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5
名校长介绍:
金卫国
年4月被聘为江苏省中小学实验教学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年8月被评为中小学高级教师
年1月荣获苏州市教育科研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年9月荣获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
年4月荣获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
年5月被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教材聘为培训专家
年9月荣获江苏省特级教师
年9月荣获苏州市姑苏教育青年拔尖人才
年1月被聘为苏州市教育学会小学科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年6月荣获苏州市中小学优秀园丁先锋
多年来,金卫国主持、核心参与国家、省市教育教学课题十多项,撰写五十多篇学术论文在国家、省级刊物发表,其中《刍议小学科学课外延伸流于形式成因及其对策》、《刍议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效率的策略及方法——以江苏省实验课题为例》、《把握提问艺术成就“精彩”课堂》3篇论文发表于国家级期刊。
他用热情与执着为学生搭建核心素养的发展平台
“成长源于思考,源于不懈地努力。”金卫国自年从苏州教育学院毕业后,至今已在教育一线工作二十多年。从担任教师以来,他一直坚定地扎根于科学教育,用热情与执着为学生搭建核心素养的发展平台。在不断反思与积淀下,描绘出了科学教育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一个人能走得很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金卫国在自我发展的同时,一直不忘对周围的青年教师进行业务指导,年6月,他申请成立了“金卫国名师工作室”、“劳模创新工作室”,带领一批青年骨干教师共同前行。在金卫国的引领下,学校科学团队在全国教师网络团队教研比赛中荣获一等奖第一名,并获得此项赛事最高奖项恩欧希信息化创新发明奖。五位徒弟在省、市小学科学评优课中荣获一等奖,在姑苏区小学科学基本功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其中徐旦老师更是获得了江苏省小学科学优质课评比的一等奖第一名,并成长为苏州市学科带头人。同时,作为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科学”学科兼职教研员及苏州市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导师,金卫国一直竭尽所能为苏州大市范围内的骨干教师成长做好指导、服务工作;作为江苏省实验教学研究中心的特约研究员,他一直负责江苏省实验技能大赛的赛前辅导工作,指导苏州市的参赛选手规范实验操作、提升实验技能,创造比赛佳绩。
作为一名党员,金卫国除了教好自己的学生外,还心系贫困山区的孩子,成为姑苏区第一支教小队的成员,远赴贵州省江口县进行支教。他用自己的课堂让山区的孩子体验学习的快乐,让山区的老师亲历生动、融洽、高效的课堂,并手把手地教授山区老师教学的技艺、给江口县全体中小学教导主任传授教学管理先进经验,以教师的成长铸就山区孩子的成长。为了丰富山区孩子的学习生活,他与其他支教老师一起组织了“手绘灯笼放飞梦想”迎新春活动、甘溪沟大峡谷地质科考活动,“虽然活动的筹备与开展,使我的工作量变得很大,但看到大山里的孩子们在活动中体验着、快乐着、成长着……我觉得,这些累都是值得的!”
访谈面对面
记者:您是学数学专业的,但是现在您是一名科学老师,是什么原因促使您选择成为一名科学学科教育者?
金卫国:年执教以后,我主要是教数学与科学学科。在执教的过程中,我发现科学学科主要是建立在学生动手实验的基础上的,引导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所以深受学生喜爱。每次上完课,总爱围在我身旁交流自己的新发现、新问题、新想法。正是孩子们一双双好奇的眼睛、探索的热情,促使我花更多的精力去研究科学课程、留心收集教育素材。从一块浮石,与孩子分享火山的故事;从一株含羞草,与孩子们分享植物的特殊本领,课堂因生动而变得更为有趣,孩子们因有趣而变得更为投入。
记者:从事科学学科教育,您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
金卫国:守护孩子的好奇心。孩子对大自然充满着好奇心,喜欢追问是什么、为什么,乐意在课内、课外开展探究活动,作为科技老师要顺应孩子的心理特点,对待孩子们的好奇心要有耐心,并且能够创造条件,使孩子们的好奇心得到充分的满足和健康的发展。作为老师,要发现孩子的不同之处,给予肯定,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优点,从而促进孩子在其他方面做得更好,获得同学及老师的肯定,促进他从一个点到多个点,直至全面的成长。
记者:您是怎么守护孩子的好奇心?
