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萨仁波切是现世济公活佛
仁波切?宗萨仁波切?宗萨仁波切谈佛法宗萨钦哲仁波切小档案外文名:DzongsarKhyentseRinpoche 国籍:不丹 出生日期:年7月6日 职业:7岁时被认证为19世纪西藏最伟大的佛教上师,“利美”运动主要领导者蒋扬钦哲旺波的第三世转世,是当今公认最具创造力的年轻一代藏传佛教导师之一,同时也是导演和作家。 书籍作品:《正见》、《佛教的见地与修道》、《人间是剧场》、《朝圣》 电影作品:《高山上的世界杯》、《旅行者和魔法师》、《VARA》
什么是仁波切? 仁波切是对藏族地区的一些转世修行者的称谓,汉族人习称“活佛”,其实是不大准确的,应译称“转世尊者”。
宗萨钦哲仁波切出生于不丹,是已故宁玛巴法王敦珠仁波切的长孙,父亲为红教大德听列罗布仁波切,母亲之家族出自贝玛宁波,外祖父为著名之竹巴噶举喇嘛,得法自释迦师利,终身修持“那洛六法”。七岁时被十四世达赖喇嘛、萨迦法王及十六世噶玛巴认证为宗萨钦哲确吉罗卓(DzongsarKhyentseChokyiLodro,-)的转世,后由顶果钦哲仁波切(KyabjeDilgoKhyentseRinpoche)为其进行升座礼。曾在萨迦学院研习佛教哲学。
不按规矩出牌的上师
宗萨钦哲仁波切曾戴着假发和胸罩走在巴黎香榭丽舍大街上,也曾在德国弘法时,向朋友借了身西服去赌场玩,还赢很多钱。而为了将这些赌博赢的钱在当天都花出去,他去酒吧点了最贵的酒,还邀请很多在座的人一起吃喝,最后把剩下的钱都给了出租车司机。 欣赏他的佛弟子把他惊人的举动解释为:“有勇气去挑战常规。”但也有些上师会对弟子说,“你们可以做任何你们想做的事情,只要不像宗萨钦哲仁波切那样,我就很高兴了。”
爱艺术的心 除了总有惊人之举外,宗萨钦哲仁波切还是个影迷,经常去电影院看电影,最多的时候连着看4场。鸿篇巨制的6集《星球大战》更是一次看完。 在看过这么多电影后,宗萨钦哲仁波切也手痒开始自己尝试做导演拍电影,他曾任贝托鲁奇电影《小活佛LittleBuddha》的顾问,并编写和执导过两部佛教主题的电影——《高山上的世界杯》(TheCup)和《旅行家与魔术师》(TravellersandMagicians),在世界各大国际电影节好评如潮。他本人被《亚洲周刊》《纽约时报》《伦敦晚报》誉为“亚洲最会说故事的导演”。 最受瞩目的作品 宗萨钦哲仁波的第三部电影《Vara:ABlessing》(中文片名暂译为《加持》)已经远离了佛法,他不仅启用了包含印度宝莱坞著名影星的专业演员阵容出演,讲的还是一个有关庙妓的故事,以印度著名诗人和小说家SunilGan-gopadhyay的小说《血与泪》(BloodandTears)为蓝本。 该片作为年第18届韩国釜山电影节开幕影片,43秒门票售罄,轰动一时。电影讲的是一位年轻貌美的印度教寺庙舞者和一位低种姓的雕刻家相恋的故事,因全片充满了印度传统舞蹈的场面,女主角也凭借专业舞技和演技获得了当年釜山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
王菲曾微博推荐 宗萨钦哲仁波切还写过很多书,包括《正见:佛陀的证悟》、《人间是剧场》、《佛教的见地与修道》、《朝圣:到印度圣地做什么》等。天后王菲就是他的读者之一,曾在微博上推荐过他写的《不是为了快乐:前行修持指引》。 活佛也谈恋爱
好吧说点正经的,宗萨钦哲仁波切在伦敦求学时曾交过一个荷兰女友,之后因为女友劈腿而分手。之后,他还交往过占有欲非常强的女友,这段感情也无疾而终。目前,他有一个固定的女友。对于感情,他曾说永远排在佛法跟上师的后面,所以直言想成为上师、仁波切的女朋友、太太并不容易,因为这不是理想的婚姻生活。
(竹圆/文)
宗萨仁波切讲解《心经》
宗萨仁波切说:
