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学者百家讲坛讲翰墨风雅苏东坡

□记者姜培军

北宋是一个文化巨人辈出的时代,这一时期群星灿烂,诗、词、文、赋以及书画创作形成了一条波澜壮阔的大河,而在这条艺术大河中,大文豪苏东坡无疑是那朵最闪亮的浪花。

1月23日起,菏泽著名青年学者、北京城市学院教授荣宏君在央视《百家讲坛》开讲苏东坡。这是他继年、之后,第三次登上央视《百家讲坛》。他独辟蹊径,从书画艺术的角度切入,带领我们走进苏东坡的水墨艺术世界,为我们讲述苏东坡的“翰墨风雅”故事。

浴火重生《寒食帖》

“苏东坡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传奇人物,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被誉为文坛全才。”1月24日,荣宏君接受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说,“他是文赋大家、词人、社会活动家。他也是美食家,爱喝酒,爱品茶,发明的美食东坡肉至今依然是‘吃货’的最爱。”

“苏东坡还是一位书画大家,是中国书画史上的又一座高峰。他最先倡导文人画,是宋代尚意书法的代表,在书画领域留下了不朽的杰作。”荣宏君说。在中国书法史上,曾产生过“天下三大行书”。第一名就是天下闻名的《兰亭集序》,作者王羲之。在“天下三大行书”中位居第二名的是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三大行书的第三名就是苏东坡的《寒食帖》。

宋元丰五年(年),是苏东坡被贬黄州的第三年。这一年的寒食节阴雨连绵,苏东坡想到自己的前途就像这天气一样,阴沉灰暗,看不到尽头,于是研墨铺纸,提笔写下了铭心绝品《寒食帖》。也许连苏东坡本人也没有想到,在此后的多年中,《寒食帖》的传承历史充满了曲折和传奇。

元丰七年四月(年),苏东坡改任汝州团练副使,正式结束了五年的黄州贬居生活。据说他离开的时候非常匆忙,慌乱之中将《寒食帖》诗稿落在黄州。后来被一个差役发现,他没有声张,就偷偷地藏了起来。有一年,河南永安县令张浩回四川老家,路过黄州,有幸看到了《寒食帖》。张浩非常仰慕苏东坡,看到了他的亲笔手稿,如获至宝,据说花费了好几百两银子才把《寒食帖》收藏到手。

宋哲宗元符三年(年),张浩因为母亲去世,正在四川老家丁忧守孝。恰巧这个时侯,黄庭坚来到四川眉州的青神县探望姑母。眉州和江原是临县,距离不远,所以张浩听到消息后,就带着《寒食帖》诗稿看望老朋友。黄庭坚读到《寒食帖》,才知道苏东坡在黄州受尽了磨难,感慨良多,便挥笔为《寒食帖》写下一段跋语。

得到黄庭坚的题跋,《寒食帖》更是锦上添花,堪称双璧同辉。从此,张浩更是把这件书法珍藏在张氏善颂堂内,当做张氏家族的传家宝秘不示人。

清初,《寒食帖》又传到大才子纳兰性德的手中。纳兰去世后,《寒食帖》进入了乾隆的皇宫。乾隆去世几十年之后,《寒食帖》也开始了一百多年颠沛流离的命运,还经历了三次火灾、一次大地震,每一次都险象环生。

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咸丰皇帝仓皇逃亡承德。侵略者闯进圆明园公开抢劫书画古玩,然后又一把大火把圆明园烧毁,当时收藏在园内的《寒食帖》也在兵荒马乱中流落民间。

大概在同治年间,《寒食帖》被一位叫作冯展云的官员得到。

有一年,冯展云到陕西任职,大概是需要用钱,就把包括《寒食帖》在内的大批书画质押保存在典当行。没想到有一天典当行不慎失火,冯展云寄存的书画几乎全部被烧毁。如有神佑,唯独《寒食帖》幸免于难,《寒食帖》的底部也因此留下了火烧的痕迹。

年,日本银行家菊池惺堂,以六万大洋的价格买下了《寒食帖》。

年9月,日本关东地区发生强烈地震,东京瞬间被夷为平地,地震还造成满城大火,菊池惺堂家中也陷入一片火海,当时菊池冒死冲进大火,在烈火中仅仅抢救出来苏东坡的《寒食帖》和李公麟的《潇湘卧游图卷》两件作品。

年,菊池惺堂邀请日本著名汉学家内藤虎,给《寒食帖》做了一个长跋,详细记述了《寒食帖》从中国流落到日本,以及遭遇关东地震和东京大火的全过程,这也是《寒食帖》遭遇的第三次大火。

