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无信不立。近年来,在东营这片年轻的土地上涌现出了“万双鞋垫送军营的兵妈妈曹秀香”、“40年看病不收分文的乡村医生纪义农”、“甘当邻居‘拐棍’的六旬老人满凤云”等众多诚实守信的典型人物,他们的故事给我们带来温馨、感动和震撼。“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回顾这些人、这些故事,主人公的一两句朴实话语,看似简单,却铿然有声。这些话,恰是他们高尚品质的生动凝炼。
曹秀香:
万双鞋垫送军营,一针一线总关情
曹秀香,女,年出生,丁庄镇朱嘴村村民。
在东营有这样一位母亲,她坚持每年无偿给驻地官兵送年糕、包粽子、纳鞋垫,仅鞋垫,十年来就送出近万双。她为人低调,直到年有武警官兵特地来拜访她时,村民们才慢慢了解到她的事迹,她就是被官兵们亲切地称为“兵妈妈”的曹秀香。
8岁那年,曹秀香跟随母亲下地干活,途中一队巡逻士兵迈着整齐的步伐,背着钢枪从她身旁经过,曹秀香顿时心生敬佩。自此,一个军人梦在她心中扎根发芽。长大后,曹秀香到了可以入伍的年纪,可几次尝试,未能参军。失落的曹秀香也慢慢地将她的梦“搁置”了起来。
但年的一个冬天,让她儿时的军人梦以另一种方式得到了实现。那天天空飘着鹅毛大雪,曹秀香骑着电动三轮车去看望城里的女儿,她发现路边一位站岗的武警战士在寒风中脸冻得通红。曹秀香站在不远处久久望着战士。战士上前询问,曹秀香握着他冰冷的双手心疼极了,赶忙从三轮车上拿出随身带着的几双棉鞋垫塞到了战士的手中,“来,垫上,暖和。”战士激动地握着曹秀香的手说:“大娘,太感谢您了!”看着眼前这个身着军装的年轻人,曹秀香决定用接下来的岁月书写这份平凡的拥军情。她告诉战士,“我还会再来”。
回家后,曹秀香时时想起自己对战士的承诺,于是,她用一周时间纳了几十双鞋垫。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她就顶着寒风又来到了武警东营支队。她怀抱装有鞋垫的箱子,将其交给了一位战士。看着年过半百的大娘寒冬腊月为战士们送鞋垫,战士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从那以后,曹秀香每天接触最多的几样东西就是顶针、钢针、彩线和剪刀,只要一有空她就会缝上几针。一双鞋垫需要11道工序,曹秀香做一双鞋垫大约需要一到两个小时。曹秀香老伴算了一下,她每年纳鞋垫做不了一千双也得有八九百双,十年下来差不多近万双,而这些鞋垫都送到了部队。
十年来,曹秀香先后去过武警支队、训练基地、检查站、空军后勤等驻军单位。如今,曹秀香已经和当地许多的部队官兵熟识了,很多战士视曹秀香为母亲。只要曹秀香一到,战士们就会将她簇拥起来,七嘴八舌地喊“妈妈”。战士们的关心让曹秀香心里倍感温暖,一切的劳累在此刻也一扫而空了。
一次,曹秀香从新闻里看到,甘肃等地的战士特别辛苦,她看到后心疼不已,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纳了一百多双鞋垫,在邮寄包裹的时候,曹秀香还特意塞了几瓶自家腌制的虾酱。之后,她收到了一沓战士们的感谢信,抱着这些信她激动地在屋里走来走去。她文化水平不高,于是就拜托其他人念给她听,念到动情之处,曹秀香会偷偷地抹眼泪。
除了纳鞋垫,曹秀香逢年过节还会给战士们包粽子,蒸年糕、窝头,做虾酱。自家院子种了两颗桃树,只要一结果,就被曹秀香摘下来送到部队去,她的小外孙女有一次问:“姥姥家的桃树为啥只开花不结果?”
