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长临床白癜风研究的专家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8%98%E4%BA%91%E6%B6%9B/21900249?fr=aladdin
藏獒神话的破灭
10多年前,一只藏獒能在北京换两套百平的房子。
最疯狂的时候,一只藏獒可以卖到两三千万,而且奇货可居。
但谁想,今天,藏獒却已经沦落为流浪狗,游荡在青藏高原,流窜在青藏线上。甚至为了找到吃的东西,袭击牧民、游客、骑行者,把人咬死的新闻也不罕见。
10来年,藏獒从“东方神犬”,到流浪狗,到底发生了什么?
01
在古代,藏獒被冠以“东方神犬”的名号。也是在那时被人们熟知,所谓“九狗一獒”意思是为了得到最为优秀的藏獒,人们会把十只藏獒幼崽放到同一个地方,每天只提供一只狗的食物,这十只狗便会互相争夺,到最后生存下来的就是最优秀的藏獒。听起来有些残忍,
汉代开始,西藏、青海等地的部落,向中央朝廷进贡,就少不了藏獒。清代时,乾隆还为他最喜爱的一头藏獒赐名为“狗状元”。
从这段时期来看,藏獒固然珍贵,但只限于贵族的小圈子里。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原本主要生活在藏区的藏獒,开始被陆陆续续运往全国各地,成了一台台活着的印钞机。
年,美国探险队员巴利毕索普从喜马拉雅山麓带回去一头纯黑色藏獒。
玩探险的圈子,大多是些精力旺盛,好奇心重的硬核男子。马可波罗笔下“体大如驴,奔驰如虎,吼声如狮,仪表堂堂”的藏獒,他们以前只听过没见过,这回终于亲眼看到了,纷纷为之怦然心动。由于这一批人的推动,美国人民觉得藏獒这种狗可真是牛逼坏了,给起了个“来自世界屋脊的神犬”的名号。
但70年代美国人民的日子也不好过,两次石油危机重创经济,并没有余粮拿出来投机炒作藏獒。
直到80年代,随着经济复苏,投机客们终于有钱把藏獒贩卖进美国,各种协会和比赛也出现了藏獒的身影。
把藏獒从西藏搞到美国是件苦差事,也很费钱。加上藏獒来到美国后,自带世界屋脊的神秘感,价格很快就被炒起来。
本来炒起来就炒起来,跟中国大陆没什么关系,可坏就坏在一名台湾演员身上。
年,台湾当红小鲜肉,《昨夜星辰》男主角张佩华从美国买了一只藏獒并带回台湾,这只叫乔克的藏獒花了他万台币,相当于一部戏的片酬,能在台湾买一幢楼房。阴郁派小帅哥张佩华
妥妥的爱狗人士
在藏獒一步步迈向巅峰的历史进程里,这是张姓小鲜肉个人的一小步,却是藏獒“西学东渐”的一大步。
可以想象,假如吴亦凡抱着一条天价狗出现在媒体面前,这条狗还是大家从没见过的品种,广告效果会是如何的skr。
当红明星做背书,加上惊人的价格,藏獒迅速在台湾走红。
一时间,凡是有藏獒出现的狗展,场场爆满,台湾中南部爱犬人士集体包车北上看藏獒。
由于藏獒当时还只能从美国引进,相当于有两个中间商赚差价,到台湾后就更贵更稀缺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80年代末台湾一犬风行,一只藏獒幼犬能卖到20万到30万台币,种犬的配种费也高达20万台币。
20万台币相当于一个什么概念?纵使80年代末台湾经济起飞,成为“亚洲四小龙”,也是一个高级白领不吃不喝一年的总收入;换算成人民币,当时约为4.35万元,而那会大陆的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还不到块,农民年均收入只有块,34个城镇职工或者73个农民一年不吃不喝,才能买起一只品相一般的藏獒幼犬,哭了。
