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质夫互助走出的一代藏学英才

导语:龙膺出身文士,两次任职西宁卫。当国家需要时,他义无反顾地纵马驰骋疆场,建立“湟中三捷”等战功。

在西宁执政期间龙膺专心于文教事业的发展,并创作了大量诗文,根据龙膺诗文的记载,当时印度僧人来西宁的还不少,并多有主持北禅寺等寺院的。如此珍贵的宗教历史信息,在地方史志文献中未见片言只语,可见龙膺诗文在地方史上无可替代的价值。

龙膺在任时,勤于规划改造西宁城区,他大兴土木,先后建成了清宁堂、醒翁亭、醉歌亭、达亭,形成了西宁一大园林胜地。

人物档案

杨质夫

现代翻译家、学者。青海省互助县红崖子沟人。本名杨文,字质夫。三四十年代后遂以字行。清光绪三十二年()生于红崖子沟老幼庄。年12月5日夜,杨质夫逝世于西宁。享年五十五岁。杨质夫作为翻译家、学者,其译著相当多。早在20年代后期,他就编成了《藏汉小辞典》,后来石印发行,社会上颇有影响。曾拜喜饶嘉措为师为民族团结培养地方人才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人物点评

杨质夫一生为发扬光大藏文化、沟通汉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做了很多工作,而且有许多堪可记载的贡献。可以说,他是现代汉藏文化交流史上的开拓者之一,也是一位热心学问、勤奋工作的学人。

才学出众受到黎丹的重用

杨质夫早年在家乡读小学,约在年考入西宁蒙番师范学校。他刻苦勤学,在国语、藏文方面均获优秀成绩,受到校长朱绣的欣赏。年,他经朱绣介绍参加了西宁藏文研究社,继续深造藏文。西宁藏文研究社是由西宁道尹黎丹发起主办的一个学术团体,其宗旨是学习研究藏文,沟通汉藏文化。当时黎丹正在主持编纂《藏汉大辞典》,杨质夫不久即参加了辞典的编写工作,并逐渐成为黎丹最得力的助手。由于得到朱绣、黎丹等人的帮助,杨质夫从蒙番师范学校毕业后便留校教课,后来还在西宁道属垦务总局担任股员。但在这期间,他的主要精力还是协助黎丹编纂《藏汉大辞典》。这部大辞典是国内外第一部汉藏双语工具书,是按照藏文正字学的排列顺序编排的,每条词目下都有汉文释义和藏汉文例句。内容十分广泛,凡史地、文哲、医药、语言、历算、艺术、政经、宗教以及古藏文等等,都一一收入。年前后,大辞典编纂完稿。

年,在黎丹的介绍下,杨质夫带着《藏汉大辞典》稿去南京寻求出版门径。当时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谭延闿是黎丹的表兄,黎丹又通过他介绍杨质夫到蒙藏委员会兼职,干编译工作。期间,杨质夫还被聘请到国民党中央党务学校(后改为中央政治学校)的西康班讲授藏文。

编辑出版第一部《藏汉小辞典》

年1月,马麒代理青海省政府主席,任用黎丹为省政府秘书长。黎丹拟将西宁藏文研究社扩大为青海藏文研究社,并准备召开第一次会员大会。他见《藏汉大辞典》在南京出版无望,而藏文研究社急需得力人手,乃商请杨质夫返回西宁,并推荐为省政府秘书,不久又任命为省立蒙藏师范学校校长。年春天,藏文研究社召开第一次会员大会,正式宣布青海藏文研究社成立,并下设三个部:教务部、研究部、评议部。杨质夫被推选为教务部主任。

当时的藏文研究社的主要活动是开展藏文教学。培训会员,并介绍有关教学的藏文书籍和出版本社研究成果。杨质夫为了藏文教学呕心沥血,用力甚勤。他以隍庙街重庆寺(今解放路小学)为教学地点,每天下午组织教授藏文。教学内容有藏文文法、名著选读、会话等。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他还自编了不少教材,并用钟灵印字机印刷了这些教材以及《藏文文法大疏》、《萨迦格言》等书籍。他每天要为会员上两个多小时的课,有时甚至连续上四五个小时。这些事都是业余活动,没有分文报酬,但他的热情很高。同时,他还在蒙藏师范学校里加强了藏文教学。通过多种教学途径,培养了大批藏文人才。

为了配合教学和满足社会上的需求,杨质夫将他编的《藏汉小辞典》请德扎寺学者智化达等进行了审定,并筹集资金,于年石印出版。这是国内出版的第一部藏汉双语辞典,具有相当高的实用价值,受到了文化教育界的广泛好评。

拜喜饶嘉措大师为师并任其翻译

年,黎丹组织西藏巡礼团进藏,杨质夫即被选为主要成员。这年6月,他们从西宁出发,9月到达拉萨。到藏后,杨质夫与黎丹拜喜饶嘉措大师为师,披上僧衣,在哲蚌寺的郭莽扎仓潜心深造藏文佛经。由于成绩优秀,受到大师的格外赏识。年夏,喜饶嘉措应国民政府聘请,给中央大学等国立五大学讲授西藏文化和佛教哲学。杨质夫与黎丹遂陪大师经印度赴南京。次年到达,受到了国民政府要员们的热烈欢迎。之后,喜饶嘉措在各大学讲学以及进行政治活动时,杨质夫任其翻译。

