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打江南走过
赵丰超
知道安吉县,是因为吴昌硕的一枚印章——“湖州安吉县,门与白云齐。”看过就记在心头,时时在口中吟诵,便似熟识了安吉,在内心里接受了它。
一个常年漂泊在外的人很容易在路上交到朋友。记得安妮宝贝的书中提到一种茶花烟,上面有行字——“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多年来一直寻觅,却无缘得见,不过这种途中的机缘相识我却遇到过。关于安吉之行,便是得益于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偶然邂逅。有次我在微博上写下几句话:“少年才气恃江南,几度凌波几度闲。何似当年左季子,谁与拔剑向天山。”有位仁兄深感意气相投,就在手机上聊了起来。一问才知是安吉人,也姓左,我便呼之左兄。我对于安吉的了解本来只限于吴昌硕,既然与吴昌硕有关,想象中的安吉就有晚晴的文化味道,江南的温柔姿态,乡村的恬淡风度。与朋友相识之后才知道安吉不仅如此,它的茶,它的竹子,都是极富盛名的。心里自然生出一个念头,一定要在清明前去看看。一来可以饱览江南春色,二则可以品品明前新茶。
尽管每天像陀螺一般忙碌,但我相信只要你认真去理,自然能理出一个诗一样的季节,迷一样的地方。终于,在一个细雨迷蒙的日子开始了安吉之行。其时朋友早已做好准备,要陪我在安吉好好转转,他的这份慷慨令我十分动容。要知道朋友相伴原是件极其奢侈的事,况且朋友主动抽出时间,甘当配角,陪着你四处找寻你的喜好,乐你所乐,这份情谊就非金钱所能衡量。生命是由时间拼接而成,如果一个人愿意付出他的时间来陪你,那就是与你分享他的生命,这难道不是人世间最可贵的感情吗?且不说安吉的好与坏,白茶的美与否,就凭这份情,也当知足。
到了地方,朋友果然载我看遍了安吉。我发现安吉是有山的,但是这里的山不似别处,或雄伟挺拔,或云遮雾隐,这里的山简单朴实,是乡村的山,像家一样的山。可是这里也有飞瀑,有丛林,有湿滑的苔藓,浓密的植被,在春天更是可劲地长,看不到地表。安吉也有水,若是在夏季,双溪恐怕就会人山人海——这里被称为“浙北第一漂流”。只是我尚未考证,这里的双溪是不是李清照笔下的双溪。安吉的竹则更富盛名,这里有“中国大竹海”。朋友说,要真正喝一次安吉白茶,最好带着茶到竹海去。其实,我早已按捺不住心情,恨不得使出缩地法,举步就到。
当我们带着茶来到竹海时,雨又大了一些。朋友特意在车后箱里带了一瓮小炉,一把水壶。我们就在竹海的亭子里摆开茶具,直接到小溪中取水烹茶。此溪发于远山,藏在竹林深处,其水之清凛自不必说。即便比不上妙玉的梅花雪,只怕也不输于王安石的三峡水。
朋友是泡茶的行家,在他的一番侍弄之后,眼前的石几上便升腾起茶的香味来。透明的茶壶中,一根根茶叶形如兰穗,翠绿中又带着白毫,而汤水皆呈翠绿色,不似别茶发黄。揭开壶盖,一股清香便扑了过来。于茶,我不如朋友在行,只是我信奉“不为无用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偏爱鼓捣些耗时费心的事情,来填充苍白的日子。所以我意不在茶,只在喝茶这件事而已。譬如此刻,亭外细雨如织,身前好友相伴,杯中浓香四溢,唇间回味无穷。但得春风半日闲暇,便要醉倒在山水间。
雨能衬出闲暇,茶能洗涤身心。若你带着这样的情愫去看安吉,便有了另一种情调。正如我在博客里说的:少年才气恃江南,几度凌波几度闲。何似当年左季子,谁与拔剑向天山。也许我们需要的正是这些,年少、朋友、才华、志气,难得的清闲,还有氤氲着的江南春光。
白茶,给了我另一种心态,少年裘马从江南走过,带回的是满满自信。
-04-14颍州晚报
朝圣
赵丰超
山川壮美,山川壮美
可我双脚不能长行
太阳升起,太阳升起
我却匍匐在大地
我从一万里而来
亲吻遍每一寸土地
只为在这里看那别样的世界
草青云白,天蓝湖碧
我向五百年归去
注视着每一个瞬息
只为在这里朝拜那遥远的时代
寻求空灵宁静的慰藉
我曾追随那一炷香的缘
等待千年的梵音
在尘世里守住每一个黄昏寂寂
我也曾在湖心关照自己,
外面的手与脸都算肮脏,
而我们的心却无比纯净
这是我为那些不辞万里匍匐在山路,翻越十万大山去西藏朝圣的人们所写的赞歌。但是在他们面前,语言的力量却显得这么苍白无力,区区几行文字何以道出许多震颤。
若是僧人也就罢了,持戒卫道,苦修正果,原是份内的事。然而他们只是平平凡凡的信徒,千万人之中亦无差别。朝圣是他们心中的一段块垒,一生中必要完成的一件事。只为那份信仰,他们便用躯体丈量土地。
