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新华日报丨寒山

年的《新华日报》

文丨寒山

《新华日报》今天是中共江苏省委的机关报,但在年前,它是中共中央的机关报,后来被《人民日报》取代。这一点可能很多人都知道。但他们不一定知道,当年这份中共中央机关报最风光的地方,并不是在阳光普照的延安和解放区,而是“暗无天日”的重庆﹑南京和国统区。

新华日报自年创刊后,一直在国统区公开发行。在战争条件下,所有报刊都要接受国民党政府的新闻检查,《新华日报》作为中共的机关报自然是重点检查对象,也常常会有稿子被扣下不准发表。但这份中共中央机关报在抗战八年中始终风雨无阻地办了下来,即使在有稿子被扣的时候,报社仍然可以让报纸开天窗或刊登启示,说稿子被新闻检查处扣发,而不是临时找稿子补白,这等于是向国民党政府提抗议。

年抗战结束,国民党政府并没有以战争刚刚结束,国内局势尚不稳定为名保留新闻检查制度,而是立即废除了这个制度,于是《新华日报》迎来了它的黄金时期。黄金时期的《新华日报》的办报方针,可以用十二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对这个允许它自由办报、自由言论的政府采取“愤怒控诉,彻底否定,置之死地”的态度。

年2月,重庆大渡口钢铁厂为要求增加工资而罢工和示威,遭到国民党政府的镇压,一名工人被打死,工厂被戒严。《新华日报》发表了21条消息和大量来信,在社论中把这场工潮定性为“民主与独裁的斗争,文明与黑暗的斗争”,呼吁“立即唤起舆论制止国民党屠杀逮捕工人的恐怖行动”,否则这种恐怖“会光顾到我们每个人头上”。在《新华日报》的带头下,重庆各界舆论一致谴责国民党政府,声援罢工工人,使得政府同意增加工资,实行八小时工作制。

在从战争向和平过渡的时期,由于产业调整,失业是一个常见的现象,但《新华日报》把它归结为政治问题。年秋《新华日报》发起读者讨论,在10月30日发表编者文章,指出“造成失业灾难的不是别人,正是贪污腐败,把人民不当人看待的国民党政府当局”,“他们腐败的统治存在一天,失业的问题就永远不能解决”。年6月5日,《新华日报》发表社论,题目是“让老百姓有饭吃”,社论说现在国统区人民“吃草根树皮,吃观音土,饥饿普遍地使年青妇女走向卖淫……产粮食的地方,然而却最缺乏粮食,这的确是人造的饥荒”。社论的结论说﹕“现在国民党统治的区域,是大多数人民没有饭吃的区域。现在国民党区域人民的自发斗争,是向国民党当局要饭吃的斗争”。

《新华日报》不但在国民党统治区合法地公开地号召工人农民起来推翻国民党,而且合法地公开地号召国民党军队对政府反戈一击。早在抗战刚结束时,《新华日报》一方面要求国民党裁军,另一方面又故意把退伍军人说成失业军人,以反映他们生活无着为名,大量刊登有关报导和来信,甚至为这类来信开辟专栏。有些来信完全象是出自新华日报编辑自己的手笔,例如﹕“过去只知道为党国而生,为党国而死,哪知道今天党国对我们没有一丝一毫的保障。现在我们才知道,党国是囹圄,高呼这把戏的,都是置我们以死地的”。

《新华日报》还大量刊登有关军属的报导和来信,把他们在后方的生活形容得如同在地狱中一般,不但要受苛捐杂税的盘剥,而且要受保甲和特务的欺凌,妻女沦为娼妓,父老贫病而死,幼小冻饿交加,等等。

年下半年内战爆发后,由于国共和谈仍在名义上进行,国民党政府仍然允许《新华日报》在国统区发行。这时《新华日报》的宣传手段更上了一层楼。最令人拍案叫绝的是开辟了“被俘国民党军官介绍”,共刊发35期,介绍了名被俘军官的简历和在何处被捕的情况,其亲属通过《新华日报》在上海﹑南京﹑重庆﹑成都和昆明的通讯联络处和他们联络。这个专栏的高明之处在于它既显示了共产党的力量,又显示了共产党的温情,真是刚柔并济。在刊登了这个专栏后,《新华日报》在国民党军属中的读者和影响显著增加,为瓦解国军的士气立下了汗马功劳。

年1月,当国共双方在前线打得不可开交时,《新华日报》却在国统区热热闹闹地庆祝创刊9周年纪念日。郭沫若﹑张澜﹑沉钧儒﹑黄炎培﹑陶行知﹑许广平﹑陈铭枢等民主人士纷纷写贺信贺词,说它是“人民的号角,民主的喉舌”。年2月28日,在国共内战已经进行了大半年之后,国民党政府才正式封闭了这份已经把自己的墙角挖得千疮百孔的中共中央机关报。

-END-

本文来源:博客中国

剑客会丨ijiankehui

原三剑客

有温度的思想

长按上图识别







































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在线咨询
北京哪个医院白癜风最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sawanbao.com/lswbys/609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