年夏天,杨质夫随喜饶嘉措回青海,并将《藏汉大辞典》稿带到青海。不久,日寇轰炸南京,青海会馆被夷为平地,而大辞典躲过了这次劫难。

马步芳见杨质夫是喜饶嘉措的得意高足,学问渊博,在政界也有一定的名望,便想利诱拉拢。他乘杨质夫回家之机,任命其为共和县县长。但是杨质夫对马家军阀的封建统治很反感,所以婉言拒绝了。后来马步芳又任命他为青海省文化运动委员会委员,结果上任一天就辞职不干了。他的这一系列行为,使许多人钦佩不已。不久,又回到南京。

在边疆史地学术界逐渐声名大噪

国民政府在年8月西迁重庆时,杨质夫随喜饶嘉措也到了重庆。由于他高超的藏文水平、渊博的学识,在边疆史地学术界逐渐声名大显,与著名学者顾颉刚、卫聚贤、吴文藻、李安宅、任乃强、黄文弼、黄奋生等经常在一起讨论青藏史地文化,并参加了著名的学术团体中国边疆学会,撰写了一批颇有价值的学术论文。与此同时,他又受到国民政府要人戴传贤、朱家骅、陈立夫等人的器重,先后被任用为国民党中央组织部边疆党务处总干事、编译委员、藏文组长兼蒙藏委员会专员、军事委员会上校谘议等职。其工作主要是翻译抗日宣传品以及国民党政府的文件、审订小学藏文课本等。他曾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要义》译为藏文,由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大量印行,在藏族文化界颇有影响。

肩负使命入藏受阻

正当国内抗日战争日益激烈的时刻,英美帝国主义分裂我西藏的步伐也日趋加紧。年,在帝国主义操纵下,西藏地方公然成立“外交局”,宣布脱离国民政府。国民党中央对此采取了一些对付措施,其中之一便是派喜饶嘉措和杨质夫等人入藏筹备西藏自治区党部。这次行动在表面上是喜饶嘉措返藏,但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和蒙藏委员会内定喜饶嘉措为西藏自治区党部筹备会主任委员,杨质夫为书记长,杨妻冯云仙(西康藏族,宋美龄的干姐妹)等人为委员。年底,杨质夫等一行十余人经西宁抵玉树。年2月进至黑河,被拦拒,只许喜饶嘉措一人进藏。几经交涉,终无结果,杨质夫还被殴伤。最后,他们只好返至玉树,转西康回重庆,向国民党中央汇报始末。

杨质夫始终想在汉藏文化方面干一番事业,就在这次入藏途中,他也没有忘记这一点。他与妻子冯云仙顺便在牧医院,这在当时至少起到了倡导文明的作用。

回到重庆后,杨质夫又被任命为中央组织部边疆党务处编译科长,仍然从事民族抗日宣传工作。

为安定地方社会秩序尽了力

青海解放时,杨质夫因暑假而尚未去兰大,留在西宁。当时的军管会文教处考虑到他的声望影响,指示他仍然担任西宁师范学校校长。年2月下旬,杨质夫被青海省高级人民法院以“反革命罪”逮捕。次年6月底,被判为死刑,缓期两年执行。相传本来要立即执行,幸亏喜饶嘉措出面,才改判为缓期执行。年,青海新生印刷厂建立,杨质夫即被送到那里劳动改造。

在劳改期间,杨质夫还为国家和人民,为藏文化的发展等做出了诸多贡献。

年初,十四世达赖在西藏亲政,即派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的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团赴京进行和平谈判。这年5月,签订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当时汉文水平高的人很多,藏文水平甚高的也不乏其人,但是汉藏文水平都高的学者在国内却并不多见。而特殊身份的杨质夫却参加翻译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以及其他重要文件。他觉得能为国家多出一点力而感到高兴。

年3月开始,尖扎昂拉藏族千户项谦在青马残余军官和土匪的蛊惑煽动下,拥兵自恃,发动叛乱。人民政府为了感召项谦,在年9月到年4月的近两年间先后十七次派人劝说。其中省政府副主席喜饶嘉措两次去昂拉规劝,即以杨质夫为翻译,为安定社会秩序平息地方动乱尽了力。

由于工作成绩突出,在年春天,杨质夫被改判为无期徒刑;第二年5月,在劳改局总结大会上,又改判为有期徒刑二十年。

年6月,宣布再次减刑十年,改为有期徒刑十年。年2月,杨质夫刑满释放,仍然被安排到新生印刷厂工作。年12月5日夜,杨质夫逝世于西宁。享年五十五岁。

本版编辑秋林

他作为翻译家、学者,其译著相当多。早在20年代后期,他就编成了《藏汉小辞典》,后来石印发行,在社会上颇有影响。

他在藏语教学中,自创教学法并亲自审定编写教材,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大批藏文人才。

他拜喜饶嘉措大师为师并任其翻译,期间在许多重要的公务活动中任翻译;并翻译了大量的抗日宣传品。他曾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要义》译为藏文,在藏族文化界颇有影响。

他高超的藏文水平、渊博的学识被文化学术界称为:边疆史地学术界的一代英才。









































白癜风权威医院
北京的医院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sawanbao.com/lswbjj/628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