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西藏自治区群众艺术馆、西藏自治区非遗保护中心编写的《西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收录了我区几百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手工技艺、岁时节令等非物质文化,均历史悠久、积淀厚重、丰富多彩。这是西藏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创造和传承的宝贵物质和精神财富。它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
本期品味西藏周刊,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为你展现非遗的精彩制作过程和传承人接力传承的动人故事等。
传统手工技艺泽当毛哗叽制作技艺
年被列入自治区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长河中,西藏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西藏民间各类手工艺技术也得到迅速发展,泽当毛哗叽更是不断改进和大力发展。期间,原有的经、纬两股线改变为经线两股、纬线一股,经纬线纺织原料选用当地良种绵羊脖子和背上的长毛,使泽当毛哗叽纺线由粗变细,质地由厚变薄,逐步形成了雪域高原氆氇中的极品——泽帖尔。
在山南哗叽手工编织合作社,记者领略了泽帖尔生产工艺:白山羊绒剔除杂质和粗纤维后,放在清水里浸泡,再渗进碱水揉搓,然后漂洗晾干。揉搓羊毛大都是用脚踩,一边踩,大家一边唱歌。羊毛洗干净后,用羊毛刷子梳成一卷一卷的,接下来就是捻线。管理人员扎桑告诉记者,这种工作一般都是妇女来做,先将羊毛用纺锤捻成线,由于泽帖尔要求经线纬线一样均匀,极细极柔软,所以捻线的过程就有两三道工序,粗加工捻成的线再放在铁架上,从上方垂下来几个线锤,这时经过搓、捻,就变成头发丝那么细了。这可是个细致活,现场工作的阿佳告诉记者,这道工序,看似简单,实则需要掌握技巧,一来要求线的粗细要均匀,二来不能有多处接头,否则织布的时候会影响进度。听着阿佳的介绍,再看那五六个纺锤,忽高忽低,忽左忽右,她这儿搓搓,那儿捻捻,看似随意,实则用心。看得久了,眼都花了,纺锤仿佛是提线木偶在她手里跳舞,而她则根据韵律高低上下指挥。
接下来就是纺织了,扎桑介绍,其实泽帖尔的织法和普通氆氇的完全一样,不同的是,由于所采用的“筛子”不同,所以织出来的是斜的纹路。说罢,他招呼工人次珍过来演示,只见她脚踩踏板,使纬线上下变动,手把梭子抛来抛去,左右甩动,使经线和纬线互相交织,这样一次次重复,泽贴尔就从机子上织出来了。细细摩挲,泽帖尔紧紧绷在织布机上,织出的部分极细极柔软,由于纬线过细,有时免不了会断裂,只见次珍快速地接好,手里继续上下翻飞。只定神看那一会儿,觉得这手工活颇有艺术性,脚踩踏板是歌,梭子翻飞是舞,这歌舞结合,奏出一曲生动多彩的乐章。
拉萨泥塑面具制造技艺
年被列入西藏自治区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还记得曾在电视里看到这样的精彩画面吗?一个小小的泥团在艺人的手中,瞬间就被捏成各种造型,或是精美小巧的工艺品,或是憨态可掬的小人儿,有趣极了。这就是泥塑,是我国一种古老的常见民间艺术。
在西藏,泥塑制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年。史料记载,吐蕃第一代赞普聂赤赞布时期就有人用泥土塑造人和动物了。而到了松赞干布时期,在建大昭寺时,塑造了许多佛像、护法神等。随着佛教的传播,泥塑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泥塑成了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记者采访到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边巴,据介绍,好的泥塑作品制作精良,保存时间久,这就对其本身的材质有一定的要求。制作先从取土开始,土质需要黏合性较高,在调制泥土的过程中需要加入很多天然材质,如藏纸、棉花纤维等。将泥土反复和、揉,再用棍子敲打,使其结实、柔和。泥和好以后,便开始制作塑像的雏形,一般塑像,都是先从底座做起。底座做好以后,在底座四周雕上莲花瓣,再做身子。经过捏、勾、划、打磨、一尊栩栩如生的塑像就呈现出来。眉眼精致、神态祥和,就连佛像身上的绶带纹理都清晰、自然。