今天晚上要做的这件事,其实是蛮不可能的。也许你可以把它当作是《不可能的任务》第三集(注:大陆翻译作《碟中谍》)。想要在一个半小时里,把《心经》讲完,这是个很大的挑战。因为这部经实际上是整个大乘经典的精华。这个是佛的智慧,或者我们说佛的智慧用一种有形的方式表达出来,那么《心经》就是。所以如果任何一个人试着去解释心经都不是一个聪明的做法(此处仁波切英文的原意是:并不是佛的本来愿望)。但是,我们今天晚上这样的活动,或者类似这样的活动,在很多时候可以造成一个更好的情况,可以让我们得到一个更好更殊胜的继续研读般若波罗蜜多的机会。因为这样的理由,所以我们仍然做今晚这样的活动。在解释《心经》之前,为了让大家今天晚上觉得很值得,让我们用中文诵读一遍《心经》。我们还是念流传最广的玄奘译师的译本好吗?(最后一句话,仁波切没有说,事实上仁波切一会讲经所用的版本好像是藏文那个稍微长一点的版本)(诵读《心经》,玄奘法师翻译的版本)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陲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
这部经我们一般用一个比较短的名称来称呼它,叫《心经》。这个“心”说得是精华或者说是精要的意思。这里,我们所说的“心要”,指的是智慧的心要或者精华。Prajna这个梵文字,中文翻译作般若,这个字如果用现代话来翻译,可以说是“超越的智慧”。我们这边说的“智慧”,不是指世俗所说的知识。我们这边谈的呢,不是说我们能够了解比如说科学或者数学这一类主题的,我们叫做知识的东西。也许可以介绍一下这种“超越的智慧”的背景。一个人可以这么怀疑说:“如果你说的这种'超越的智慧',和我们的世俗生活毫不相关,那我要它干嘛?”这其实非常重要,因为当我们有了这种“超越的智慧”时候,就会改变我们对所有事情的看法和角度。我们看世界的方法改变了,我们和世界相处的方法就会改变。而这样做,就会给我们带来快乐。当我说“快乐”这个词时,大家有没有想过,所谓“快乐”到底意味着什么? 我们今天所定义的什么叫快乐,也许明天就不是快乐。西方人定义的快乐,对于东方人来说不见得就是快乐。就算在我们自己心里,我们早上认为的快乐,到了下午或者晚上,我们也不见得认为是快乐。这就证明,除非我们能够改变我们对于事情的看法,否则我们所期望的那种永远的快乐、不改变的快乐是不可能的得到的。在谈这么深奥的般若波罗蜜多之前,我先举个例子,来说明当我们改变对事情的看法的时候会有什么样的改变。这个其实是声闻乘的教法。一般来说,我们相信当人看这一个东西的时候,他会犯三种错误:第一个错误是,我们把我们看到的东西当作整体来看;第二个错误是,我们把这个东西当作是一个永远或者常态的事情去看它;第三个错误是,当我们看事情的时候,我们把事情看成是独立的。举例来说,你看你自己的手,我们只看到它是一个整体的手,你也许会问,即使我把它当作一个完整的手看又有什么了不得呢?事实上,你是否把它当作一个整体看,这有非常了不得的关系,因为如果我们把手看成是一部分一部分的话,我们就不会买那么多的指甲油了。因为我们所受的训练,我们从来不把手看成是由皮肤、血管、骨头、血液、肌肉等等组合起来的现象,如果我们能把它看成是组合起来的现象,我们就不会那么执著了。这种错误不只发生在我们物质的身体上,实际上我们平常的世俗生活里面,每一个地方,我们都犯同样的错误。我们常常把事情一般化或者常态化(这里我个人认为翻译作“概念化、整体化”,比较好,纯属个人意见,仅作参考)。譬如说你会说西藏人身上都有味道,因为他们不洗澡。我们从不会把一个整体,就是说把西藏人分开一个一个地看,但是人类的脑子就是这样运作的。所以当我们看到一个特定的人时,我们还是有这个习惯把他一般化,他看起来像怎么样,他的行为怎么样,习惯用一般化的方法去看他。而声闻乘的人从来就训练他们自己把这个世界分成是一部分一部分去看。对我们来说,当我们看到一个人,我们觉得那个人很美,因为我们把她当作一个整体,所以我们就会认为这个人很美,是个很漂亮的人。