敏锐的投机客,很快就想到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大陆。而此时,大陆还对这条“致富弯道”一无所知。
02
年,当福建商人拿着几张藏獒的照片找上门时,河南农民王占奎只觉得一头雾水。
王占奎并不知道,多年以后自己会成为“中国藏獒之父”。藏獒之父王占奎,河南巩义市涉村镇人
王占奎算是懂狗的内行。年,他开办了国内第三家个体养狗场,因为养德国牧羊犬而小有名气。
福建商人希望王占奎能找到藏獒这种狗,再转卖到台湾去。
但王占奎却不认识这种狗,留了个联系地址就让对方先回去了。
后来,当地供销社主任告诉他:“巩义有个劳改犯刚从西北回来,带的那条狗也许是藏獒。”
王占奎闻讯去找,看到一只从未见过的大狗,正拖着个磨盘在院子里疯跑,力气极大。
震惊之余,他拍下照片寄到福建,对方回信:这就是藏獒。
年春,带着跟福建人签好的合同,王占奎第一次进了藏区。
上世纪80年代交通不便,王占奎走了整整两天,当地海拔接近米,晚上几个人头疼得睡不着觉,当时连这是高原反应都不知道。
十几年后,你随便走进一家獒园,每个老板都能给你说上一段去藏区找獒的艰苦过程和奇闻秘事。
很多真真假假的故事,正是从王占奎这批先行者的叙述中衍生出来。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藏民非常淳朴,王占奎来到当地才发现原来藏民不卖狗。
你要是去藏民家,说很喜欢他的狗,那很好,藏民很高兴。但你要说买狗,就是俩字,不行。因为藏民全员佛教徒,他们觉得花卖狗的钱,就跟吃老祖宗的肉一样,缺了八辈子德。
没办法,王占奎只好四处打听,终于找到一个以物易物的辙。
他在县城买了收音机、电灯泡等,花了45天时间,跟牧民换来23只藏獒。
23只藏獒被拉回河南巩义,王占奎留下了3只母狗、2只公狗,这5只狗成了王占奎藏獒养殖场第一批种犬。
余下18只藏獒,交付给福建商人,它们被运到福建,再偷渡去了台湾。
把那些收音机、电灯泡换算成人民币,一只藏獒付出的成本从50元到元不等,转手卖出去则高达元一只。
这意味着,在万元户可以成为致富典型、可以上报纸的80年代,王占奎成了十万元户。
第一次把藏獒带到内地,王占奎就制造了一个财富神话。
03
年,摇滚歌手、大帅逼郑钧发行了一张名为《赤裸裸》的专辑,其中有首歌叫做《回到拉萨》:
回到拉萨
回到了布达拉宫
在雅鲁藏布江把我的心洗清
在雪山之颠把我的魂唤醒
爬过了唐古拉山遇见了雪莲花
这首歌写得不错,也挺好听,但此时郑钧却从未去过拉萨,只凭对西藏生活的美好想象和向往写出了这首歌。
这其实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思潮,八九十年代涌现出了一大批关于西藏的小说、诗歌。
究其原因,一个是因为当年前往西藏,远不如现在这么方便,使西藏的宗教和人文保有极强的神秘感,神秘感意味着有逼格;
另一个,是改革春风吹满地,把一部分敏感脆弱的文艺青年率先吹颓了,面对商品经济这个难以把握的大时代,他们感到迷茫,于是转身从犄角旮旯里挖掘出各种“感悟”,这些感悟更令西藏成为一个时髦话题。
而藏獒,非常符合这一流行文化趋势。
年,王占奎主动找到媒体,讲述了以西藏、东方神犬、惊险坎坷的为关键词的寻獒故事。
年9月4日,大河报发表《千里寻藏獒,中原听咆哮》,把王占奎塑造成一名不畏艰险入高原,发掘推广藏獒让更多人认识的义士。
