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铁原名纪容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西冷印社理事,民盟中央美术院常务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编辑岀版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媒体联谊会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清华大学客座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书法高级研究生班导师。研制开发国家级项目首部《中国汉字历代字体检索》数据库,为中国书法数据库建设奠基人。
弱冠之年的容铁从颜柳入手,后对甲骨钟鼎、诏版竹简、汉镜铭文,“二王”、米芾、董其昌等书法均有涉猎。加上他聪慧的潜意识进行再造,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书法个性。“其书即显宽博之气,又得奇逸之神,峻险与浑穆相融”。在篆刻上,容铁更显身手不凡。“其印从书中得深厚筑础于汉印,而并参晚清以来穆父、白石诸家,时有妙构……”。封泥的质朴、汉印的典雅、缶翁的不羁、白石的写意、古泥的率真等被他互熔互化,和谐地再铸其间,形成自己率真、古雅、润泽的风格。
其实,作为一名开创性的画家,技法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有深厚的文化修养,丰富的国学知识,诗、书、画、印的艺术综合能力,以及开阔的视野,博大的胸襟,永不满足的精神追求和敢为天下先的豪情壮志为底蕴。毫无疑问,容铁已具备此底蕴。他精书法、善篆刻,所临晋王珣《伯远帖》几可乱真。在容铁篆书和印章中,“印从书出,书从印入”表现的极为明显。他的篆书以印着书,以印构筑,静穆古朴;其印以书入印,平和中见灵动,率意中蕴苍古,动静相随,虚实相应。作品蓄古取今,痴勇互生。其书印合璧,相依相随,相互渗透,使容铁的书法篆刻进入了一个新的境地。
容铁生于“杏花春雨”的江南。江南润泽的大自然滋润了他的灵性,使他的行草和篆刻流露出江南的人文意境和修养。在他的行草线条中,润泽流美、平静淡雅的风貌,自然地——如闲庭信步,风神俊逸;似月下美人,清洁超然。其篆刻常见点、线搭配,更像杏花春雨,阶上苔藓。江南造化,呼之欲出。如《傅玉春》、《秦岭云》、《江南纪氏容建》等篆刻中的“傅玉”、“云”、“建”等。虽然如此,但从他的作品中也能让人感受到北方的那种骏马秋风、雪地高士的诗情画意。其行草、其篆刻时而透出峻峭刚毅、骨气冰凌的感觉,使人联想到高启笔下的雪山高士,悲鸿笔下的驰骋骏马,其意境高远,清劲峭拔。如《大风情》、《少年游》、《张虎》等印,有着北方松声野韵、骠悍强劲的视觉冲击效果。其篆书如鼎似樽,虽凝重中求率意、苦涩中得天真,但也无法掩饰其磨砺的剑锋。无论是杏花春雨,还是骏马秋风;无论是雪山高士,还是月下美人;无论是文人,还是武士……都在追求着某种超然拔俗的意境,同时,他们也都蕴含着情操、蕴含着意趣、蕴含着哲理。一个人如能辨证地应用、自然地熔铸、尽情地发挥,那么他无疑是难能可贵的、超凡脱俗的,智慧果敢的。
容铁先生不断锐意探索中国画的世界语境,以中国圣人哲学“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之精髓为指导,使其笔下作品有人与自然的高度统一,以及意境与精神的完美结合。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画如其人,容铁既是一位真诚、正直、善良而又睿智的艺术家,又是一位矢志不移的追求者和勇敢的探索者。正像他所说的:“西方绘画光影、色彩令人迷醉,中国水墨画之玄素使人沉潜、神思、自在。
其用水墨绘出的光既有油画的时空感,更有中国画的传神,与整幅画面和谐搭配则产生了画龙点睛、美不胜收的韵味。我国著名美术评论家孙克对容铁的作品这样评论道:“他是在传统的基础上,以开放融合的心态拓宽中国画的表现领域,寻找绘画审美语言的共性,追求个性画风,……。在绘画上有“前吴后容”之说,他继承吴冠中画风的同时,走出了一条独创之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的水墨光晕作品,坚持时代风格、民族特色的基础上,融古今中外之大全。理念、技法、境界开创了中国画之先河。正如他所说“西方绘画光影、色彩令人迷醉,中国水墨画之玄素使人沉潜、神思、自在。在把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绘画艺术的整合过程中,只要能形成独立的特质,即使困难重重,吾将勇往直前……,光晕在中国水墨画中运用得成功与否,让后人去评说。”如果说,吴冠中开拓了中西融合的中国画新形式,那么,容铁则在中国画上全面拓宽了全球审美语境。他的画作远看像油画,近看是国画,其中的山水、人家以及自然界的景物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极具辩证思想和天人合一的意境。