但是受过训练的人就不会这样看,他会把这个人分成一部分一部分的来看。如果我们也这样来看,你几乎不可能会对她产生贪欲,因为你会看到她身上的脓、血、皮肤等等,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你就不可能对她执著。这种人甚至可能握手他都会觉得蛮奇怪的,因为对他来说,他不是握着一个人的手,而是握着一堆皮肤、肌肉、血管等等的组合。我们常犯的第二个错误是,当我们看这个手的时候,我们会认为这就是昨天的那只手。基本上我们会说,这就是昨天那只手。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障碍。就算站在科学的立场上,你也必须要承认昨天的手和今天的手不是一样的,昨天的皮肤很多已经坏死掉了。因为不了解这个,所以我们才会去动各种整容手术,脸上抹各种护脸的东西。现在不用说大家把身体当作一个整体,现代人甚至看到自己的身体里面有很多东西其实都不是你的,譬如说那些硅胶填充物等等,不是你的,你还把它当作你的。不了解无常,不了解事情在改变,实际上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比如说友谊,我常常认为昨天这个人是我的朋友,今天他就仍然应该是我的朋友,这就是一个错误。把事情都想当然的去看待,本身就是一种盲目和愚昧。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比如说家庭里面的关系也是这样的,你和一个人结婚在一起相处了几个星期后,你就把你们之间的很多事情看成是想当然的,这就犯了第二个错误,没有认识到事情总是在改变的。因为今天的这个人和当初和你结婚时的那个人已经不同了,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发生变化。不了解这一点,实际上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失望,因为我们对别人会有一种盲目的期望。第三个错误是,我们认为事物都是独立的,彼此孤立的。比如说我们的手,它之所以存在,是依赖很多因素的,如食物、所处的环境等等。甚至来说,此刻我们还有这只手,也许就是依赖于刚才乘计程车关车门时,我们很小心,没有将手夹断而已。所以说一个事物并不是独立的,都是依赖很多情况而存在的。其实如果做一个比喻的话,我们生命的状态其实是一直吊在那里的,就好像从一个悬崖滚下去,现在手里只抓着一根草。我们生命的状况基本上就是这样的。我们的生命其实依靠着许许多多的东西。也许你会说,我们就是依靠这些东西又怎么样呢,又有什么不好呢?其实这有很大的问题,我们所依靠的东西,首先你要得到它,这就需要很多的努力和精力。但是当你真的得到它的时候,这个东西本身可能又已经改变了。比如说,我们需要依靠某种医学治疗,但是当我们得到这种医疗的时候,我们又发现这种医疗对我们并不起作用。所以认为任何事情或者现象都是独立的、彼此孤立的,就像我们认为我们的手是独立的一样,这就犯了一个最大的错误。当我们的心知道,例如像手这样的现象,它不是一个整体,而是很多部分组合而成的;它不是永远这样,而是无常的;它不是独立的,而是依靠很多因素存在的。当我们知道这些的时候,我们就叫它“般若”。所以从这里你可以清楚的看到,当我们说“智慧”的时候,我们并不是说你能够知道别人在日记里面写什么,这个才叫智慧,我们所说的“智慧”不是这个。我们所说的智慧,或者般若,是指真正的知道或者了解“真理”。但是我们现在谈的是不是这种智慧呢?也不是。我这里谈的是般若波罗蜜多。我们所讲的甚至是超越过我们刚才讲的这种很深奥的心。这也是大乘佛法所鼓吹的东西。让我们看看这么讲通不通。我们讲的是最高形式的智慧。为了让大家更加了解,在这里,我引用一句寂天菩萨说过的话。