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西藏卓番林手工艺品传统手工艺的飞

卓番林手工艺品

传统图腾雪狮和龙一跃成了可爱玩偶;传统打火机皮包衍生为现代皮夹;一些传统图腾通过针织工艺在现代手提包上得到了再现;这些琳琅满目的手工艺品同时也成了传承西藏文化的载体。这是记者在卓番林采访手工制品所看到和感受到的景象。

拉萨市林廓东路大清真寺北侧古建公司院内,古色古香的卓番林牌子已经积淀了几载岁月的馨香。走进店内,迎面墙上老阿妈灿烂的笑脸让人心情一下子明朗起来,各种材质颜色丰富的民族手工艺品让人仿佛走进了“大观园”。

卓番林的总经理尼玛扎西是拉萨人,这些年来,他一直致力于传承和保护民族手工文化,并借助互联网平台推介传播。如今,他们所生产的手工艺品远销北美、欧洲以及东南亚等地,深受消费者青睐。

传统民族手工艺展示平台

小巷幽深,踩着石板路,从报社赶到古建公司院内,只用了十分钟。一进大院,外界的喧嚣都被隔离开来,早晨的卓番林店比较安静,安静得让人于无声处品味来自藏族民间的手工音符。

牛皮手提袋、木质首饰盒、羊毛围巾、氆氇邦典、地毯、烛台、陈列满满木架的玩偶等数十类融合了藏族智慧与艺术气质的精致手工艺品,令人眼前一亮。而那土质的黄色女儿墙,在灯光的照映下,和墙上挂着的扎念琴搭配得相得益彰,袅袅藏香环绕,让人沉醉在微醺中。

这样的古朴、这样的意境、这样浓浓的藏民族文化氛围,让人欲罢不能。

尼玛扎西,电话里的声音是标准浑厚的男中音,见面后,他的气场让人感觉更多的是学者气质。上世纪90年代,西藏大学毕业的尼玛扎西在国有企业工作了若干年后,决定前往美国求学。当时27岁的他从头学习英语。5年后,他在美国获得了跨文化领导与管理的硕士学位,并回到西藏从事文化和经营相关的工作。

从学者转型为商人,尼玛扎西所走的路自然和大多数人不一样。

“我们一直以来的市场定位和商业理念就是传承和保护民族手工文化,这些年,我们的民间手工艺人遍布拉萨、山南、那曲、日喀则,这些手工艺人保持着最传统、最本真的手工工艺。他们在放牧或农忙之余,在灶台的炊烟中,在牧歌的悠扬中,完成了他们的手工艺品。”

在传统中,很多民间艺人身怀绝技,他们的原生态产品如何走向市场一直是困扰大家的难题。而卓番林,早在几年前,就一直在挖掘、传承和展示。近年来,现代互联网信息化手段更是为他们搭建了更好的平台,在品质不变的前提下,量变突飞猛进。如今,每年远销欧美的订单超过百万元。

店里,来自法国的Cecile女士是一家五口来拉萨旅游的,丈夫是马来西亚人,目前一家人生活在香港。在她的相机里,除了三个可爱女儿的留影,其余的都是西藏大美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她通过进藏旅游指南知道了卓番林,来店里后琳琅满目的手工艺品让她爱不释手,最终,她丈夫选择了一件上衣。她说下午将带三个女儿过来挑玩偶。

在Cecile女士挑选物品的过程中,阿佳西洛全程都用英语跟她交流。

西洛在卓番林已经工作几年,刚成立的时候店里物品种类并不是很多,这些年,随着逐步融入市场,产品渐渐丰富起来。看到阿佳娴熟地用英语跟客户交流,记者惊叹不已。爽朗的Cecile女士坐在榻上和记者合影,算是为这偶遇结下一段缘分。

研发玩偶系列可爱精致

如今,在运营5年后,卓番林已有一套成型的模式:公司加农户、公司加合作社、公司加作坊。发现合适的手工艺者,及时与他们探讨工艺问题,根据工艺研发新产品或者对现有产品改良,做出新颖的设计,组织培训,产品制成后和样品比照,确认合格,正式下放订单。这一整套流程需要花费6个月。

在不断地适应市场需求的调整下,如今的卓番林产品已经有十多种大类,三四百种小类。“这其实是把双刃剑,种类太多,面临的压力就更大,这需要我们不断地研发和创新,但同时这也是我们的强项,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尼玛扎西说,他们的创意都是基于市场的推敲和分析。近年来,卓番林品牌产品以优质和独特设计得到了市场高度认可。其中木器托盘和玩偶系列产品于年和年先后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东南亚杰出”手工艺品奖项。

说到玩偶,记者采访期间,尼玛扎西时不时被电话声和来访者打断,大家都是在讨论玩偶的制作和改良。桑吉卓玛是这里最好的裁缝师傅,珞巴服饰玩偶的改良任务又一次交给她来完成。

在二楼的车间里,桑吉卓玛的工作台上,堆满了布料,黑色的呢子,白色的麻布,各色的彩缎。尼玛扎西打印了一张珞巴服饰的图片,阿佳根据图片先裁了一件黑色的呢子面料穿在玩偶的身上,腰间用什么装饰呢?阿佳找来各种缎带对比着。在阿佳思量间,记者看到了更多的玩偶,有老虎、狮子、龙、猴子,还有工人们正在缝制的羊。看这头狮子,很是威武,头上耸立的毛发呈祥云状卷曲,背上用红色缎带缝成一道道的纹路,黑色的炯炯有神的眼,脚上几个脚趾是用黑线缝成的。摆放在那儿,虽是玩偶,可也能感觉它的威猛生风。那老虎和猴子,则可以穿戴在手上,一只手穿戴一个,相互逗趣,老虎说:“猴弟啊,我们又见面了,今天玩个什么游戏呢?”可猴子却不买账,别过脸去:“虎兄,你出来干嘛,你出来了我猴子怎么称霸王呢?”