本来只是为了赚钱而走进西藏的王占奎,就此摇身一变,成为中国抢救保护藏獒第一人。听说藏獒濒临灭绝,王占奎坐立不安倒贴钱也要拯救藏獒“保护神”的传奇故事中原藏獒第一研究人
中国人从来不缺讲故事的能力,以及对各种神秘未知事物的夸大想象。
世界屋脊、台湾富商、一只藏獒能抵挡两只金钱豹、濒临灭绝的珍贵犬种……与藏獒相关的大量文章,充斥这些吸引眼球的关键词。
最牛逼的,说藏獒的综合价值不亚于国宝大熊猫。
更具煽动性的是,藏獒被冠以“中国独有”这个称号,有了民族主义这个超级大Buff,这些故事立刻散发出不可抵挡的魔力,文章很快被其他都市报转载。
包括《西宁晚报》《拉萨晚报》《海峡都市报》《春城晚报》《北京青年报》等十几家省级报刊,都刊登了王占奎的故事。
借助舆论攻势,藏獒也从这年开始走向全国,实现了内陆价格攀升的1.0阶段。
年,一条2个月大的幼年藏獒,在国内价格最高达5万元,成年藏獒最高已经可以卖到20万元。
这是什么概念呢?那一年北京天通苑的房价,1平米只要多块钱。
同年,美国犬舍俱乐部的存栏服务中列入了藏獒,被投资者认为是个重大利好消息。
一贯开在中国快车道的上海,在九十年代末有句流行语:买栋房子、找个老婆、生个儿子、买辆车子、养条藏獒。
这话正代表了这一时期,人人想从藏獒身上捞笔金的财富梦想。
04
上世纪末投机者大发藏獒财,靠的还只是信息差来牟取暴利。
直到3年,事情开始起变化。
3年,对于中国来说是悲喜交加的一年。这年,第四代领导人正式交接,之后非典疫情爆发,此外还有一件会被载入历史的大事,就是中国首次发射的载人航天飞行器“神舟五号”成功升空。
然而,对于那些奔波于大时代中挣命的小人物来说,面对这些大事时,除了看看新闻,为之欢欣或者为之揪心之外,能决定的东西少之又少。能直接改变他们命运的,是另外一些事情。
比如在藏獒投机者们眼里,这一年最好的消息就跟上面毫无关系,而是“金牌教练”马俊仁做了中国藏獒俱乐部主席。
虽然,这个俱乐部不过是个民间组织。
选举藏獒俱乐部主席那天,王占奎当时也在现场:“当时开会的有20多人,大家想着老马是名人,他能把藏獒的热度炒上去。”
后来的事情证明,老马不仅能把热度炒上去,还能把自家一只藏獒,喊到连他们自己都想不到的万天价。
马俊仁是中国田径队的前主教练,靠着明补王八汤、暗扎兴奋剂的双面手,在那个梦幻时代带出了一支长着喉结的女子田径梦之队,屡获金牌,挣足了“面子”。
现在分析马俊仁,这个人能在特殊年代“大放异彩”,其实主要靠两点,一是利用民族主义,二是鼓吹个人英雄主义。
而且,只要让马俊仁找到靠这两点支撑起来的项目,这人还真他妈是个运营奇才。
马俊仁跨进藏獒圈之后,第一步就是给藏獒引入了民族主义的概念,经常挂在嘴边的几句话:
我养藏獒,不是因为缺钱,是因为世界犬业中中国没地位,而藏獒数来数去该是最好的犬。
只要下功夫弄,咱们一定能拿世界冠军。我们国家方方面面都不能让人看不起。
我这些藏獒,以后要出去参加世界比赛,论个头儿,论品相,论颜色,论方方面面犬性,肯定都非常突出——拿金牌夺银牌。
以后出口藏獒,我还要为国家赚外汇。
马俊仁生生把养藏獒也说成了为国争光。
而事实是,藏獒并不是中国独有,印度和尼泊尔也有。年,尼泊尔就给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送过2只。
第二步,就是鼓吹“纯种”,间接吹自家獒园的藏獒最好:
全国纯种藏獒剩下不超过只,几乎有一半都在我手上。
在老马面前,“狗”是需要屏蔽的敏感词。一听到“狗”字,他会大怒:“我马俊仁培育的是藏獒!不是藏犬、藏狗!”
