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颗闪耀明珠
在历史的变迁中,它们也已成为了人们不可磨灭的记忆
今天,晚儿带您走进西藏非遗之——传统手工技艺
西藏藏纸:年被列入西藏自治区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被例为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藏纸,以瑞香狼毒,沉香,山茱萸科的灯台树,杜鹃科的野茶花树为主要原料,根据原料品质的差异,可以制成各种不同用途和等级的藏纸。
自8世纪以来,为译经需要,藏族人民不断学习,借鉴周边民族先进的造纸技艺,就地取材,生产出了独具地方特色的藏纸。
拉萨甲米水磨坊:年被列入西藏自治区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被例为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西藏农区和部分牧区,人们利用山谷间溪水的落差巧妙地建造了水磨坊,用来加工糌粑,面粉及家畜饲料,其中以“甲米曲果”最为驰名。“甲米曲果”译为汉人水磨坊,相传是因为文成公主传入了水磨技术,人们就将其称为“甲米”,即汉人水磨坊。拉萨甲米水磨坊位于拉萨市北郊的娘热沟,距市中心6千米,其丰富的水资源使这里形成了拉萨市郊最具规模的水磨坊群,近2千米点水边修建了近20座水磨坊,这在藏区是绝无仅有的。
日喀则江孜卡垫:年被列入西藏自治区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被例为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日喀则地区江孜县是西藏著名的地毯(藏族称为“卡垫”)之乡。江孜地毯和土耳其地毯,波斯地毯被并称为世界三大名毯。早在吐蕃赞普的后代扎布三兄弟统治年楚河流域时(公元11世纪),在年楚河中游地区就有一种名为“旺丹仲丝”(即卡垫)的手工艺品,这一地区一直是西藏地毯的传统产区,织造技艺得到了较大发展,并形成了系列图案。之后,江孜人民在传统卡垫手工技艺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和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江孜卡垫。
拉萨墨竹工卡制陶工艺:年被列入西藏自治区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西藏陶土,凝固在泥巴里的千年文化。在今天的西藏博物馆,有一件朱墨彩绘双体陶罐,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上世纪70年代末出土于昌都卡若遗址,整个陶罐为手工捏制而成,外型巧妙,是由两件完全相同的兽性陶罐连接而成,造型独特优美,饱满丰盈,构思巧妙,经专家考证,双体陶罐是一件被用来作为举行部落重大祭祀和庆典活动的礼器,作为古人与神灵沟通的媒介,它不仅承载着古人对生活的希望,也代表了当时卡若文化的最高制陶水平,体现出了卡若先民高超的器物造型能力,是新时期时代西藏陶艺的典范,被西藏博物馆奉为镇馆之宝。
千百年来,雪域上的藏人们,在放牧之余,就地取材,拿起一块块泥巴,沐浴了水,再捏制,晾晒,最终送它去经火的洗礼,燃料是牛粪和草,这样烧上一小夜,火灭烟熄,先人们从灰烬里捧出一个个陶器,藏陶也由此而生,如今,它们静静地躺在博物馆的橱窗里。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随着藏人们制陶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发展,藏陶从王室贵族和宗教祭祀中,渐渐“飞入了寻常百姓家“,在大规模的金属器皿尚未进入人们的生活前,陶器始终深受雪域藏人们的喜爱,在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古老的藏人们用土制成糌粑缸,茶壶,酥油灯等,用来盛水,储存食物。如汉人陶器的精美不同,藏陶多朴拙,日用陶器多不施彩,且陶器表面图案简单,制陶人多用木刀等简单工具,将牧人的生活和对吉祥的寄望,刻画在泥胚表面,花草,宗教图案等,质朴的胚质和神秘的线条,是藏陶的独特元素,在历代制陶人的掌心里,它记录了藏人社会的发展轨迹,藏陶的生产,也曾在高原各处形成了相当的规模,陶乡几乎遍布全藏区。
昌都嘎玛银器工艺:年被列入西藏自治区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传,七世嘎玛巴曲扎江措从尼泊尔带来的两个擅造佛具的工匠,安家落户在嘎玛乡瓦寨村白坡丛,由此,逐步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嘎玛民族民间手工艺术。之后,匠人们以嘎玛为中心,有了两处民族手工业集散地。一处是以打造寺庙供奉的各类佛像为主体的柴维乡翁达岗村,最初产生于14世纪后期。另一处则是以雕镌佛经具为主体的嘎玛乡瓦寨村,其历史可追溯到12世纪上半叶,随着嘎玛寺的兴盛而兴起。
来源:图片综合网络
编辑:左晓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