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黄箫画家的西方美术史第一讲在群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引发了一场小小的美术史学习热潮,终于又盼来了第二课,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黄大师又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惊喜吧!
古罗马人信仰希腊诸神,这些作为偶像的神们就是终日纵欲、炫耀肉体,整天光着屁股跑来跑去,那么罗马人能好到哪儿去呢?古罗马帝国末期,贵族们就干三件事儿,泡澡、喝酒、乱交。这些行为基本都是在公共浴室进行的。古罗马人除了奴隶,不论阶层,都是整天消磨在浴室之中。泡澡分干蒸湿蒸、热蒸凉蒸,冷水热水,浴室装饰有大理石柱子、穹隆天花板、拼花地板、喷水池和大理石塑像。附属设施有游戏室、商店、酒吧、剧院、图书馆。罗马城内有名的喀拉凯拉皇帝澡堂的建筑,占地11公顷,可供多人同时沐浴。到了帝国后期,公共澡堂里更是男女共浴。当时曾有人说,“如果你对于你老婆和别的男人乱搞恼羞成怒的话,你一定是个刚进城不久的乡巴佬。”就连皇帝和皇后,都亲自参与到换妻游戏中来,并且乐此不疲,你还有什么好说的。当时的贵族吃饭的时候,由奴隶来喂,不停地往里塞,塞到吃不下了,再吃一种药,把刚吃的东西吐出来,然后继续吃。一位罗马人曾这样说:“浴池、醇酒和滥性腐化了我们的躯体,但没有这些东西,活着有什么意义呢?”肉体的享乐,是罗马人唯一的追求。这时候,基督教在欧洲悄悄兴起,它宣扬“穷人有福了”,认为一切财富、权力神马的都是浮云,认为人死后要经过审判,人在现世中作恶会下地狱。与希腊信仰恰恰相反,基督教认为人是渺小的、卑微的、生而有罪的,肉体的欲望是罪恶的,人类应该追求精神的崇高。与贵族们的纸醉金迷、穷奢极侈相比,基督徒过着朴素清苦的生活。这种观念最初只是在穷苦的百姓阶层流行,罗马贵族严厉打击基督教徒。无数基督徒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烧死在火刑柱上,或者丢到角斗场里喂狮子。看着那些信徒为了理想和信仰,高喊口号坚定地走向刑场,罗马贵族内心也不踏实,因为他们有的只是感官的欲望,这种为了理想献身的精神他们很难理解,但是他们也很害怕,这帮人说的要是真的怎么办,我活着这么能作,万一死了之后真的下地狱怎么办。慢慢的基督教开始被上层社会接受,由于君士坦丁大帝的妈妈信奉基督教,它最终被宣布为合法化。基督教艺术最突出的代表是教堂。最开始时候的教堂就是挖个地窖,咱们有窑洞大学,他们有地洞教堂。后来那些金碧辉煌的大教堂,都是在地洞的基础上翻盖的。那些著名的大教堂都是盖在朝圣路上的,相当于咱们高速公路的服务区,因为朝圣之路几千上万人一走要半年的时间,您总的有个地方吃饭睡觉加油吧。教徒们的朝圣行为在咱们看来是不可想象的,就像西藏藏民的朝圣一样,那些虔诚的教徒一步三叩首,咱们看了都肝儿颤,头发胡子都是白的,要万一倒在路上怎么办?您别瞎操心,死在朝圣路上对人家来说是无上的荣耀,灵魂可直达天堂。在基督教世界中有三大圣地:耶路撒冷、罗马和西班牙的圣地亚哥。圣地亚哥朝圣之路起源于多年前。传说耶稣的门徒圣雅各殉难后,人们将他的遗骨从耶路撒冷运到西班牙西北部的圣地亚哥,也就是现在朝圣之路的终点。由于战乱,当时没有多少欧洲人能够前往耶路撒冷或是罗马朝圣,因此基督教会开辟了好几条前往西班牙圣地亚哥的朝圣之路。于是从十二十三世纪开始全欧洲的朝圣者源源不断的来西班牙圣地亚哥朝圣,直到17世纪西班牙帝国没落以及近代的战乱,圣地亚哥之路才逐渐被世人淡忘。