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丨朱大可私人盘点2013十小事

导语:年已经走远,《洞见》栏目从文化批评角度,对年度的大众文化现象进行总结,涉及文学、诗歌、艺术、思想、戏剧、电影、音乐、词语、城市、身体、女性、生活方式等若干关键词。我们试图通过冷静的解读与回望,为过去的一年存留一份文化档案。

本篇为文化批评家朱大可撰写的年度文化综述。他在纵观全年之后发现似乎并无“大事”可言,年的最大特点,就是政治上好戏连台,文化上一地鸡毛,因为中国的文化运转,已经远离人类价值的主轴,而靠记录那些“鸡零狗碎的破事”,无法阻止文化楼厦的慢性垮塌。于是放弃“盛事叙事”,并从大众娱乐的潮流中掉头,立足于事件对历史的微妙影响,将“中小规模”的事件作为观察与圈点的重要对象,由此盘点出私人的“十小”文化事件。

各家媒体推出的“年度十大文化事件”,令人有不忍卒读之感,诸如“首届上海市民文化节成为全国表率”,“八小时话剧《如梦之梦》亚洲巡演”、“五部委要求节俭办晚会”、“‘土豪’有望进牛津词典”、“凤凰古城景区门票‘捆绑收费’惹争议”之类,无论怎样端详,都无法找出其间的“重大”迹象。仅就现有的盘点结果而言,年的最大特点,就是政治上好戏连台,文化上一地鸡毛。

中国文化领域的“无事效应”,显然并非小编们的责任,它既源于检查制度下的公共表述障碍,也源于文化自身的困境。那些被热推的“盛事”,大都是跟文化轴心无关的杂碎和过眼烟云,它们可以作为普通事件加以记录,但不足以构成“世界大国”自我炫示的年度结晶。媒体的费力盘点,指望能捡拾一点价值碎片,却露出文化短板的困窘。一个具有漫长而宏大的文化历史的国家,罗列一堆“大谷子巨芝麻”,这种逻辑性失调制造了新的笑点。

大众文化的基本态势,在于能被历史捕捉的结构性元素越来越少,而只剩下转瞬即逝的泡沫。我主编的《21世纪中国文化地图》,覆盖十年中国大众文化,但最后只能以打烊告终,因为中国的文化运转,已经远离人类价值的主轴,而靠记录那些“鸡零狗碎的破事”,无法阻止文化楼厦的慢性垮塌。

但只要是放弃“盛事叙事”,并从大众娱乐的潮流中掉头,而立足于事件对历史的微妙影响,那么,某些“中小规模”的事件,依然可以成为我们观察与圈点的重要对象。这里不妨试举要如下:

第一,全国多人向“文革”受害者公开道歉。年4月,61岁的山东老人刘伯勤,在《炎黄春秋》刊登广告,向“文革”中被自己批斗、抄过家的校长、老师、同学和邻居公开道歉。此举开了红卫兵道歉的先河。此后,河北宋继超、湖南温庆福、山东卢嘉善、福建雷英郎等,分别在媒体上向“文革”中被伤害的人士道歉。这场小型道歉风潮,最终因陈毅之子陈小鲁的道歉信而达到高潮。作为当年北京八中红卫兵领袖和革委会主任,陈小鲁在信中向“曾经伤害过的老校领导、老师和同学”郑重道歉,并宣称,如何解读“文革”是个人的自由,但是违反宪法、侵犯人权的非人道主义行为,不应该以任何形式在中国重演。在一个没有忏悔传统的国度,这些来自各地的零星的非组织行为,可视作人性觉醒的稀有证据,并且是年最具历史意义的小事。

第二,诚信危机加剧,社会伦理崩溃加速,街头反伦理闹剧不断上演。唐山老人的广场舞干扰学校上课秩序,高中生站立抗议,却遭到众老羞辱;广东汕头高中生扶起骑车摔倒的老人,反而面对诬陷讹诈,报警后才获清白;西安一位老人因女孩不肯让座,竟一屁股坐到女孩腿上;四川达州三童扶起跌跤老太,反被诬陷索赔,更引发社会舆论哗然。此外,患者或家属杀医致死事件也多次爆发,显示医患关系仍在继续恶化。这是人性大面积坏死的征兆,在社会的每一个场所,溃烂的道德都在散发臭气,而且暂时看不到疗救的根本出路。

第三,“雾霾叙事”成为微博和







































帮助白癜风公益医院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比较专业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sawanbao.com/lswbys/855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