承其精神的容铁,以创新中国画为己任,在当代百花齐放的沃土中,必将结出丰硕的成果;在其独创的水墨光晕绘画道路上必将独树一帜,创造辉煌!前吴后容,名符其实,众望所归。
容铁先生题写的牌匾艺术大气端庄,古朴厚重,他常常以场所的功能来确定书体,达到艺术性与实用性相得益彰,通过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体现中国书法的艺术魅力。
荣铁书法作品欣赏:容铁篆刻、瓷器作品欣赏:容铁绘画作品欣赏:各家评说:
刘大为:容铁和他的画
提起容铁,想到最多的是他的书印,关于他的话题很多,略说一二。具我所知,当代很多书画名家的印、闲章都出自容铁之手。在数十年的书印创作中建立宽博醇厚的书风,古穆典雅的印风。为当代中青年实力派书法篆刻家。他在创作的同时为书画艺术的传播和普及做了大量工作。其一:首创我国书法软件光盘《中华书法大字典》,使古老的书法艺术通过高新技术进入千家万户。其二:组织策划“中国当代书画名家精品系列”中国邮政明信片的发行。无疑为广大书画爱好者的学习、欣赏带来了极大方便,也使自己的书画创作进入一个新的佳境。
容铁生长于长江之滨、“杏花春雨”的江南古城——镇江,自古文人荟萃,名家辈出,宋代书画大家米芾的“米氏山水”就在京口(镇江古称)南郊创建,容铁从小深受人杰地灵文气丰腴艺术熏陶。特有的自然风光,开门见水,抬头见山,使他钟情于山水,钟情于启迪人类智慧的艺术,当然艺术女神也托付了他过人的艺术灵性。
容铁在《耕石斋漫笔》中写道:“一个画家的成功,在于是否有自己的艺术语言。要想建立自己的画风,就得从最熟悉,最能打动自我心灵的山水画画起,容易找到自己的表现手法和艺术语言,京口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给了我创作激情,因为我与她朝夕相处。”的确,容铁将他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寄于他的山水画创作中,正是在家乡的真山真水中提炼出他的绘画语言。
我想,学画并无固定的模式,学习中国画有书法的基础,是一条捷径,书画同源也就是互补的关系。容铁的山水画实践是以书印入画,把书法篆刻方面的学养融入创作中去。从他的画面上看,运用了印章的构成,书法的节奏。他的作品自然流露出稚拙、雅逸的格调。
容铁的山水画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不在小处斤斤计较,减弱绘画技巧,追求“画外音”是为画面意境服务。他的山水画不是以笔墨和技巧为表现目的,而是通过画面来传递思想,表达其审美理想,具有一种宁静之美。当今人们生活在喧嚣的现代城市中,工作、学习高度紧张,绿色、蓝色渐渐地疏远了我们。工作之余,人们需要安静的休息,让身心放松,去享受大自然的美。容铁就是这么一位在现代都市的喧嚣中吟唱自然之美的使者,他崇尚意境美,其画面总是有着幽远的意境,而又处处闪现着思想的光芒。他是把自己真正融入了清净的山川水域之中,清幽澄碧,不染纤尘……犹如一首大自然清婉的诗篇。
今天容铁的作品还有待完美,但我相信他在今后的探索道路上会有突破,画路漫漫,望容铁在艺术创作中走的更坚定…
(刊于《当代书画报》《北京晚报》《人民政协报》作者为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教科文组织下属国际造型艺术家协会主席、全国政协委员。)
林岫:骋情惬意腾天潜渊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始,九州蓬勃而起的书法热潮,吸引了大量青年书法爱好者。如今,书法振兴走过了三十多年,岁月逝者如斯,当年的书法青年已经步入中年。其中执著艺术追求,经历大浪淘沙能坚持下来的,大都已经成为当今书坛中青年之佼佼者。容铁即是其中令人看好的一员。