圣地亚哥之路从法国西海岸开始,八百公里的路程,现在是一条非常有名的欧洲旅游路线,必经之路有很多小站点,人们每到一个地方就在旅行手册上盖一个章,到此一游。拿回家去就是一件最好的纪念品。我记得小时候和家里人去泰山给泰山老奶奶上香,早上一早就从红门开始爬,中午吃自己带来的咸鸭蛋烧饼,到了晚上才能到南天门,一阶一阶的往上爬,爬到后来连手都用上了,四脚着地,差点没累吐血。当时觉得泰山好伟大,老奶奶好神圣!前一段时间陪外地的朋友去泰山,坐索道上去,到了碧霞祠,门口照张相,功德箱里丢了一百块钱,梆梆梆磕了仨头,又坐索道下来。全程历时不到俩钟头,方便快速之极,但科技进步带给我们方便之余,也麻痹了我们那颗懂得敬畏,知道谦虚的心。你万岳至尊什么了不起?我八十块钱,发条微博的功夫就到了,泰山老奶奶,我们敬着您叫声奶奶,我们要是都不来捐香火,您不也得关门歇业回家抱孙子去?当时我就想,孔子和杜甫要是也坐缆车上的,肯定写不出那些气势磅礴流传千古的佳句来了。当下的中国就很像末期的罗马帝国,人们只追求物质享受,追求感官刺激,信奉及时行乐,缺少信仰,导致狂妄自大,什么都敢吃,什么都敢干。当初崔永元发起重走长征路的时候,把我羡慕的,真的好想好想参加,但当时正在读研究生,虽然那时翘课是常有的,但一翘翘一年,以当时的我来说还是豁不上。后来听钱文忠老师讲玄奘之路,好激动啊,多盼着能有个重走玄奘路的活动啊,一定参加,哪怕走不到玉门关就让人家刷下来呢,也是个人生体验啊。不过人家那七八十的藏民老奶奶,都能磕着长头到拉萨,我就不信我年纪轻轻的就那么轻易的会放弃。不过也说不定,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人家是有坚定的信仰的,我是来体验生活的。
扯远了,再话说这条通往圣地亚哥的路上,有个十分有名的“公鸡教堂”(图2-01),里面供奉着两只活公鸡(图2-02),并且有一个十分有趣的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家三口走在朝圣的路上,其中的儿子面貌俊美,彬彬有礼,被他们投宿的旅店老板的女儿看中,女孩求爱不成,反生恨意,将旅店的钱袋偷偷藏在男孩的背包里然后报警。男孩被抓走并判了绞刑。男孩的父母比较淡定,儿子被吊死也不能阻挡他们朝圣的脚步,继续在朝圣的道路上大踏步前进。走着走着,母亲受到了圣母玛利亚的感召,玛利亚告诉她,她的儿子没有死。母亲回到了小镇,请求正在吃大餐的法官把她的儿子从绞刑架上放下来,法官指着盘子里的两只脱骨扒鸡说,如果你的儿子还没死,这两只鸡就会自己飞起来。话音刚落,盘子里的两只裸体扒鸡扇扇翅膀,长出了洁白的羽毛,飞了起来。于是法官把男孩从绞刑架上放了下来,男孩果然又活了过来。从那之后,这两只神鸡就在教堂里被供奉起来了。当然,两只鸡死了之后,人们就再换上两只新的,一直到现在。
罗马帝国分裂之后,东罗马帝国被称为拜占庭帝国,以基督教为国教,到处兴建教堂。可是立圣像的时候遇到了麻烦,耶稣长啥样呢?最初基督徒在地洞里猫着的时候,也没有耶稣像,而是以鱼、水、十字架象征耶稣。不过既然他是神的儿子,那一定长得和神一个样,于是就按照阿波罗的样子给基督立了最早的像——肌肉发达,衣袂飘飘,双目含情,脸蛋圆润。但是基督教追求的是人精神的、内向的自省,而不是物质的、外向的征服。因此,希腊的健美少年式的圣像注定只能是个过渡。拜占庭的基督徒很快固定了自己的宗教符号。他们希望教徒们面对圣像,想到的是神的伟大,得到的是灵魂的升华。拜占庭最为有名的绘画作品,是拉文纳圣维塔莱教堂的镶嵌画《查士丁尼大帝及其随从》(图2-03)(图2-04)、《西奥多拉及其随从》(图2-05)(图2-06)。
