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港书评一路上有书,年度10大好书十

一路上有书

不知不觉,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评选已步入第十个年头。每年评出十本好书,评了整整十年——就好像一个心中向往着无限美景的旅人,每年都会经过十座神奇的驿站,在那里和形形色色有趣的人和事相遇,然后离开,继续赶赴等在前面的驿站,就这样“且行且珍惜”地走了十年。

凡事皆有因缘,正因为“年度十大好书”在过去漫漫的十年里一步一个脚印地走来,一点一滴地集众人的心力去浇灌这株幼芽,方才有了今天的“通途大道”和“枝叶参天”。自诞生之日起,“年度十大好书”评选便立下“为读者找到好书,为好书找到读者”的宏愿,如今已经在全国读书界和出版界树立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力与公信力。

正如每一次旅行都有一个终点,但旅行的意义却并不在此。虚妄的旅行者,只顾朝着旅途终点奔跑,却无暇欣赏沿途风景;真正的旅行家,在漫漫跋涉中从未忘记“旅途处处有美景”,一路行一路看,一路看一路收藏,最终让旅行不只是赶路,让风景不只是过眼云烟。

在某种意义上,“年度十大好书”也在进行一场旅行。这场十年之旅的意义不仅仅在于“高贵的坚持”,那些历年好书也不仅仅是历史烟云中的飘渺记忆。也许,这正是“年度十大好书”十年回顾的题中本有之义。(魏鼎)

专题A08-11

“十大好书”十年回顾:

旅途中的风景

一项好书评选活动,每年都会从浩如烟海的出版物中评出十本书,评了整整十年——这就是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评选。这项活动在完成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华丽蜕变的同时,也见证并记录了中国近十年来阅读文化与社会思潮的变迁,用“十大好书”为整个中国的发展写下注脚。

从左至右:年“年度十大好书”评选现场;年的评选中,评委在讨论书目;年“年度十大好书”评选现场;年“年度十大好书”北京分享会嘉宾合影;年评选出的“年度十大好书”。

作为晶报总编辑、“年度十大好书”的主要创立者之一,胡洪侠陪伴“年度十大好书”一路走来。在“年度十大好书”即将迎来十周岁生日之际,我们采访了胡洪侠,请他为我们讲述“十大好书”成长之路上的那些值得铭记的瞬间,带我们重访那些犹如永恒灯盏一样散播在来路上的好书。

热身:

深圳商报《文化广场》推荐书目

对“年度十大好书”评选历史稍有了解的人不会不知道:深圳读书月孕育了“让城市因热爱读书而受人尊敬”这一理念,并推动了读书月一系列品牌活动的产生,包括“年度十大好书”评选。而将这一理念付诸实施的身体力行者,就是当年深圳商报《文化广场》主编、如今担任晶报总编辑的胡洪侠。

今年适逢深圳商报《文化广场》创办二十周年,胡洪侠随手翻看《文化广场》创刊号的时候,想起很多历历在目的往事,也喜欢向身边的朋友谈起“当年那些事儿”。想当年深圳商报《文化广场》甫一创立,就有了一个“推荐书目”栏目,而这便是“年度十大好书”的前身。

当胡洪侠带领一帮同仁创办《文化广场》的时候,他们也特别重视香港、台北各大读书媒体的相关资讯,并很早注意到台湾的中国时报《人间》副刊(名为“开卷”)和联合报副刊(名为“读书人”)。每到一年年底,两个周刊都会不约而同地开出“十大好书”榜单,正是这一创意和举动启发了胡洪侠。时至年,《文化广场》已不再满足于向读者提供推荐书目,而是尝试借鉴台湾报纸副刊的做法——《文化广场》在胡洪侠的主导下,策划了“中国首届报纸阅读文化圆桌会议”,推荐当年度的“十大好书”。过去,一般人误以为“年度十大好书”诞生于年,实际上“年度十大好书”的历史纪年应该从年算起——这一误解源于,“年度十大好书”诞生于年,却在年才正式成为深圳读书月的组成部分。

起步:

从圆桌会议迈向现实

对于“年度十大好书”而言,年是风云际会的一年。在这一年的11月21日至23日,“中国首届报纸阅读文化圆桌会议”在深圳如期举行。来自国内30余家综合类报纸主管文化副刊的副总编辑、读书版的主编及读书类报纸总编辑济济一堂,众多知名学者、文化人作为观察员列席会议,包括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子善,著名的书评人、沪上才子陆灏,香港著名主持人梁文道,香港著名文化学者马家辉等。