他说,“没有智慧的人,会做恶行,做了恶行的人,会到地狱去;那些不笨但是也不太聪明的人,会做善行,他们会到天堂;真正有智慧的人,会超越善行和恶行,证得解脱”。那才是我们现在在此谈论的东西。在一首赞誉佛的偈颂里,龙树菩萨说,“我礼敬佛,因为佛说有涅磐存在,但是除非有轮回,否则就没有涅磐。轮回不存在的这个状况,我就叫作涅磐”。我们今天在这里谈论的心,就是这种心。Hridaya(注:一个梵文字,《心经》的梵文全称是prajnaparamitahridayasutra),在这里就是心或者精华的意思。这部《心经》不仅仅是大乘般若里的精华,同时它也是般若经典的一种最短的形式,般若经典有的有12卷,有的有颂等等。一般来说大家相信,这本经最早是由龙树菩萨从龙宫里拿出来的。“一时,佛在灵鹫山”,这里大家要注意的是,也许有人看过《心经》后,会认为这部经是观世音菩萨讲给舍利弗听的。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怎么称它作经呢?“当佛在灵鹫山时,佛安住于甚深的空性三摩地之中,同时,伟大的观世音菩萨也安住于同样的空性的三摩地中。然后凭借佛的慈悲的大威神力”。这句话其实非常的重要,因为我们相信,即使声闻乘修持地再好,他们在三摩地中,也仍然无法了解像观世音菩萨这样的大菩萨所安住的三摩地境界。但是在这部经里,舍利弗,这里面叫舍利子,似乎很清楚观世音菩萨当时的三摩地是怎样一个状态。舍利弗的了解是凭借于佛的威神力。“这时,舍利子就问观世音菩萨,他说,一个修行人应该怎样修行这种很深奥的般若波罗蜜多呢?”所以我们认为,舍利子是因为受到了佛大威神力的加持,他才生起对如何修学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这样的好奇心。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才把这部经叫做“经”。“这时,观世音菩萨,这里叫观自在菩萨,对舍利子说,如果一个人想修行甚深的般若波罗蜜多的话,就应该这样来修持”。到这里,才开始正式的教授。相信大家已经注意到,在很多大乘佛经中,经常会先摘要的讲一下,然后把这个摘要重复很多遍。首先,观世音菩萨提纲挈领的说,“应该这样观察修持,怎么观察修持呢?应该观察、修持五蕴皆空”。前面是第一次摘要的讲法,然后观音菩萨又开始重复解释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马君美师兄翻译说,我们现在看的是敦煌××本,和玄奘译本刚好是反过来的)这里我们可以稍微停一下,这里有人也许会问:“五蕴到底有什么了不起,五蕴为什么第一个是色蕴?为什么我们不去谈山川河流,这些更大更坚固的东西?后面我们还会看到无眼无耳无鼻之类的说法,那为什么现在不干脆说没有脑袋呢?”用这种方式来解释,其实是有道理的。当然很不幸,我们没有办法全都讲完。那么我们就讲为什么我们说五蕴,在五蕴中为什么把色蕴列在第一?这其实是很有趣的。这里引述一段龙树菩萨对这个问题所做的一个很重要的评语。我用现代话来解释,这样大家才能懂。也许有人会问,我们此生的目的是什么?或者更好的一种表达方式是问,我们此生要拥有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你带着这类问题去问观自在萨或者舍利子这样的佛教徒,他们给你的答案是很明确的:在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是过得开心,过得快乐。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佛、观自在菩萨、舍利子与我们之间是没有分歧的。但是什么地方我们开始有不同意见呢?在如何得到快乐这个问题上,我们有很大的不一样。