这个穿黑色袍子的是查士丁尼大帝。他旁边穿金色袍子的是大主教马克西米安。要让咱们看,尊敬的马克西米安先生,您踩到旁边人的脚了。不过人家觉得无所谓,因为不论皇帝、主教、还是随从,都只是一个精神符号,不是真实的物体存在,所以踩不疼。而且那时候的绘画是二维的,三度空间的立体的概念,是到文艺复兴时才引入到绘画的。所以那时候的绘画都是平面的。大家能看到古希腊罗马精准的人体结构没有了,所有的人物形象都长了一双通灵般的大眼睛,瘦瘦的脸,小小的身体,尖尖细细的脚,查士丁尼很自恋,他把自己和自己的媳妇,皇后西奥多拉,分别处理成了耶稣和圣母的形象,头上还带着光圈儿。咱也不知道查士丁尼这么干是占便宜了,还是吃亏了,不过人家两口子的事儿,咱管不着。
这张是圣像画《弗拉基米尔圣母子》(图2-07)。
圣像画是由希腊化时期的肖像画演变而来的,是蛋彩画的一种,用蜡、胶和鸡蛋调和矿物质颜料,画在木板上的。画中的圣母形象清瘦,表情肃穆,有一种向内收敛的美,与希腊时期的充满肉欲,向外征服的维纳斯、雅典娜截然不同。
其后发展出来的罗马式建筑,其实是一种“泛罗马式”建筑,特点是“拱”的大量的非力学要求的应用。
比如日内瓦的圣皮埃尔大教堂的原建筑(图2-08),就是罗马式建筑。大家看它的穹顶(图2-09)(图2-10)。它的内部回廊(图2-11),使用了大量的拱。罗马建筑使用拱,是不用不行,不用就塌了,而且人家只用一个圆拱。而罗马式建筑,是不用也行,用了更好看。欧洲的教堂往往一盖能盖几百年,有钱就盖,没钱就停一停。这一停就是一两百年。等有钱了,技术又进步了。所以欧洲的一座大教堂,往往融合了各种时期的建筑风格在里面。比如咱们刚才说过的圣皮埃尔大教堂,主体建筑是罗马式,拱门是哥特式,18世纪加建的正门则有希腊-罗马式的圆柱和类似罗马万神殿的穹顶。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进步,教堂越盖越高,逐渐发展成了哥特式建筑。人们觉得教堂越高,就越接近天国。德国的乌尔姆大教堂,有米,相当于四五十层楼那么高。哥特式把罗马式的圆拱,改成向上的尖拱,著名的巴黎圣母院、亚眠教堂,都是哥特式。
哥特式时期最有特色的绘画形式是彩色玻璃画(图2-12)(图2-13)(图2-14)(图2-15)(图2-16)(图2-17)。一小块一小块的彩色玻璃,用铅条固定住,拼出圣经故事的图案。当光线透过玻璃,照入教堂,色彩斑斓,神秘莫测,你就是不信教,到了那种环境中也不由得不蹑足屏气。我有很多同学就是这样被感染,最终加入的教会。中世纪末期,几乎全部的社会财富都用在了修教堂上,一座教堂一盖几百年,教堂上供着金子做的圣像;教会控制着大片土地,农民穿着乞丐装,吃着减肥餐,唯一的希望就是死后能进入天国;想当年,耶稣称,“富人要想进天堂,比骆驼进针眼都困难”,现如今,不论你做了什么坏事,只要掏钱给教皇,买赎罪券,死了就能进天堂;教皇脑满肠肥,养着几十个情妇,手上戴着满把的宝石戒指;对待“异端”,用种种残忍的刑具虐待致死,烧死淹死都是最人道的。因此,那个时代也被称为“黑暗时代”。然而,这个所谓的“黑暗时代”,却在艺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有时真的很难说,宗教和艺术,到底是谁利用了谁,又是谁成全了谁。中世纪对肉体的欲望压制到极点,认为美食美色,皆是罪恶之源,是引诱人类犯罪的那个伊甸园的苹果。其实追求精神固然是好的,但是当人,穿着带刺的衣服,吃着勉强不饿死的黑面包,戴着铁做的贞操带,匍匐在神的脚下时间久了,必然会有一股力量起来反抗,于是,人类历史上光辉的一页——文艺复兴,开始了!