再去西藏,心中弥漫着奇妙的感觉。过往种种,浮现心头。一路上的风景,一路上的故事。我曾在纳木错骑着骏马飞奔,也曾在玛吉阿米遇到心仪的女孩,还与朋友在日喀则的公路上跑了一程,更在徒步墨脱的路上看到了生死只在咫尺之间的玄妙。而这些故事里,都有一个人的影子,她就是蔡静。当我们一起看过生死,一起行走在路上,因为各自不同的目的地而分别,又因为相同的追求不期而遇,在分别与重逢之间,我们终于明白这就是缘分。
然而当我们恋恋不舍,终于踏上各自的列车,我却认定她不是我的归宿,我们都应该回到自己的生活。因此,那天我一个人去到河边,将写着蔡静电话的那张纸折成一只小船,放进了滚滚的淮河里,小船便飘飘摇摇向远方漂去。我是流着泪离开的,可是我知道它有它的方向,也有它停泊的港湾。而我,不是归人,只是一个过客罢了。我们又回到了各自的茫茫人海……
可是世事并非都按照我们的意愿发生。一年之后我又接到蔡静的电话,而此时的我已经是有家的男人。她说西藏有她忘不了的东西,在重庆的日日夜夜都很难熬,她需要再去西藏寻找那些牵挂已久的东西,终于又背起行囊前往西藏。或许是寻找某段路上的熟悉风景,或许是捕捉某一瞬间熟悉的感觉,也或许是在潜意识之中寻觅当时不期而遇的缘分。其实,作为一个情感细腻的人,我能感受到她内心的起伏。或许她本就像我一样,记得某座城、某段路、某种花草,是因为一个人、一段缘分、一阵特别的时光。因此她给我打了电话,邀我同行,却也告诉我一个不可动摇的信念,她要匍匐朝圣。
见到蔡静是在林芝,一个乡间的小镇,就在川藏公路的边上。而蔡静正趴在一家面馆门前的露天木桌上吃面。她已经像高原人一样,皮肤黝黑干燥,头发凌乱地盘在脑后,脸上与手上都是黑色的尘土,系在身前的皮袍已经被磨出斑斑点点的痕迹,一双手用木拖就扔在桌下。不知为何,看到她那简单的装备,我已经心酸起来,甚至不敢再细看她的脸,尤其眼睛。而她看到我时,像雕塑一样定在那里,一动不动。不知是出于一路颠沛的委屈,还是久别重逢的喜悦,她那早已疲惫的眼睛立即充满熠熠光彩,眼泪尽落在碗里。我们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只能以拥抱表达一切。我最显尴尬,她则比较自如,吃完面条又要上路。
不知道为什么,这次见面不再像以前,话少了许多,不到不得不说的地步谁也不多说一句话,都是默默做着自己的事情。在她的行李中有我的一份,一双手用木拖,一副护膝护肘,一件皮袍,还有一双球鞋。为了防止太阳曝晒,我们又系上头巾,甚至蒙住脸面。可是从林芝到拉萨,也有几百里的路程,单靠这简单的装备,真不知道能不能熬到。立正,双手合十,在心中默念祝福,屈身下跪,五体投地,最后向前伏地,亲吻大地,在内心祈祷。就这样一步步向前,用身体丈量土地,再起身,重复以上动作。有时我们会停下来在路边歇息一会儿,有时也有过路的汽车递给我们一瓶水,一包吃的。清晨,顶着星光收起睡袋出发,夜晚在星光中歇息,仰望苍穹,为一切所有祈祷。就这样,一天天向拉萨靠近。
有一天晚上,我们在清澈的河边洗过脸,便在草地上搭起了小帐篷,躺在地上,仰脸望着美丽的星空。这个时候整个人都进入一种宁静的状态,可以听到极细碎的声音,甚至血液在体内流动的声音。大概这就是所谓的地籁境界,绝对的宁静状态。
蔡静问“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什么?”说完她闭上了眼睛。
我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这样一个浅显的问题。我说我不知道。蔡静便不再作声。但是我们两个人的心里都清楚,我们已经不在一条路上,甚至我们已经背道而驰越走越远。我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她,或者我们本就不该再见面。现在隔着一层薄薄的纸,一切便都朦胧了,唯一的途径是互相猜测。鬼使神差之间,我整夜难眠,望着浩瀚的星空,我觉得那夜特别漫长,竟似一辈子都耗在那晚一样。清晨天还没亮之前,我匆匆起身,在黑暗中摸索着收拾了行装。我做了逃兵,把蔡静一个人扔在路边,自己坐上过路的车向拉萨奔去。
坐在车上,我的心就像悬在火上,一阵阵绞痛。车窗外朦朦胧胧的山影一掠而过,近处的雾气也笼罩了田舍村庄,车子像是在迷幻的境界里奔驰,而公路上已经有朝圣的人在暗夜里前行。高原的夜很冷,一天劳累之后的人也很困,况且我又整夜未眠,靠在车窗上就朦胧睡去。任车子一路颠簸,我什么也不去想,就在迷迷糊糊中奔驰着。