会上,众嘉宾纷纷意识到当时阅读风气的转变,随着市场逻辑对各个领域无孔不入的渗透,阅读行为正在变得越来越大众化、快餐化和功利化,中国图书市场似乎陷入了“好书寥寥”和“好书无人问津”的困境。好书问世后,除了极少数读者能够慧眼识珠,不久便从书架上消失,退回出版社重新变为库存。在为期三天的会议上,与会嘉宾达成共识:(年)中国出版新书逾20万种,传统媒体的阅读量正在下降,读者的阅读需求正在转变,帮助读者在茫茫书海中寻找自己“心仪的书”,无疑是报纸读书版义不容辞的责任。于是,评选“年度十大好书”的灵感应运而生。

于是,每位嘉宾都拿到了一份“年十大推荐书目”及“年十大阅读热点”候选条目。经过两天的讨论和斟酌,最终票选出《我的名字叫红》《八十年代访谈录》《世界是平的》等书,是为“年十大推荐书目”。与此同时,“十大阅读事件”经过商讨也从“年十大阅读热点”候选条目中脱颖而出。在评选和讨论中,“媒体肩负着提升大众阅读水平、推动全民读书文化的使命”的理念渐趋清晰,并逐渐由理念迈向现实。

首届报纸阅读文化圆桌会议的观察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子善对“年十大推荐书目”的出炉评价颇高,他说:“这份榜单背后是一个特别的视角,那就是对图书有着广泛涉猎和深刻了解的读书版编辑与文化专家的视角,不随波逐流,不曲高和寡,基本反映了当今大众的阅读品味,预示了图书市场未来的发展方向,为广大读者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

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的元老评委、万圣书园创办人刘苏里则表示:这次评选发生在长期被视为“文化沙漠”的深圳,而不是北京或上海,是很有意义的。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深圳人开始意识到阅读对于生活的意义,这在当前整个社会的阅读状况如江河日下的语境下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作为深圳读书月的组织者、“年度十大好书”评选活动的主要策划者之一,深圳市出版发行集团总经理尹昌龙认为,“深圳读书月对全国的影响力,表现为在全国读书界的话语权。深圳可能还没有一流的出版社,但是深圳可以对一流的书发言。通过组织和参与这项活动,深圳正可以展现自己的声音、立场和思想。十大好书的评选结果固然基于一个综合的考量,但是深圳的声音一定不能缺席。”正是得益于年度“十大好书”评选活动一开始确立的高端品位和广阔视野,出世不久的深圳读书月便在全国读书界树立了自己的姿态和话语权,逐渐由一个地方性读书文化节庆活动蜕变为区域性乃至全国性读书文化节庆活动。

旅程:

视野开阔,多元立场

谈及“年度十大好书”的选书视野,可以说是秉持了“地不分南北,唯好书是瞻”的原则。评选活动虽然在深圳举办,选书视野却并不限于深圳,更不会偏好深圳。其候选书单综合了晶报《深港书评》书榜、深圳商报《文化广场》月度好书榜、深圳书城选书,万圣、季风、学而优书店月榜单、全国各大出版社社长总编自荐书目以及评委增补书单等。这些排行榜本身具有很高的权威性,从市场到学术,从畅销到人文,确保“年度十大好书”的评选是一个优中选优的过程。

在时间范围上,“年度十大好书”基础书目的筛选放眼上一年12月份至当年11月份期间出版的图书;在评选种类上,以中国内地出版的人文社科类图书为主;须为内地首次出版的图书,再版重印图书不在此范围;同一作者作品只取一本入选;当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书籍不入选。在评选标准上,则以社会影响力、阅读群体和市场反应为主要考量因素。

每年的11月初,由深圳本地专家组成的初评小组先从各方收集建成的基础书目中遴选出本,作为初选书单发给各位评委;评委经过审慎遴选,向组委会提交他们各自的推荐书单。而组委会再以每本书的得票数为根据,经过核对汇总,整理出50本入围书单;之后再依法炮制30本入围奖,“年度十大好书”最终从这30本书入围书单中产生。主办方表示,评选以人文社科类书籍为主,同时兼顾经济、科普书籍,力求视野开阔,兼顾多元立场,市场热销书籍若为精品则可入选,品质上乘的书籍虽然销量不大,但如果在同类图书中具有一定影响力则可酌情选入,选书基调可归结为“小众中的大众,大众中的精品”。

正如胡洪侠所说,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十年走来,也见证了全国阅读风气的变化、阅读方式的变化、出版趋势的变化,包括新媒体和纸质书此消彼长的变化。实际上,从一开始评选十大好书的时候,纸质书消亡论就已经甚嚣尘上了。那个时候“年度十大好书”坚持不评那些电子书、科技书、攻略书和教辅书等实用书。

当然“年度十大好书”的权威性,一方面来自于广阔的选书视野和坚持引导性的选书立场,另一方面也源于评选流程的透明、公正和规范。每年,来自全国各地的评委都会围绕选书标准展开大讨论。只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也摆在评委们的面前:书单是否因为过分强调阅读品味而走向“曲高和寡”的境地?