渐渐地,曹秀香的事迹被当地人所知晓,不少好心人会送来做鞋垫用的布料。对于周围人的帮助,曹秀香心存感激,她表示只要自己干得动,就会坚守自己的那个承诺。
纪义农:
心系乡亲,40年看病不收分文
纪义农,男,中共党员,年2月出生,东营市东城街道沙营社区居民。现任东城街道沙营社区卫生服务站站长。
纪义农祖辈世代行医,从小他就对中医有着浓厚的兴趣,别人看小画书的时候,他在翻阅中医药书籍。后来,村里人感恩纪义农一家世代为乡亲免费看病,村里决定出钱让纪义农去省城进修深造。在一家人的支持下,纪义农进入了山东中医药大学进修,他特别珍惜那次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毕业时,纪义农19门功课大多数排在前五名,针灸课考到99分,受到老师和同学的一致称赞。
回乡后,纪义农心系乡亲,扎根基层,在乡村医生岗位上一干就是将近40年。他潜心研究中医,总结出了操作简单、无毒副作用、费用低廉、疗效确切的“纪氏针灸”疗法。在治疗感冒、过敏性鼻炎、哮喘、老慢支、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周炎及退行性膝关节病变、皮肤病等病症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几根银针下去,几次推拿按摩,就能为患者解除病痛折磨,乡亲们都亲切地称呼纪义农为“纪一针”。仅每年治愈或者症状得到大幅缓解的退行性膝关节病变和腰椎间盘突出的求医者就达上千例,为患者解除了痛苦并为他们节省了大笔医疗费。
沙营社区有多人口,纪义农独自一人承担起了沙营社区的卫生服务工作。每年一次的大生化检查,每年至少四次的居民健康体检,以及平时的预防保健,让纪义农常常忙得脚不沾地。一年天没有节假日,没有休息时间,年三十、初一也不例外。即便是晚上他也会时常抽出时间到路途远或者行动不方便的患者家中上门送诊。非典时期,纪义农更是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始终冲在防控非典第一线,配合上级卫生部门圆满完成了所在社区非典防控任务。
从医近40年来,纪义农一直坚持免费给本村的村民针灸按摩,不收一分钱。随着知名度的提高,大量外地的病人慕名而来,从开始,他才象征性地收10元钱。现在每次针灸也只收30元,远远低于国家规定的收费标准。
曾有来自加拿大的患者长年患有重度颈椎病,全世界求医却不见起效。一次偶然的机会从网上得知了纪义农,便专程赶往中国求助,结果半个疗程不到,这名外国患者竟康复了。
每天,纪义农的诊所里人满为患,经常是送走了这个,另一个求诊的电话就打来了,纪义农也数不清到底治好了多少疑难杂症。“这个行业很辛苦,每天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生怕出一丝意外。”纪义农说,不过令他骄傲的是几十年来他从未出过任何医疗事故。
纪义农在工作之余还热心公益,他积极响应村里组织的各类扶危济困、敬老助学等公益活动,仅为沙营社区敬老院累计捐款数额就有四千多元。多年来,他还一对一帮扶沂水县崔家峪镇下常庄村贫困学生孙明月、孙明雪姐妹,每年为她们固定提供元救助金,直到姐妹俩大学毕业。
纪义农是山东省基层名中医、东营市最美职工、东营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他的先进事迹先后被东营电视台、东营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文明网、新浪网、齐鲁网等国内十几家媒体报道。
满凤云:
一句承诺,甘当邻居六年“拐棍”
满凤云,女,年12月出生。东营市东营区史口镇油郭村人。
在东城街道清风小区17号楼的一个楼道内,一位82岁的老太太正在蹒跚上楼。身旁是另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正搀扶着她的胳膊,言语间的亲切让人心中一暖。这位年近七旬的老人名叫满凤云。六年前,满凤云搬到了胡玉华的楼上成为了邻居,两人非亲非故,只因看到胡玉华一个人居住且腿脚不方便,便承诺“以后上下楼,我来扶你”。这句承诺,满凤云用爱心和耐心坚持了六年。
“当时我是在下楼的时候遇到她的,老太太一个人扶着辅助车下楼,很不方便,也很危险。”满凤云说,当时她赶紧上前帮忙,一来二去,两人便熟络了起来。
在得知胡玉华老人的儿女都不在身边,丈夫也已经去世之后,满凤云心中很不是滋味。“老太太就一个人住,腿脚不好,万一磕着碰着怎么办。”于是她就主动承担起了扶胡玉华上下楼的任务。
满凤云生怕老人摔倒,每次下楼就先把胡玉华的辅助车放好,再上去慢慢扶着她到楼梯旁,让她扶着楼梯扶手,自己再驾着她的另一边胳膊,一步一步往下挪。胡玉华老人身形高大,满凤云又比较瘦小,因此每次上下楼,满凤云都会累出一身汗来,但她从没有抱怨过一句。胡玉华逢人就说:“有她在,我就不怕摔倒了。”
渐渐地,满凤云不仅扶胡玉华上下楼,还主动包揽了老人家中的一些杂务。每天,满凤云去菜市场把两家的菜买好,有时候还做好了给胡玉华端过来。她还包揽了胡玉华洗洗晒晒的事情,遇上阳光明媚的好天气,满凤云就主动把胡玉华的被褥抱到楼下晾晒。胡玉华说:“她比我自己想得都周到,有时候我想不到的,她就过来帮我干了。”