艺事不易。成功者都各有一番苦心历练的风雨兼程。容铁出生于江南水乡,自幼喜好书画,八岁开始习书,渐长不辍,临过大量碑帖。幼习唐楷,日课以柳公权《神策军碑》垫下基础,又在祝嘉先生指导下,学习《张猛龙碑》、《张黑女碑》,始备骨格,后又求教于苏州沙曼翁先生学篆刻艺术,十六岁又至南京得林散之先生亲授。名师亲炙,数业同修,令他眼界大开。他创作的篆刻作品,清新婉约,在印坛别开门庭。行草书,心慕手追“二王”书风,得晋人书法尚韵气息,后又临习董其昌、徐渭等家名帖,淹贯意会,颇有心得。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其书法篆刻作品相继入选全国二、三、四届篆刻艺术展,特邀参加国际一、二届书法篆刻艺术交流展,中日篆刻家作品交流展以及全国第四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面对佳讯频传,他没有自负压力,而是不断鞭策自己冲刺新的起点,激励自己去获取更加艰难的进步。年其书法篆刻作品荣获江苏省第二届青年书法大赛一等奖,四年后,方过而立之年的容铁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首次以“京漂”的身份,举办了个人书法篆刻展。又逾四年,年由容铁主编的我国首张软件光盘《中华书法大辞典》问世,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容铁成了书坛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
从此,容铁虽然漂泊京城,但因为有了自己明确的信念,每日读书临池,提高修养,加之善学应变,适机驭时地跃上潮头,创办杂志,策划活动,出版图书,迎浪而上,又成了京城艺界最敢拼搏的弄潮儿。他为其处世修业定了个准则,是“漂而不浮”。他说,“艺术靠的是真功夫和真学问,来不得半点虚浮。只有不辞劳苦地练功储学,长期积淀坚实的基础,我才有可能真正立足于北京”。现在,容铁已经定居北京,成了京城艺界“漂族”成功者的“范儿”,每天忙颠颠,乐滋滋,活得非常充实。
近十余年见过不少中青年来京拜师求艺,有些人原本基础不错,在当地抑或小成,不知是过分钦羡师名还是过分迷信师说,汲汲步趋,由追仿师风而辗转仄径,结果“学漂”近十年,或点划拘谨而流于滞,或肥媚乏力而流于俗,或横肆竖插而流于野,甚者居然“克隆”出窍,与其师所书并观,俨然“书迹父子”,堕入绝境窘境;纵能鹞子翻身,重新作为,然而痛惜逝去的年华,只能困苦自咽。居京城,确实大不易,虽然现在诸多条件远胜于当年那位干谒顾况的白居易,但生活费用高飈,人际关系复杂,派门七荤八素,中青年不钻营,不“拼爹”,欲实打实地单凭功夫学问,崛起自立,那一通吃苦受罪,曲折坎坷,真可比蚕丛鱼凫。
容铁的京城打拼,总的来说,比较顺遂,甚至是幸运的。即使“艺漂”的那十几年,因其谦虚好学,广结善缘,常得名师指点和友人相助,闯荡中难免的磕磕碰碰和委屈曲折,他都坚强挺过,无怨无语。淮扬人的深沉细腻,结合其玩命勤奋的投入和爽朗乐观的脾性,再加上改革开放的文化机遇眷顾了他,遂有了今天的可喜成就。
学艺从师,方法与临习碑拓墨帖大致相同,也讲究善从善出。善出者必然善从,但善从者未必都能善出。这就是修行和创造的区别,聪明的艺者自然清楚。容铁求师不囿门庭,转益多师,善于取补,故而在学习中能自得其乐,自适其变。容铁的书法创作通常以篆隶书体为主打,不拘峻整,喜欢峬峭意外,似乎很符合其个人的气质,写起来也比较得心应手。容铁的书法创作,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印从书出,书从印出,书印投契互补。其书法篆刻作品追求秀劲雅健,结体宽博,点线跳荡飘逸,笔势别有张力,故而刀笔挥之,收获的是逸趣。篆法取自汉镜铭文,隶意来自汉砖文字,融合自然,颇具金石气。其点画刚柔相济,笔势大开大合,加之墨色变化多端,通篇章法疏密相间,节奏感强,不失率真文气,形成了近几年宽博雄厚的书法风格。
容铁的聪明还在于学而不怠不倦,用而无拘无束,不落窠臼。熟悉容铁创作的艺界中人,初看其书画以为二者貌合实异,待细细品味后又觉得二者貌异而实近。他在书画创作方面大胆的探索与尝试,以及对个性化的不尽追求,凸显出他独特的审美情趣,也许其书画作品的永无定相,正是其可贵的特质,让他在艰辛跋涉之后自享创造者的欢乐。
容铁的书法作品,既有传统意味,又具时代审美情趣。骋于情,惬于意,或逾规矩,或主矫变,不事刻意摆布,故字里行间蔚然风格不难,若以长远发展的眼光观之,其不足之处是部分作品纵笔不思收敛,用墨恣肆形表,尚未深刻领悟东坡用墨须得“精彩焕然”的点拨。行笔至此,想起清代王澍《论书剩语》那段名言:“束腾天潜渊之势于毫忽之间,乃能纵横潇洒。不主故常,自成变化。然须笔笔从规矩出,深谨之至,奇荡自生,故知奇正两端,实惟一局。”容铁笔墨能张扬个性,出奇制胜,固然可圈可点,倘若日后进一步大力回旋,以正补奇,复归平正,相信在今后艺术创作道路上会走得更加坚实,不负期待。
