用心培养“苗子”的蒋钱明说。

  余梦伦年被评为全国劳模。在漫长的岁月里,劳模精神一直在他身上熠熠生辉(俞霄凡)

  一门心思

  上午9时,84岁的余梦伦像往常一样,走出家门,穿过马路,走进位于北京市丰台区南大红门路一号院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在这里,他已经工作了60年。

  这位满头银发的老人是我国著名的航天飞行力学、火箭弹道设计专家,他几乎参与了我国所有运载火箭的弹道方案设计工作,做的都是“破冰船”的工作。他也是余梦伦班组第五任组长,终身名誉班组长。

  余梦伦班组成立于年,创始人是我国第一代火炮、弹道专家方俊奎。班组先后在高/低弹道设计、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设计、双向高空风补偿、多头分导弹道设计、探月轨道设计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回首一个甲子的航天生涯,余梦伦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坦言:“干了一辈子航天,我最喜欢的还是在班组一门心思设计弹道。”

  余梦伦被叫作平民院士,他当过最大的“官”就是组长。他还是“一线院士”,直到今天仍每天上班,还在做计算、搞编程。“每次我们找他讨论某个具体问题,他一定会先亲手算一遍,才会跟你谈。这对我们是个很大的督促,如果自己没想清楚就去找他讨论,他肯定会给你指出一大堆漏洞。”余梦伦班组现任组长马英说。

  组员朱冬阁也觉得特别受益于余老师的启发式教学。“他不是那种事无巨细一步一步告诉你怎么做怎么做的,他会给你指引一个方向,然后让你自己去摸索,去推导去理解,做完之后再根据你的体会去跟他探讨。”

  更让朱冬阁钦佩的,是余老师直到今天还特别   余老师的无私传承令班组的每一个人都受益良多。“弹道设计专业从无到有最难的那一段,很多开拓型的工作都是余老师做的。做完以后,他把相关的成果全都交给后面的人。而且,他不是简单把资料打包给你,而是手把手地教你。”马英由衷地说,班组今天取得的各种各样的成果,相当一部分都是余老师那一辈人奠定的基础。比如,余梦伦40年前在高空风修正方面获得过突破性的研究,如今以此为基础,班组的年轻人借助更先进的技术手段完成了更精细化的研究。

  作为一个团队,班组不是一两个人特别强就可以了,得每个强,才能整体强。“我们是互相尊重、团结互助的一个班组。”84岁的余梦伦院士说,在工作分配上,彼此谦让是班组的一个传统。他最难忘的是,年刚大学毕业分到班组,就被派去执行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枚导弹的发射任务。“当时两个组长自己没去,把我这个新人推到前面去执行这个光荣的任务。”

  “尊重”也是朱冬阁21年前初到班组时最深切的感受。那时候大家会围着块小黑板,进行特别激烈的讨论。因为火箭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事先把可能涉及的方方面面的因素都尽量考虑到。“即便你是新人,即便你的想法很幼稚、很不成熟,他们仍然会很重视。”她说,那种平等交流的学术氛围,那种充满热情和干劲的氛围,至今回想起来都会觉得“热血沸腾”。

  科研型班组和生产型班组不一样,搭建一个知识共享平台是实现班组目标的重要一环。余梦伦班组有书库,有考核员工用的题库,还有帮助新员工进入工作状态的培训资料库,大家的研究成果在组内都是开放的,因此平台本身的内容也在不断更新。“大家分头各自做研究,然后比比谁的更好,最后优选的结果让大家共享,在此基础上做更进一步的研究,大家都有提高。”余梦伦说。

  “一门心思”设计弹道的余梦伦在年被评为全国劳模。在漫长的岁月里,劳模精神一直在他身上熠熠生辉,也在班组薪火相传。

如需原创稿件,请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sawanbao.com/lswbjj/123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