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黄伟芬
9月1日,钱塘科学城管理办公室揭牌,标志着钱塘科学城实体化运作,朝着“杭州综合性科学中心的重要承载区、长三角一体化的融合发展先导区、活力迸发的都市型新城区”发展目标大步迈进。
今年3月25日,钱塘科学城挂牌设立。科学城地域面积约平方公里,区域范围以环大学城区域为核心,涵盖下沙高教园区、大创小镇、杭州医药港、杭州综合保税区,辐射带动钱塘全域产业高质量发展。
钱塘科学城依托浙江省最大的高教园区——下沙高教园区,整合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区、国家经开区、自贸试验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等战略叠加优势,构筑“一核引领、两区联动、全域覆盖”的发展格局,致力于再造一个具有钱塘辨识度的“城西科创大走廊”。
此次,杭州钱塘科学城管理办公室揭牌成立,将进一步深化校地合作,激活高校资源,加快产学研成果转化,助力打造高新企业集群,推进实施应用研究能力提升工程、产业链创新链协同工程、创新资源集聚融合工程、区校合作共建工程、城市空间优展工程等5大工程,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未来,钱塘科学城将如何发展?
实施应用研究能力提升工程,增强基础创新力
建设引领性开源开放公共平台,对国家级实验室、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给予专项支持,提升集成创新水平,全力打造新型研发机构集群,开展体制机制和治理模式创新。
实施产业链创新链协同工程,增强产业引领力
着眼关键技术,整合区域内产学研用资源,打通产学研成果转移转换“最后一公里”。精准支持优质项目,形成创新链产业链精准对接。
实施创新资源集聚融合工程,增强要素集聚力
探索顶尖人才的柔性流动和共享机制,打造高端科创人才集聚之地。加强人才特区建设,在人才引进培养、股权激励、成果转化、创业孵化、创业融资等方面开展先行先试。健全科技企业的梯次培育机制,探索科技金融“钱塘模式”。
实施区校合作共建工程,增强产教融合力
深化“14+2+N”区校合作。充分利用区内14所高校资源,全力推进校区“平台共建、产业共兴、人才共育、资源共享、氛围共创”,高水平建设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
实施城市空间优展工程,增强城市吸引力
积极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探索土地混合利用、工业上楼、工业邻里中心等新模式,规划建设一批辨识度高、造型独特的地标建筑,打造城市的精彩立面。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