对于这些人,也就是像佛、观自在菩萨等等,对于他们来说,他们会说我们现在所期望得到快乐的方法,也就是我们做什么东西,我们认为会让我们得到快乐,而这些东西正巧会给我们带来痛苦。我们现在做的一切的事情,不管是在经济上的、科学上的、政治上的等等,我们在各个方面所做的努力,希望能够更快、更容易的给我们带来快乐,但是我们所做的这一切,它要么就是根本不能给我们带来快乐,要么它给我们带来的快乐是非常短暂的。如果是这样的状况,我们可以问他们说,“那我们要怎么做才能得到快乐呢?”我们是不是要念这个《心经》的咒呢?(注:仁波切在这里念诵GATE,GATE,PARAGATE,PARASAMGATEBODHISVAHA)当然,也可以这样做,但是在这个之前需要很多解释。在我们想要去做一些快乐的“因”时,我们应该好好想一想到底是什么让我们痛苦。这些人,当然就是佛等等这些人,他们分析、分析,经过仔细地分析,他们得到一个最后的结论。就是说,让我们得到痛苦的唯一的原因,就是对于自我的执着。如果有一个自我的话,如果这个自我是真的存在,那你执着自我也有道理可说。但是重点在于,这个你所认为的自我,它根本不存在。但是我们却对这个完全不存在的东西产生了这么强烈的执着。这就是整个状况里面最荒谬的地方。就是说,我们执着的一个东西,那个东西根本不存在。这个呢,有些人听了可能有点迷惑了。当然你永远可以这样讲,“我当然存在了,我坐在这里听你讲,我怎么不存在呢”这样的话,我们现在想一想,什么叫做存在,什么叫做不存在。我们存在的状况是什么呢?可以说是像贴了一个标签那样,标签式的存在。没有比这个更多,也不比它少。譬如说就是一个标签,譬如说我刚才拿的那瓶加拿大来的冰川水,只是一个标签。它是一个标签——自我。当然我们觉得这个自我光存在还不行,一定要有一个名字,这个人叫吉米。当然这种情形又会继续下去。比如说,这个吉米有个吉米餐厅;或者这还不够,要印一张卡片,他是什么吉米什么公司的总裁等等,可以继续下去……甚至你的大学毕业证书,你把它装上框、挂在办公室墙上面等等这些,都是如此。然后花很多钱,刻各种印章。印章是一个很好的代表,印章完完全全是一个标签对不对?但是我们非常执着于它。实际上,对这个目的来说,你的印章刻在犀牛角上和刻在白萝卜上,没什么不一样。但是我们对于我们自己,比如说我们的名字等等,有很大的执着,这就带给我们非常大的痛苦。譬如说,我们现在看到的这种国家之间的冲突、宗教的冲突、家里面的冲突等等,都是因为这种执着产生的。我们说自我是一个标签,但是就像我手里拿的这瓶水一样,这个加拿大的冰川水是一个标签,但是这个标签一定要有一个东西贴的上去才行啊,要有一个东西,他往上贴这个标签才发挥作用啊。所以你马上就会问,自我如果是一个标签,那么这个标签贴在了哪里呢?那么,观自在菩萨就说,有五类东西,你可以把标签贴上去。这个就是我们所说的“五蕴”。五蕴是一个组合的现象,这个组合的现象也是我们把“自我”这个标签贴上去的地方。所以观自在菩萨没有谈别的,一开头就谈,你把这个标签贴在上面的这个“五蕴”。我们现在休息一下,好像有点空气不通。谈这个主题也是很闷人的。休息五分钟,大家可以站起来走走,好吧。”
摘自-豆瓣读书
内容整理:KIDO·小夏·10·14西藏·拉萨由衷地敬爱这位上师。
这个时代的佛也是需要顺应众生的,这个时代的人是接受不同教育,生于不同环境的。年轻一代最需要接受佛的教育,爱的教育。一本正经的圣人不容易让青年人亲近,容易敬而远之。宗萨仁波切正是如此可爱智慧,而且洒脱真实。我们会愿意亲近,从而才能有机会得闻上师的教诲,以及回归。所以我说上师是现世济公活佛。活佛也是人,也有个性。(kido/撰)
藏式菩提佛珠原创设计扫描关于白癜风治疗药北京哪个医院白癜风最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sawanbao.com/lswbjj/8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