尹昌龙觉得,与一些商业味很浓的“书榜”不同,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评选聚焦于人文社科类图书,坚持高标准,表彰那些关切社会现实、观照人类生存境况的书籍,有现实关怀,有人文情怀。对当下日益浮躁的快餐文化起到了激浊扬清的作用。

是的,这份书单不只是为生活节奏快的都市人备下的大餐,更是为“阅读大众”献上的一桌佳肴。所谓的“阅读大众”,也不仅仅是指大学教授、知识分子,而是泛指那些关心文化、喜爱阅读的人,他们往往不愿随波逐流,希望涉猎更有品位、更值得一读的好书。这份书单十分对他们的胃口。

眼界:

跨领域、跨专业的评委构成

正如香港书展设立了一个“文化活动顾问委员会”,其成员来自于香港教育界、传媒界、出版界以及商界等不同领域,由他们负责把握书展的品位和方向。经过十年的探索,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的评委结构已经十分合理成熟,既有来自全国知名读书媒体的评委,他们对上市出版的新书非常熟悉;也有来自万圣、季风、学而优、西西弗等书店的评委,对市场和读者有着第一手的经验;还有知名的大学教授、学者和书评人,他们往往既是读书人也是藏书家,对好书有着独到的理解。多领域、多专业背景的评审团构成,尽量避免了可能出现的偏颇和盲点。

作为“年度十大好书”深圳本地评委之一,深圳学者魏甫华表示,评委团的构成超越了地域:“‘年度十大好书’评选在深圳举行,背后的机制却不是地方性的,这一点非常重要。”在他看来,十多位国内书评版的主编、十多位全国知名专家学者的参与,等于把全国读书界的资源整合起来,使得“年度十大好书”评选具有了全国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而实际上,主办方一直在调整评委结构。年,继北京万圣书园创办人刘苏里、上海季风书店创办人小宝、西西弗书店创始人金伟竹之后,广州学而优书店创办人陈定方作为南方独立书店的一种声音进入评委席。而香港、台湾书评人及文化学者的加入,譬如台湾出版人吴兴文、台湾作家杨照、香港文化学者马家辉、台湾文化评论家南方朔、香港作家梁文道等人跻身评委阵营,也拓宽了“年度十大好书”的眼界。

坐标:

年年讨论和改进的评选机制

在评委结构不断变得广泛和多元的同时,“年度十大好书”评选机制也在不断改进和创新。

据胡洪侠回忆,年,“年度十大好书”还在摸索评选规则,到了年,陈子善、梁文道、陆灏、龚德明等人开始聚在一起讨论评选规则。而实际上评选规则年年都在被讨论,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所有推选环节,包括书目的采集、最终结果的产生,都是在公开、透明、严格遵循程序的过程中进行的。很多人观摩了“年度十大好书”的评选过程,都感叹以前还没有一个好书榜单是如此产生出来的。

胡洪侠说,“年度十大好书”评选在国内首开先河,经过多年摸索,逐渐形成一套操作性强、公平公正公开的评选流程和规则,这一制度本身就是一笔财富。每年所做的诸多改革,共同目标都是让更多声音自由、自然地呈现。他相信,只有经历多种声音争鸣之后达成的共识,才更有价值,更有穿透力。

回顾历年改革亮点,可以说是每年一个新气象。在年之前,组委会成员既是组织方又是评委。为了保证组织方更加高效科学地运作,同时让评选更加规范、更有公信力,年,组委会成员全部退出评委会,专设评选活动组委会,一举改变“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状况。组委会负责制订和解释规则,并组织前期的遴选工作和整个评选工作,为评委团提供服务和支持;年,由于新媒体的介入,评选的波及面得到空前的扩展。据粗略统计,年的评选活动共收到余封推荐邮件,网络及手机短信有效投票也接近8万人次;随后的年,部分评委开始自觉使用微博发布消息;年开始,微博在发布、传播十大好书榜单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年,评选全程引入微博。去年“年度十大好书”在评选中引入了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间医院比较好
昆明儿童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sawanbao.com/lswbjj/74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