当然,马俊仁突然以百米冲刺的速度抢占业内制高点的这些话,也激起了其他养犬人不满。北京一位从90年代就养藏獒的资深獒友,就告诉记者:
“马老师在田径界是大腕,但是在獒圈连小学生也算不上!”
但不管怎么说,利用自己的名人效应,马俊仁确实把藏獒价格给炒起来了。
8年前后,关于藏獒的展览会数不胜数,一些举办方通过选拔各种所谓的“獒王”,极力美化藏獒。
一些中间商,也通过不断地转手来抬高藏獒的身价,吸引不明真相的接盘者。
藏獒被越夸越大,甚至演变成:一獒战三虎,三獒沉航母,五獒斗上帝,十獒创世纪。其实藏獒根本都见不到老虎,因为青藏高原上有老虎么?有狼,有雪豹但是就是没有老虎。所以哪里来的老虎跟藏獒打架?何况老虎跟犬科动物想必完全不是一个层次上的概念。
最火热的那几年,藏獒的成交价一度刷新人的三观。
7年9月,一只“獒王”落户武汉,白纸黑字的协议上标价万。
当年,北京平均房价不到1.3万。
9年9月,西安一老板以万元的价格在青海玉树买了一只名为“长江二号”的藏獒,并组织了30辆奔驰车接机。
年,一只“转会”至山东淄博,名叫“大地”的藏獒,成交价万。
当时有人评论:我叔叔前年出了车祸,才得20万的赔偿。这条狗比我叔叔贵50倍。
年12月,北京一场獒展上,某青岛藏獒标价万元。
假设这只藏獒重70千克,按每克金价元计算,与这只藏獒等价的黄金,也只值万。
卖方市场的疯狂,推动了藏獒配种费的高涨:普遍在3-5万,知名度高的可以达到20万以上。
据说,当时玉树有几条出名的种狗,每天半夜都有人开车,带着自家藏獒排队等待配种。
按藏獒行业内的说法,一头纯度达到90%的藏獒,配种价格可达到30万/次。
那时的社会风气,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普通人对藏獒有三大印象:凶猛、长得像狮子、死贵。而上流社会,则将藏獒看成了新式炫富工具。
在胡润8年中国新贵族标准中,藏獒是唯一被提及的奢侈品宠物。
据《新晚报》年的一篇报道,买卖藏獒已成为部分官商的一道“屏风”。搞关系、走工程,送几只藏獒,往往一路绿灯。
其实,藏獒是“中华神犬”,是世界上最优秀的犬种,不可匹敌,这句话就是个不知深浅的无知小伙在吹牛皮而已经,不过是为了激发国人的自豪感,间接带动藏獒经济而已,受到不不少国际养狗人的嘲笑。中华神犬”的吹捧也引起了许多养狗人士的反感。
故事的崩盘,发生在年。
这一年,藏獒热全面退潮,数万的养殖场门可罗雀。
普通藏獒,售价跌至千元,还不一定能出手。年青海的藏獒年交易额尚有2亿多元,到年,只剩下万元。
一些藏獒养殖大户,为了减少损失,甚至以几百元的价格,将藏獒当成肉狗出售。
而那些怀有善意的藏族群众,不忍心将藏獒送往屠宰场,只能将养不起的藏獒遗弃在外,导致藏区的流浪藏獒数量暴涨。
05
藏獒热的破灭,离不开所有泡沫的宿命:泡沫太大,故事讲不下去了,没人接盘,就只有崩盘了。
藏獒热那几年,几乎每户藏族群众都会养几头藏獒。那些大中型藏獒养殖场,更是通过配种、宣传,人为地制造“名牌”藏獒。
泡沫的一大属性,是稀缺。多了,自然也就形成了泡沫。
另一方面,需求陡然下降。
年底,政策风向突变,高档烟酒和餐饮业开始萧条,并蔓延到藏獒行业。
而且,一些地方实权人物通过收礼品藏獒,以此敛财、炫富等事件开始被严打。
9年,湖南有一位国企老总被抓,当时的主流媒体是这样报道的:《老总栽在狗身上》。