胡玉华虽然年纪大了,但很喜欢出去转转,无奈腿脚不好,以前只能待在家里。现在好了,满凤云来了之后,经常带着她到处走走、透透气。胡玉华说,每次看到外面的事物,心中格外开心。前不久,满凤云还带着她去八分场吃了顿凉皮。“她高兴出去,我也愿意带着她出去走走。不然她一个人,总是不让人放心。”
有时候满凤云在睡觉,胡玉华也会慢慢尝试着下楼,满凤云起来之后找不到她,就知道她下楼了,会立刻在窗口看着,等老人回来赶紧扶她上来。一边扶还一边埋怨她为啥不叫自己。每当这个时候,胡玉华就在旁边笑。
六年过去了,如今,胡玉华与满凤云的关系,既像姐妹,更像是亲人。有时,胡玉华身体不舒服,晚起了一会儿,满凤云就会在外边敲门询问。满凤云说,大家是老邻居了,“只要我身体允许,就会一直把这根‘拐棍’当下去。”
满凤云的事迹被《齐鲁晚报》、《黄三角早报》报道。
燕增鹏:
公交车司机捡十万巨款,拒万元酬金
燕增鹏,男,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东营市公共交通汽车公司汽车七队驾驶员。
年11月11日下午三点左右,驾驶员燕增鹏正驾驶着8路公交车驶往终点站。途中,一位乘客提醒他,一个座位上放着一个破旧的无纺布袋子,是一位乘客丢失的。燕增鹏像往常一样,将这个沉甸甸的袋子放置妥当后,准备带回车队上交。
下午五点左右,燕增鹏把车开回了七队的院里。他想起那个袋子,伸手摸了摸,“感觉像钙奶饼干,四四方方的”。于是,他打开来一看,“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啊。”燕增鹏说,里面竟然装着一沓一沓现金。从业17年来,虽然也捡到过现金,但是这次数额巨大,来不及数,燕增鹏便赶紧拿着袋子去了车队调度室。
当班的两位调度帮着燕增鹏一起打开袋子,仔细核对了里面的东西。“有十沓现金、银行卡、社保卡、存折和两个银行专用的取款塑料袋”,燕增鹏一看这么多钱,心里想不管谁丢了都会很着急,他便找到了车队队长李首勇,希望想尽一切办法寻找失主。
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根据时间,调取车内的视频监控。视频显示,失主是一位老人,从盛大商场站上车时提着袋子,坐到了后门前的单人座位上,到油田一中站下车时,老人却两手空空,将袋子遗失到座位上。可仅凭这段视频是确定不了失主的身份信息的。
大家又发现医院的就诊信息,医院打了电话询问,医院也没有查询到有关信息。于是,李首勇联系到了胜利派出所。在民警的监督下,大家将袋子里的现金点清楚,“正好十万元”。鉴于数额较大,保险起见,这一袋现金交由派出所存放,等待失主前来领取。
在这个过程中,调度上接到一个电话。原来是失主通过一个路人打来的电话。“可大爷年龄太大了,我们说什么他听得也不是很明白。”燕增鹏说。
在民警的帮助下,11月12日上午10时许,失主老先生几经周折,颤颤巍巍地来到了胜利派出所。老先生焦急地述说着当天的经过。经过核实,民警确认了驾驶员燕增鹏捡到的袋子,正是这位八旬老人所丢。
民警为老人清点了钱款,连同袋子里的物品一并整理好,送还到了老人手中。当得知钱是由燕增鹏捡到并送到派出所时,老人激动地握着燕增鹏的手,嘴里不停地说着“谢谢,谢谢”。
看到丢失的钱又齐齐整整的被找到了,老先生从中拿出一万元钱,就往燕增鹏手里塞。燕增鹏说:“这个钱我是坚决不能要。捡到别人丢的东西,一定得还回去。不光是我会这么做,换作其他人,都会这样做。”说罢,燕增鹏将那一万块钱重新放回到了老人的袋中。
“面对大额现金不为所动,积极帮忙寻找失主,燕增鹏用实际行动体现了公交人拾金不昧的好品质。”队长李首勇说,燕增鹏作为一名党员,时刻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周永军:
高位截瘫小伙创业,还了20万元欠款
周永军,男,年2月出生,东营市利津县盐窝镇肖家村村民。
今年30岁的周永军,早些年在外打工,工作稍有起色时,噩运却接连降临。年,周永军的父亲突发疾病,不幸去世。为了照顾年迈的奶奶和母亲,周永军毅然放弃了外地优厚的待遇,决定回家自主创业。
经过一番计划,周永军觉得养猪是一条出路。考虑到在村里养猪会造成污染,几经考察,他决定引用发酵床。他与母亲东挪西借建起了全县第一个发酵床。发酵床建好后,周永军兴冲冲地买回40头小猪,准备大干一场。
然而年的一天晚上,周永军在回家的路上,不幸出了车祸,导致高位截瘫!这让当时年仅23岁的周永军一度陷入绝望,甚至有了轻生的念头。亲人们轮番劝他,“你要是这样走了,你的母亲孤苦无依,晚年怎么办?”“你欠下的账怎么办?亲朋好友因为相信你才把钱借给你,你一定要坚强起来啊。”
听到亲人们苦口婆心的劝说,生性要强的周永军经过多个日日夜夜的反复考虑,他决定面对这一切。于是,他卖了猪、退了保险,用仅有的四万块钱进行治疗。但仅仅一个疗程,钱就所剩无几了。听说周永军出事后,有的亲戚赶来看他,主动帮忙,还有平时不常联系的朋友,直接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sawanbao.com/lswbrc/164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