金卫国:创造环境,让孩子们在体验中成长。儿童的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从一颗种子开始,观察生命的顽强与成长;从饲养蚕宝宝开始,体验生命的奇特与规律;从科学实验开始,了解科技的神奇与力量。
近期,学校引进了专业的科学课程,从一年级开始全员推广科学社团课,每节课学一个科学概念,主要是让孩子们在玩中学科学,体验科学不是那么难、不是那么难以理解,而是有趣的、好玩的、能够让孩子参与进去,从一年级开始种下一颗科技的心。
每个人都是在成长经历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目前家长更多的是注重特长的培养,如何找到兴趣点?就是要在活动当中、体验当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孩子有多种体验后才能找到自己喜欢什么,适合什么,为他今后的发展找到自己的方向。
记者:在您的教育中,您觉得您在孩子的成长中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金卫国:孩子成长的助力者。“以‘情’为先导,以‘爱’为桥梁、以‘疏’为手段,使后进生变好,优等生更优。”这是我老师工作经验的总结。作为教师应当对每一位学生负责,成就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多年来,我用真诚的爱心、细致的耐心、坚定的恒心去感染学生,唤起每一个学生内心的创造与激情。在我的科学课上,师生共同体验科学探究的奇特,欣赏智慧绽放的美丽,享受学习自主的愉悦。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们爱上科学课,爱动手探究,爱围在我身旁交流自己的新发现、新问题、新想法。近五年来,在我的指导下53名学生在江苏省国际数棋比赛及金钥匙科技知识竞赛中获得一、二等奖,学生们撰写的科学小论文也多次发表于《科学课》杂志,制作的小发明获国家级发明金奖等奖项。我也因此被评为江苏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个人、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模型竞赛优秀科技辅导员、苏州市指导学生自学先进教师等荣誉称号。
记者:您是如何定义“一堂好课”的?一堂好课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金卫国:少说多做、潜心研究,做教学探索的践行者。教学是一种技能,更是一门艺术,需要长期的反思与积淀。这是我在教学改革探索过程中的真实感悟。多年来,我把课堂作为教学研究的主阵地,把学生作为教学研究的首要对象,把课题作为教学研究的切入口,不断提炼、优化教学方法,逐渐形成了“趣”、“放”、“引”的教学特色。我认为一堂好课首先要在“趣”字上在做文章,教师要语言风趣、教学设计有趣,让学生有兴趣学习;其次教师要懂得“放”,要允许学生犯错、有目的的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容错是为了更好地纠错,今后不错;最后教师做好“引”的工作,搭建适恰的支架,强化学生的体验。通过阶梯式或障碍式的方法,帮助学生体验到知识背后的意义、价值,具化科学概念的过程建构。
记者:“双减”之下,您认为对于孩子的全面发展有哪些契机?
金卫国:孩子不是工具人,而是创造的主体。“双减”政策的落实有利于孩子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校外培训课程时间过长,大部分孩子疲于的奔波于学校与培训班之间,对个人素养的发展,我们还要打个问号。对孩子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培养,都是不利的,现在解决了家长接送困难,同时减轻了家长校外培训的负担,最重要的还是孩子,减轻孩子的作业量,孩子们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时间”自由,有更多的时间去探究自己喜爱的事物,促进了孩子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多方共赢的方案。
记者:“双减”之下,对学校而言面临着怎样的挑战与机遇?
金卫国:在落实的过程当中对学校确实存在挑战。第一,教师工作的时间过长;第二,学生在校时间过长,就考验学校如何把这些时间利用起来,让教师和孩子得到有效的课程资源。我们学校目前一共有三十个班级,兴趣班是全部开放的。学校自有师资是满足不了需求,作为校长就要像“社会活动家”一样,寻找社会资源,包括学生家长、非遗传承人、青少年宫的专家老师等等,能够争取到的资源,我们都会尽力去争取,为孩子们带来丰富多彩的课程体验,只有课程丰富了,孩子才能有更多的机会在里面寻找自己兴趣爱好,从而激发他们内在学习的潜能。
记者:您说现在是30个班全部开放兴趣班,实际上是一种普惠性的教育,那您有是如何对有提高需求的孩子提供更高层次的学习机会?
金卫国:确实从普惠性的教育中,我们会发现很多有特色或者说是有特别兴趣爱好的孩子,对这一部分的孩子,我们就要因材施教,为他们搭建更专业的学习平台,实现普惠型课程体系到校本级课程体系的提升。目前我们联合校外专业的培训机构,共同开发了专业课程,包括无人机课程、编程课程等,全方位拓展他们对科学的了解,养成兴趣。学校组建了电子百拼、WeDo机器人、EV3创意机器人、超级轨迹机器人、Scratch创意编程、STEM等一系列的社团,组织学生进行实践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质疑、学会探究。
近年来,在苏州市姑苏区科学技术协会的指导、支持下,学校在各级各类比赛中都捷报频传。学生实践项目《关爱宠物——物联网智能投食器》在年12月第二届STEM教育创客教育学术论坛暨以项目式学习推进跨学科课程设计与教学研讨会上获得年度最佳项目一等奖,并于年2月参加StarT年度全球项目评选,获得了国际LUMAStarT奖最佳项目全球前10提名的好成绩。此外,在苏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苏州市青少年机器人比赛、苏州市青少年电子技师比赛中均获得了优异的成绩。
记者:我们学校本身就是一所外国语学校,英语教育应该是特长,现在您开始注重科学教育?这样的决定给学校带来了怎样的生机与活力?
金卫国:英语教学本身就是我们的优势,我们学校有英语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我们将会继续传承发扬英语教育的特色,那么作为一所新的学校,学校的持续发展是需要有创新点和着力点,特色老师促成特色课程,创造学校新的增长点。今年,学校新引进了苏州市科学学科带头人、包括学校原有的区科学学科带头人,师资在姑苏区甚至是苏州市也是绝无仅有的,这么好的师资,要为学校的发展、学生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发挥好老师的作用,对于科学老师的专业成长方面、取得成绩都会有很多的机会。师资决定了学校特色教学情况,为特色教师搭建平台,发挥特色教师的才智,教师发展好、学生发展好,学校好的口碑,获得家长的认同,这是一个闭环的过程。
扬子晚报苏州小记者工作室主持人宋砚乔徐敏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薛马义张添翼
校对徐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