这起案件的主角陈欣,屡次利用权力向求他办事的人索贿名犬,其中的好狗就有藏獒,最终东窗事发。
藏獒形象的垮台,也给这场泡沫来了重重一击。
在利益者的口中,藏獒是勇猛、忠诚的象征,甚至有人大言不惭地称藏獒可以击败野生的狼和虎。
但人们很快发现,藏獒也就能在犬类中作威作福,战斗力完全比不过狼、虎。
就拿咬合力来说,藏獒的平均咬合力千克,还不到狼(千克)的一半。
藏獒实际上的战斗力又是如何?在《人民日报》上曾报道过一篇藏獒的新闻。一只金钱豹跟八只藏獒搏斗过,最后被金钱豹打的三死五伤。二獒敌一虎这样的战斗力过于浮夸,都是被神化出来的。很多人都认为藏獒的使命就是跟狼搏斗,这种事情发生过,但是它们多数是为了保护羊群,牛群,担任这监管的使命。在青藏高原这些荒凉苦寒的地方很少会有猛兽的出现,就算是狼群也是群居动物基本没有一獒战三狼的实例支撑这个说法。
年,梁宏达出过一期名为《藏獒,炒不出来的传说》的节目,歌颂藏獒忠诚、勇敢的美德。
然而到了年,他幡然醒悟,又做了一期《藏獒没那么神》。在节目里辟谣:从智商来说,藏獒IQ很低;从战斗力来说,甭说跟什么狼、豹比,就连牛头梗也打不过。
而说藏獒忠诚的,更是言过其实。不少藏獒买家就抱怨:
每天一只活鸡、好肉好菜专人看护,这宠物还不认人,相当于几万、几十万买了个定时炸弹在家里伺候着。
饲养成本高,同样是藏獒的一大弊病。买藏獒贵,养藏獒更贵。
据一位驯养藏獒的藏族群众介绍说,喂养一头70公斤重的藏獒,每天需要-元的成本,比按月还房贷压力还大。
而对那些名獒来说,为了保证其生活质量不降低,成本还要高出不少。
曾有新闻报道称,一男子偷了一头40万的藏獒回家,结果8个月就被吃穷了,最终只好以块的价格转手。
而从高原运到内陆的藏獒,常常会因水土不服出现各种问题,整天病恹恹的,完全失去了拍卖场上威风凛凛的形象。
有些藏獒因为天气太炎热,还会患上皮肤病,鼻子、眼睑等部位会退毛,露出红肿的皮肤,甚至有人评价道“还不如一只土狗,送都没人要”。
这些,最终将这次泡沫刺破。
综合分析,在藏獒短短几年时间,就被市场打回原形,无非就如下几点原因:藏獒伤人事件频发,导致很多人不敢养;藏獒叫声太吓人,扰民,容易招来投诉;藏獒养殖需要院子,有场地,很多城市家庭无法满足这一条件;藏獒皮厚毛长,脱毛时节身体一抖地上一地的毛,难做卫生,且特别容易滋生皮肤病;藏獒只认一个主人,家庭其他成员往往不敢靠近,养獒容易爆发家庭矛盾。
07
泡沫破裂,溜得快的逃之夭夭,溜得慢的被一网打尽。
据统计,到年,西藏家藏獒繁育中心有2/3关门。在成都,繁荣的纯种藏獒市场变成了宠物和水族馆博览会。
那些接手上百万藏獒的玩家,无疑吃了个哑巴亏。想用来炫富的,结果现在藏獒满大街跑,富也就炫不起来了。
那些企图转手出去的,更惨。如果同时在高位接盘了几只名獒,估计和买了几只腰斩再腰斩的股票差不多。
不过股票可能涨回去,而藏獒,恐怕就没机会了。
最可悲的还是藏獒。作为商品,一旦进入流通环节,利润的高低,就直接决定了它们的生死。
市场狂热时,为了养出体型硕大的藏獒卖得高价,不少饲主都会给那些有成长潜力的幼犬,戴上婴儿的围嘴儿,直接用漏斗灌流质的奶渣。
还有的饲主,为了让藏獒看起来更健壮,连跑步机都安排上了。
有的干脆挑战底线,直接在藏獒的腿上、脸上打硅胶,注水。
甚至还有做手术的,把藏獒额头上的皮拉到鼻子上,做成“起毛点靠前”的样子。