而这一切,借助的只是一根小小的木棍,就是用它,完成了一系列的技术活,有浮雕、阴阳刻凿、雕镂、空心塑造等。特殊的泥土加上各种天然材质揉制而成,在艺人手里就变成了一件件的艺术品。有佛像、有面具、有脸谱等等,一个个惟妙惟肖,生动写实。那眉眼处的精致、那面部表情的生动,那细微处的刻画,让你不由得赞叹,这是怎样的巧手啊。
民间舞蹈拉孜堆谐
8年被列入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众所周知,西藏是歌舞的海洋。“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这是流传在西藏民间的一句谚语。在这片高天厚土上,藏族同胞的歌声里唱出了对美好生活的赞美、舞蹈跳出了内心的欢愉和喜悦,蓝天和白云都在驻足聆听,高山、河水都见证了这欢畅。
而堆谐,是藏族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歌舞形式,有着近千年的历史。“堆”是“上”或“高地”之意,因此“堆谐”就是泛指雅鲁藏布江上游的昂仁、定日、拉孜、萨迦县以及阿里一带叫做“堆”的地区的农村圈舞。而在所有的堆谐中,又以日喀则拉孜县的堆谐最为有名。
记者曾亲临现场看见过拉孜堆谐的精彩演出,几名男士手拿扎念琴,鱼贯走上舞台,音乐起,随着领舞人手中的扎念琴发出抑扬顿挫的琴声,大家有序地加入舞蹈的队列,看似随意,实则有序。跳的时候上身平稳,下身灵巧,表现出轻松、愉快的情绪,节奏很舒展,多种舞蹈动作在这时候可以随意应用。待到大家跳得尽兴的时候,“扎念琴”的节奏加快,台上每个舞蹈者的心情也随之激昂起来,尤其是腿部的动作变得欢快,踏步子也清脆有力,时而旋转,时而抬腿,随着大幅度的动作,男子们的半边衣袖也随之飞舞;音乐越来越激越,动作幅度也越来越大,只听得扎念琴咚咚作响,曲终之时也是最为酣畅之时,扎念琴弹出重重的几个音符,只见男生们一个飞跃跳起然后跪拜在舞台上,一曲堆谐舞蹈戛然而止。音乐落下动作停止,一切完美恰到好处,现场响起阵阵赞叹、欢呼与掌声。
比如达布阿谐
8年被列入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达布阿谐,藏文音译,意思为达布夯歌。是一种打墙时和着劳动拍子边唱边跳的一种歌舞。相传,是由第五世达布·白玛白扎活佛于年修建比如县比如镇的珠德寺时所创。距今有近百年的历史。
“俄亥俄、俄亥俄、俄亥俄”的号子响起,似在提醒:开工了、开工了。男人女人一起拿着道具,欢快地跑出来。和别的歌舞不一样的是,它的开场就很欢快、动感。接下来曲调慢慢舒缓,这也符合劳作的过程,大家都精神饱满,经过一段时间的劳作后,有些累了,该歇息一下。歇息好了,干劲十足,继续劳作。这时候音乐又变得激越,歌舞节奏加快、再加快。男人们舞着夯杆,女人们挥动铲子,在舞台上旋转、跳跃,动作越来越快、观众只看到无数的身影在舞台上晃动。突然,大声齐唱“俄亥俄”,动作静止,节目结束。整场演出流畅欢快,动感华丽,奏响了一曲劳动的颂歌。
索朗罗布今年47岁,他出生在达布阿谐的发祥地珠德村。小时候,看到大人们在打墙时又唱又跳的,耳濡目染让他对这一歌舞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他从16岁开始学习达布阿谐。用他的话说:“我们藏北男儿天生就爱唱歌、爱跳舞。所以舞蹈学起来也是得心应手”。如今,村里面组建了80人的夯歌队。很多年轻人的学习热情都很高。从8年开始,达布阿谐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它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平时的节日里不仅受到当地村民的喜爱,达布阿谐歌舞队经常性的外出演出不断扩大了它的影响,逐渐使达布阿谐从比如县流传至整个藏区,使之家喻户晓。
记者:缪英
编辑:何军
北京最权威白癜风专科北京治疗白癜风到哪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