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国记者》近期组织刊发了多篇新形势下防止“把关权”丢失,做称职的编辑,以及建立新型防错纠错机制的文章,得到同行共鸣。年第12期选发襄阳日报社两位作者的文章,欢迎来稿交流探讨。
内容提要
作者认为,新形势下传统校对必须向审校转变,即:校正报纸内容的差错从细节之处入手,着眼解决文字和版面上的技术性差错,并以此为起点进行延伸,针对具体内容进行把握,防止重大差错出现。
校对缘何要转型、如何转
长期以来,我国新闻行业的校对工作,指的就是以原稿为唯一依据来核对校样,分辨二者的异同:同则不改,异则以原稿为准对校样进行订正。它的作用在于保证原稿的真实性及其价值在出版过程中不被损害、破坏。
审校,同样既可指一种工作内容,又可指从事这种工作的专业人员。审校工作,指的是文字检查者凭借自身储备的知识或其他权威资料来判断原稿中的是非,确认其“是”就通过,确认其“非”就提出质疑,进行修改,或者请编辑解决。在审校时,审校者既要校文字、标点、内容、版面形式上的是非,更要校政治、舆论导向上的是非。
随着舆论环境的发展变化,传统的校对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新闻工作的需要,报纸校对正在转化为审校。审校的内容在多方面出现了拓展。除了文字上的差错,审校还需要具备其他多项能力。
首先,需要具备判断报纸内容、观点正误的能力。
现在,校对在审阅稿件时,一般不再只是简单核对原稿进行文字检查,而是直接研判新闻内容,进行网络校对。审校需要直接判断相关内容是否符合党的方针政策和相关法规,是否存在导向错误等。一旦遇到相关问题,审校就应该与编辑甚至值班总编辑及时沟通,共同解决问题。
其次,审校需要具备预判报纸相关内容影响力大小的能力。
当前新媒体急速发展背景下的舆论环境具有迅速性、复杂性、灵活性、交互性等特点。一个很小的新闻事件,经过网络发酵传播,就可能在极短时间内形成全国性热点,形成极大舆情。这种舆论环境的巨大变化,促使新闻媒体必须更加注重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而审校作为内容的把关人,则需要提前预判报纸相关内容可能产生何种以及会产生多大的社会效应。对于一些敏感、暂时不宜见报的稿件,审校要向作者和总编辑等提出建议,商量相应稿件是否改发其他形式或者暂不发。对于普通稿件中蕴含的某些重大、敏感信息,审校应该及时甄别发现,并提请编辑甚至总编辑向原作者及相关部门核实相关信息准确性,共同评估发布可能产生的后果,以决定是否发布、选择什么方式发布、怎样发布。
第三,审校需要具备统筹把握版面全局的能力。
在新闻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如果单独看某个版面上各篇新闻报道,可能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如果这些报道在版面布置上不妥当,或者在内容上组合不当,就可能产生负面社会效应,有时甚至会产生较严重的导向错误。例如,有时版面上会出现将领导人的报道与其他报道不合适地摆放在一起的情况,或者出现负面内容过于集中的情况,或者不同的新闻报道在观点、内容等方面出现冲突的情况,等等。这就要求审校在工作时具有全局性眼光,善于统筹把握整个版面的内容,从而保障相关版面在整体布局上不出现导向性错误。
今天的校对要转型升级为“审校”,就要求既核检新闻内容的细节,又兼顾版面的整体;既修改文章的字词、标点、语法逻辑等文字错误,又要甄别、修订文章的时间、人物名称、地名等内容错误,更要有政治意识,甄别文章的政治导向正误。与传统校对只是按原稿核对校样的工作相比,今天的审校显然需要发挥更强的主观能动性,属于一种更具创造性的劳动。
新媒体时代,校对转化为审校是新闻工作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针对工作内容的新变化新需求,报纸文字检查人员就必须积极转型,在进一步提高文字素质,成为文字专家的同时,还要积极拓宽知识面、查询面,成为杂家,更要加强政治学习,增强政治鉴别能力和舆情研判能力,成为“政治家办报”的一员,从而最大限度地使自己审校的版面既不出现一般性文字差错,也不出现常识性内容错误,更不出现导向性问题。
从具体细节入手杜绝重大差错
事实上,在近些年出现的各类重大虚假新闻、舆论导向错误的新闻案例中,错误绝大多数出现在文章内的某句话、某个词语等细微之处。
例如,年7月7日西部某报发表了一篇名为《智者的声音》的评论文章。文中有句话说某市已被确定为国家第五个直辖市。就因为这句话,导致股市产生剧烈波动,群众议论纷纷。后经调查发现,这句话系记者在某论坛采访时,对演讲者的演讲内容理解和文字表述有误,值班编辑审稿不严,导致出现重大差错。这篇新闻评论也成为当年十大假新闻之一。
在这一案例中,如果仅看文章标题是看不出明显问题的,标题“智者的声音”,既不涉及敏感内容,又无任何文字或语法错误。所以,仅仅靠值班总编浏览标题来排查重大差错,对发现此条及这类虚假新闻就无法奏效。只有当文字检查人员把自己的工作角色定位为“审校”后,才会在一篇长文中精准发现这句话是很关键、内容很敏感的话。也就会进一步追问,这个市如果被确定为第五个直辖市,为什么其他媒体没有报道?内容如此重大的消息,其新闻来源是否确切?即便该市真的被确定为直辖市了,由一家地方报纸首先在一篇评论中发布消息是否合适?具备这样的置疑和追问意识并向文章作者、权威部门进行核实,这一虚假新闻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到,文字检查人员从事的审校工作,具有其他新闻工作岗位难以替代的作用。而文字检查人员要想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杜绝重大新闻事故出现,就必须从细节入手,既要注意订正每个字、每个词存在的技术差错和每句话存在的语法错误,也要注意考察文章的字里行间是否存在立场、观点、方法上的谬误,或者引发“蝴蝶效应”的敏感内容,同时还要从宏观出发,考察整个版面是否存在排版布置不当、可能引发导向错误的情况。
审校“细节”,要做到五个“必查”
校对要转型为审校,其工作方向应该是既从报纸的整体层面把关,又要在微观层面仔细查找内容的错漏,必须非常“细”,不放过对任何一个细枝末节的研判。
我认为,需要在五个方面做到“必查”,用职业敏感来校正各种差错,杜绝重大差错出现。
第一、是对重大、敏感内容,做到必查其来源及准确性。
例如,对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姓名、职务、排序等要细致查看,遇到不明确的要查证清楚。对于送审与否产生疑问的稿件要了解其送审程序。对于可能引发民众广泛儿童白癜风能治疗好吗河南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sawanbao.com/lswbjj/10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