而泡沫破裂后,藏獒则陷入了另一种绝境。或是被当成肉狗,或是被抛弃。
在西藏,大量的藏獒无家可归,终日饥肠辘辘,甚至同类相食。有人就曾看到一只藏獒叼着另一只藏獒的后腿。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人口只有17万的青海果洛州,却有1.4万多条流浪狗,其中大部分都是藏獒。
这给当地的政府、居民以及慈善组织,带来了严重的困扰。原本在藏獒热之外的旁观者,反倒成了这场泡沫的买单者。
首先,大量流浪藏獒的出现,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人獒冲突,关于藏獒咬人的报道层出不穷。
有的藏獒还会把孩子从妇女怀里抢走。年,玉树就发生过一起十分血腥的事:一个已经上小学的小姑娘,在晚上去上厕所时,被一只流浪藏獒给咬死了。被人发现时,她已经被吃掉了一条腿。
在流浪藏獒重灾区玉树囊谦县,一段时间有些小学生不敢独自出门,因为“每天都有人被咬”。
据西藏疾控中心的一份数据,当地每月平均有人次被流浪狗咬伤。
按理说,“藏獒猛于虎”,多多少少有人会捕杀藏獒。
但藏族群众受宗教影响,不愿意捕杀藏獒。
有一位母亲的女儿被藏獒咬坏了半边脸,而当打狗队赶来时,她主动把藏獒护在院子里,怕打狗队把藏獒打死。
据媒体报道,有个妇女在被流浪狗咬伤后,医院,因为她担心流浪狗会因此遭到捕杀。
直观数据上看,90%的藏族群众拒绝捕杀流浪狗。
所以,政府和慈善组织建立收容中心,并对流浪狗实行绝育措施,成了最后体面的做法。
但这也带来了一个问题:投入的资源太多了,并且远远不够。
往往一个规划容量为只流浪狗的收容所,最后不得不成倍扩张,甚至出现了只规划变只实际的情况。
而流浪狗中,多为藏獒,这些藏獒食量很大。
比如,囊谦县毛庄乡的一处收容所,收养着多只流浪藏狗,除了从周边餐馆、寺庙、学校收集的剩菜剩饭,收容所每天还要耗费超过斤面粉,每月光是粮食的花费就超过2万元。
即便这样,这些藏狗还是饿得嗷嗷叫,再次上演狗吃狗的现象。
饲养人员、基础设施维护等支出,也同样不低。
而这些,主要都由当地的一座寺院苏莽寺来承担。
此外,大量的流浪藏獒还会导致包虫病的流行。作为中间宿主,流浪藏獒在感染包虫病后,会通过犬粪等途径污染水源,继而引发人体感染。
包虫病又称虫癌,未经治疗的泡型包虫病10年病死率高达94%,很多牧民为此倾家荡产。
8至年,流浪狗较为集中的青海果洛州局部地区,每8人中就有1人感染包虫病,是世界包虫病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从天价神犬沦为火锅食材,这样的命运不只发生在藏獒身上。
在这场藏獒泡沫中,如果把藏獒替换成海狸鼠、郁金香、兰花等,毫无违和感。
资本可以决定很多东西,但它永远也改变不了自然的规律:
泡沫总会破灭,资本总会逃离。泡沫破裂了,被淘汰也就成了必然。
最后再多说两句,现在藏獒降价,只是趋于理性,汰弱留强。完全没必要对这个犬种冷嘲热讽,仇富仇到狗身上,落井下石落到狗身上真的没有必要,也不怎么好看。
藏地聊吧亲,欢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sawanbao.com/lswbnr/13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