《寒食帖》流失海外,一直使华夏子孙耿耿于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曾经担任武汉大学校长的王世杰委托友人在日本寻访《寒食帖》的下落,年12月,最终以美金从菊池惺堂后人手中买了回来。在东瀛漂泊了近三十载后,千年国宝终于回归祖国。年,王世杰病逝于台湾。3年后,《寒食帖》入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寒食帖》的命运多舛和作者苏东坡的人生遭遇是何其相似。庆幸的是,《寒食帖》如有神佑,一千年来,躲过了一次又一次劫难,如今依然完好。”荣宏君感慨万千。

“梅花知己”曹州缘

“诗怀动叹嗟,驴立帽阴斜。雨泺生新硷,茅丛夹归槎。午烟昏独店,冈路透谁家?几日江南兴,扁舟泊岸沙。”多年前,“梅妻鹤子”林和靖留下了一首名为《出曹州》的诗歌。荣宏君在讲述“翰墨风雅苏东坡”的过程中,为我们揭开了林和靖与曹州的不解之缘。

中年以后,林和靖隐居西湖孤山,种梅养鹤,悠然自得。在传统的绘画题材中,林和靖大多是以隐士、柔弱书生的形象出现的。在荣宏君的研究中,现实生活中的林和靖文武双修,剑胆琴心。在他少年时期,北宋不断遭到契丹的侵犯,但由于北宋一直执行的是重文轻武的国策,军事力量薄弱,对外战事屡战屡败。宋真宗登基后,也想有所作为。他召回主战派大臣王禹偁。王禹偁是巨野人,著名的诗人、散文家,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有名的直臣。宋真宗还启用名相寇准,并先后两次御驾北巡,激励前线的将士们。景德四年(年),宋真宗亲自到澶州前线督战,将士们备受鼓舞,乱箭射死了契丹名将萧挞览,消息传出,举国欢腾。

就在这个背景下,林和靖走出书斋,穿上戎装,决定到曹州府前线以身报国。当时的作战前线是澶州,林和靖为什么要到曹州府呢?曹州就是今天的菏泽,距离当时的首都汴京不过百里,而与契丹作战的前线澶州城就和曹州一河之隔,所以一切作战物资都要通过曹州府转运到前线去。时任曹州知府的是浙江富阳人谢涛。林家和谢家是世交,所以林和靖就来到曹州投奔谢涛。

他踌躇满志来到曹州府,得到了很好的接待。但是,大家仅仅把他当做一位清客,陪他谈诗射箭,就是不允许他到澶州前线。其实林和靖并不清楚,这是因为宋真宗已经产生了厌战情绪,对契丹的政策有了巨大转变。年的这场战争,形势大好,宋军完全可以乘胜追击,可真宗厌战,最后却签订了屈辱的条约,决定每年送给契丹二十万匹绢、十万两白银,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

林和靖是一位正气凛然又精神独立的人,这些情况让他大失所望。一腔热血无处抛洒,他灰心丧气地离开曹州府,并挥笔写下了《出曹州》这首诗。

“三登讲坛”

背后那些事

“苏东坡是中国文化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集文学、诗词、书画艺术于一身的艺术大师,被誉为近千年来永不凋谢的偶像和永不褪色的网红。多年来,我一直在学习研究苏东坡书画艺术,一直想把东坡存世的具有代表性的书画作品做一次全面梳理。”谈起三登《百家讲坛》讲述“翰墨风雅苏东坡”的初衷,荣宏君说。

在央视《百家讲坛》确定选题后,荣宏君首先到四川眉州三苏祠拜谒。在三苏故里,他全面了解了少年东坡的生活和成长之路。然后,他远赴海南儋州东坡书院,在中和古镇,寻找感悟苏东坡“九死南荒终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的心迹。

“我本来还准备到诸城、黄州、阜阳、定州和河南郏县三苏墓考察学习,因为新冠疫情不得不取消原有计划,留下了遗憾。”荣宏君说。

“荣宏君讲述的‘翰墨风雅苏东坡’,选题新颖、故事生动、治学严谨。”当代著名学者、词学家、诗人周笃文,对“翰墨风雅苏东坡”作出高度评价。他认为,《百家讲坛》是央视的名牌栏目,曾经播出过多位名师的讲座,大都以苏东坡的生平为线索来讲述他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荣宏君却与此不同,独辟蹊径,利用自己的专业所长,选取苏东坡传世的书画作品为宣读对象,讲述这些国宝的传奇经历,极大地丰富了苏东坡的艺术形象与生命厚度。

“《百家讲坛》以学术为根基,以故事传播为手段。荣宏君详细发掘苏轼书画作品背后的传奇故事,让大家在故事中了解这些书画传承的过程中所遭遇的种种艰辛。”周笃文说,“为了让世人全面了解苏东坡的艺术作品,荣宏君还花费了极大精力把这些传世书画做了全面梳理,对作品的创作年代以及传承历史均作了比较详细的考订,让读者洞悉其家底,对其传世书画的真赝以及公私收藏状况均了然于胸,这也是他在苏轼学术研究上的一个亮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sawanbao.com/lswbrc/1655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