工人们正在缝制的是绵羊玩偶,内里充塞的丝棉鼓鼓囊囊的。阿佳把同样装了丝棉的耳朵缝到小羊的头上。只见她快速地扯下一根和布料颜色一致的红线,在针眼处捻几下,很快就穿针引线了。熟稔地先将羊角口边的布料往里卷一卷,缝上几针,在对照耳朵处的位置缝起来,边缝边将丝棉往里拨,使之充实。缝好耳朵的羊显得灵气十足,而背上的红布上面缀了许多小卷卷,就好像小羊羔身上卷曲的毛发,可爱极了。

在卓番林店靠墙的一排木格子里,陈列着各式各样的玩偶,Cecile女士的三个女儿看到这些玩偶一定爱不释手吧,想想孩子们可爱的面容,让人不禁莞尔。

走过这些年,尼玛扎西说,卓番林的初衷一直不改,作为一家社会企业,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可只要一如既往地坚持、耐心和专注,再依赖好政策的推进和落地,相信这条路就会更加宽广、明朗。

匠心多吉的木器彩绘艺术

西洛介绍,卓番林很多手工艺品都是限量版,由于某些原材料的稀缺,还有手工艺人的年龄都比较偏大,所以很多东西都是不可复制的。如一进门墙上照片中那位满面笑容的老奶奶,她是日喀则人,她编织的氆氇非常好,可由于很多原因,已经断货很久了。所以,要找到手工艺人和见识到他们的手艺,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卓番林,木器彩绘作为民族传统特色产品,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值得庆幸的是,它的其中一位绘制人多吉就在拉萨。在金珠西路某家工厂的工作室里,记者如约见到了多吉。

多吉,山南扎囊县人,年来到拉萨。现年46岁的他,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年轻,皮肤白净,浓黑的梳理得整齐的发型,干净整洁的衣着,让他看上去不像普通的工匠,有着艺术家的气质。

多吉15岁开始跟着山南敏珠林寺的师傅学习画唐卡,属勉塘画派。几年时间,多吉掌握了唐卡的基本知识后,就开始画壁画和木器彩绘。

年,学成一身手艺的多吉举家搬迁到了拉萨。多吉来到拉萨已经有18个年头了,而他和卓番林打交道也好几年了。“当时,我和卓番林的一位经理认识后,他们很欣赏我做木器彩绘的手艺,就这样一拍即合,他们需要,我就提供技术,合作就这样开始了。”虽然那是几年前的事情,可多吉回忆起来就像昨天一样。多年的合作关系,既是拍档,又是朋友。“刚开始的时候,彩绘多是古格王朝的壁画,虽然我从没有去过阿里,可是从书上的资料中感受到了古格王朝遗址的雄伟和壮阔。后来,彩绘内容都是按客户的需求来绘制,包括曾经把色拉寺的外形按照一模一样的比例大小画在彩绘上,这对画师的要求非常高,色泽的搭配,怀旧的质感都需要考虑。”这么多年下来,多吉完成的作品数以千计,作品主题内容也涵盖多方面。

环顾四周,工作室面积较大。住在拉萨朗赛小区的多吉每天早晨送孩子上幼儿园后,就驱车前往位于金珠西路的工作室。“我在所住小区里有一个工作室,但是面积不够大,很多工作不好开展,所以就特地在此租了一间房。早上10点多到工作室后,下午一般7点左右收工。工作忙的时候,会有徒弟过来帮我,大部分时候,都是我一个人在这里工作,工作累了,听听收音机打发寂寞。”

在工作室的一角,堆放着很多木盒、木箱,有的已经完工,上面绘制了漂亮的图案,有的还是半成品。多吉介绍,他的弟弟会木工活,前期制作都是由弟弟来完成。拉萨天气干燥,为了防止木箱在放置的过程中干裂,彩绘之前,需先调和牛胶在木箱上贴一层棉布,再用滑石粉刮胚,待其干后,用砂纸反复砂其表面。说着,多吉开始示范砂磨工序,被反复砂磨的木器表面非常光滑细腻,连棉布的纹理都被砂磨得光光的。接下来就是彩绘的过程了。“给卓番林提供的所有木器彩绘,用的都是藏民族特有的矿植物颜料。彩绘之前先打底色,底色一般是黑色、红色、黄色、蓝色、绿色等,再根据需求在上面绘制人物、动物、吉祥八宝图案等。多吉把已经做好的一个木盒拿出来给记者展示,这只木盒下宽上窄,底部约15公分宽,顶部约10公分宽,高约13公分,底色为黑色,面上绘着五彩祥云。朵朵云彩飘逸灵动,布局合理,小小的盒子看上去精巧极了。这样的盒子,既有装饰性又有实用性,可以用作首饰盒,也可以单独做装饰摆设。再看其它的木盒、木箱,上面绘制的动物图案惟妙惟肖,不仅有藏式风格,也有汉式风格的松鹤延年图等。

这些年来,多吉带出了30多位徒弟,都成为了彩绘能手。如今,很多家具厂仍然邀请多吉设计图纸,彩绘底色、勾线等重要工序依旧需要他来完成。“既然干了这行,就要干好,把民族手工艺传承下去。”多吉匠心独运,他将继续用手中的画笔描绘更加瑰丽的色彩。

记者:缪英

编辑:何军









































白癜风医院呼和浩特哪家好
用什么治疗白癜风最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sawanbao.com/lswbjj/61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