一个男人,在路上抛弃了自己的同伴,内心的羞耻该如何表达?而我更怕两个人因为内心的隔膜相对无言。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的话最适合我们。
在八朗学旅馆里,我颤抖着接听了蔡静的电话。电话接通之后,我们久久也没有说话,沉默中时间变得好慢,终于无声挂掉电话。我痛恨自己,为何如此怯懦。我曾说过,在我所能理解的道德里,我必须成为榜样。因为强烈的道德责任感随时都会让我陷入绝望。我看不惯太多东西,甚至接受不了美好的事物,每当看到艳丽的色彩就会暗自神伤。我的精神孱弱,无力承受因为败坏道德而带来的打击。古老的观念在我的心中已经根深蒂固无法拔除。怯懦与沉醉自我总让我不敢苟同这个世界。与那些扭曲的事实一次次较量中,我变得越来越脆弱,甚至根本就不敢再触碰尘世的炎凉。我知道,我终究太过弱小,根本就保护不了自己,又哪里能保护其他的东西。我怕我会损伤自己,也怕伤害别人,我只能逃走。况且,两个彼此了解心意相通的人,走得越近就越容易触碰到彼此的痛处,我需要在陌生人面前寻找安全感。终究,我是一个有家的男人,我负着内心的罪,决定离开西藏,逃离内心的魔。
如果朝圣并未给我们带来内心的满足与喜悦,反而种下万般羞耻、痛楚与罪恶感,就说明我们的修行还很遥远,我们与佛之间隔膜太深。也许我们应该剃度出家,束身持戒,只有忘记欢愉才能逃避悲伤。然而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却又不仅仅为自己活着,痛楚终究是难免的。
医院里。白色的房子,白色的地板,白色的床单,以及浓烈的福尔马林气味,床头上即将枯萎的格桑花,都在传达一个讯息,这儿是接近死亡的地方,给人沉闷压抑的感觉。在我离开的第二天下午,就是我即将登上前往西安的火车时,蔡静再也坚持不下去了,她晕倒在公路上,过路的汽车司机拨打了我的电话,并将她带到拉萨。就这样我扔掉车票又回到市区,在医院里再次见到蔡静。或许冥冥之中就注定我与西藏有千丝万缕的关联,轻易割不断,而我与蔡静也未能消失在各自的茫茫人海。医院可能是我们此次朝圣的终点吧,接近死亡的地方最易发现自己的本真,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是不错的。
蔡静很憔悴,嘴唇干裂,眼神迷惘。我坐在床前握住她的手,依旧没有说话,但我相信这样会给她带来力量。我们又在西藏耽搁了一个星期,出院那天天气格外好,澄澈的天空也格外蓝,站在大街上感觉自己就像巨人,顶天立地。仓央嘉措的诗里说:“常恐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怕误倾城。”大概我们朝圣的心也是如此,矛盾、挣扎,包裹着我们复杂的心,难得一时的宁静。但是那天蔡静的心情却出奇的好,她带我转遍拉萨的大街小巷,尝小吃,拍街景,逛书店,泡酒吧,仿佛多年重逢的老友,却带着人生初见的雀跃。可是,她越放得开,我就越尴尬,如坐针毡。
蔡静跪在大昭寺前的石板上,闭上眼睛双手合十,叩下一个个响头。她一定在内心里诉说着什么,而我站在一旁不知所措。周围尽是虔诚朝圣的人,带着被褥,日夜不息地叩头,地上的石板早已被摩挲地光滑明亮。那天我们转动了大昭寺里所有的经筒,并且在心中默默祈祷,因为我们都知道,这是我们在西藏的最后一天,或许也是我们今生的最后一次见面。从大昭寺出来时,蔡静冲我诡秘一笑,问我:“你知道我转动经筒时在祈祷什么吗?”我微笑摇头,她说“我希望你和你的妻子能够白头偕老。”我分明在她带着笑意的眼神里看到了泪花,可我只能压抑自己,什么都不能说。其实转动经筒时,我也在祈祷,希望她在这个尘世幸福快乐。
上火车时,我们都在微笑,但是心中都在流泪。相忘于江湖需要时间,更需要空旷宽敞的心。仓央嘉措说,一个人要隐藏多少秘密,才能巧妙地度过一生?朝圣,对于我们来说已经不是一次行动,而是一个秘密,需要一生坚守,用心将它濡染沉淀,或许会永不褪色,而且永无涟漪。年第三期《寒山寺》
赵丰超男,80后作者,安徽省阜阳阜南县人,公务员,喜爱文学,钟爱独抒性灵的哲理文字,追求行走修身的别样人生。喜欢卡夫卡、梭罗、纪伯伦,对现代艺术情有独钟,米兰·昆德拉的门徒。《颖州晚报》专栏作家,出版有长篇小说《青春秘史》《戏子》,散文集《下一站,拉萨》。在全国报纸和杂志发表散文、游记类文章百余篇。年加入袁恒雷写作大学。
赞赏
人赞赏
百部酊关于北京白癜风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