微课老师简介
黄箫,女,年7月生于济南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先后获文学学士学位、艺术学硕士学位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个展年黄箫风景自选个人作品展(杭州)年“风雪潇潇”——黄箫风景油画自选作品展(北京)年“记忆”——黄箫油画作品展(济南)年“当时只道是寻常“——黄箫油画作品展(青州)群展年“视觉惊艳——上海美术大展”(上海)年中国百家金陵画展(油画)(南京)年风景风情·第二届全国小幅油画展”优秀奖(最高奖)(上海)丽人行——中国女画家邀请展(杭州)年第三届中国美术院校师生油画作品展(深圳)第四届全国中青年艺术家推荐展”(上海)风景风情·第三届全国油画人物展优秀奖(最高奖)(上海)艺术中国—全国画展(北京)年大东方当代油画作品展(上海)十一届全国美展山东展(济南)研究与超越--第二届中国小幅油画展(北京)年莫比乌斯环七人油画展(杭州)年具象十人——青年写实油画作品展青年年现尚艺术荟(芮欧百货)“爱尔兰浪涛”中爱国际艺术交流展(上海三未艺术中心)青春叙事—当代艺术邀请展(上海三未艺术中心)上海国际当代艺术交流展(春美术馆)第十九届是艺术博览会年第15回国际艺术交流展(日本东京都美术馆)爱尔兰浪潮:挣脱(三未艺术中心)出版年《风雪潇潇——黄箫油画作品集》山东美术出版社ISBN-7---年《西方绘画大师经典作品——威尔汉姆-哈莫修依》山东美术出版社ISBN-7---0作品收录《中国油画》《艺术天地》《上海美术》等杂志,《新民晚报》、《文汇报》、《齐鲁晚报》、《济南时报》、《生活日报》等报刊作品收藏年《罗泉峪雪景之一》、《罗泉峪雪景之二》被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教授私人收藏年《水乡·作品3号》被德国柏林艺术大学美术学院米洛斯拉夫·胡尔答教授私人收藏年《初雪点点》被上海美术馆收藏;《柏树村之一、之二》《女人体1-7》被中国美术学院收藏年《东东峪的雪景》被上海刘海粟美术馆收藏年《喜鹊的家》被上海刚泰美术馆收藏;《女人体系列一至七》被中国美术学院收藏年《假日》被上海刚泰美术馆收藏;《深山雪霁五》被上海明圆艺术中心收藏年《假日二》被上海大东方当代艺术中心收藏年《暖瓶》被上海三未艺术中心收藏《飞走的蝴蝶》被上海三未艺术中心收藏作品拍卖年中财拍卖《红灯笼》27,元年中财拍卖《我们在一起的日子之五》30,年北京际华春秋冬拍,《喜鹊的家》成交价,元。北京中拍国际冬拍,《恰同学少年》成交价,元年北京中拍国际冬拍,《罗泉峪的雪景》成交价71,元年北京中都拍卖,《那时花开》成交价65,元年上海泛华拍卖,《飞走的蝴蝶》成交价82,
治疗白癜风的药品白癜风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