灯下感言,聊以为序。
辛卯岁暮大寒紫竹斋灯下
(作者林岫,著名诗人,学者,书法家。原新华社中国新闻学院古典文学教授,曾连任两届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邵大箴:点评容铁的水墨画
容铁是一位在艺术上有探索精神的青年画家。他不仅擅长篆刻,是一位颇有建树的篆刻家,而且在水墨画上也有所创造,取得了成绩。也许,正是他在篆刻艺术上的经验积累和体悟,帮助他走进水墨画领域。因为方寸篆刻所需要的刀法、章法和处理虚实关系的能力,与水墨画的要求在精神上是相通的。当然,容铁之所以迷恋于水墨,还因为他出生在扬子江畔的京口(江苏镇江),那里的山水,那里的人文氛围,极富有水墨情致。他非常热爱家乡的山水,也非常喜爱米氏山水和清末京江画派艺术家的作品。他画他熟悉的山水,有感而发。他在文人画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了西画的一些技法,用传统的水墨手法来表现山水画的光晕之韵,力求突破文人画程式,追求绘画语言的现代感。在画面处理上,他注意大局和整体效果,注意笔线与墨色的和谐关系,在点擦皴染中制造跃动的韵律。在他的创中,有些气氛朦胧的作品,体现了绘画诗境,耐人寻味。
为艺者,只有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其作品才有生命力。容铁努力探索水墨光晕的山水画意境之美,并在这个领域开拓是非常有意义的。
(邵大箴,中国美术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著名美术理论家,国画家。)
吕高:古道新风——观容铁水墨光晕作品有感
在十余年前中法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中,我发现了很有艺术创新精神的青年艺术家容铁,并与之相识。他有很深的传统文化根基,篆刻作品既有秦汉遗风又有很强的个人风格及现代感,他还能书擅画,中国古代文人经常是诗书画相通的。容铁是一位延续了中国传统文人的当代画家。
年春节,在上海有机会又相见,他带来了最新出版的画集,使我吃惊的是他创造出面目一新的当代中国画作。传统中国画一直是重复古人,特别明清以来更是程序化旧习成风,不断地重复,很少有新意,当代中国画怎样发展?这是我们已经讨论了几十年的话题,有提倡复古论,有以西洋画改造中国画之论,有中西合璧论……
容铁是大胆尝试者,他巧妙地将古代、现代、西画、中国画融为一体,形成了又一种既古代又当代,既西画又国画,并以诗入画的风格。他的作品追求高度,不失新意,其笔法构图有元代前贤大师的风范,意境直追人文画的精髓,他的光晕画法更是前无古人。唐代王维是禅意入画的先驱,容铁则是将西方印象派光感介入中国画。他出生在江南,充满着江南人的灵性与水性,所以在他的水墨光晕画中,可以看到以诗境入画,看到光晕及中国民间音乐的乐章,水晕与音韵化为一体,实是一种心象、意象、诗象、音象的合奏,使心、眼同时得到愉悦。更可贵的是这是一种特创,这种笔墨随时代创作的精神将影响到当代中国画的创作风格与方向。无疑在当今全球一体化的时代,让东方文化的精髓在他的笔下得以升华。这种大胆的探索,前无古人的开拓精神,对中国画的发展和中西文化交流是非常有益的。
在他的画中,还发现将现实与浪漫、具象与抽象合为一体,他没有将现实的风景如实复制,而是融入了个人的情感,先是立意超出了通常写实写景,而后融入一种诗境。这与他是诗人有关,画面充满着光晕及乐感,经常将画面处理成半抽象,让人有一种联想,他更是将西方印象派对光的理解融入到中国画之中,使他的画面有一种调子。以前在中国画中也有一种色彩的应用,但不讲究色调。西画的调子基本上都是在油画之中,而他却把调子引入到了中国画,这是一种创新,使他的画形成了一种既东方又西方,且有强烈的个人风格,所以他的画是感人的,是有意境的,有诗意的,有乐感的,有回味的,有收藏价值的!
在当今繁荣的书画市场,更多海内外收藏家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好的医院北京治疗白癜风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sawanbao.com/lswbrc/10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