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马黎通讯员郭楠
我们看古人留下的遗物,了解人类的历史;也可以在口耳相传中,获取历史没有记载的细节和个人记忆。而现代影像技术,新媒体技术,又可以帮助我们记录历史,留住过往。
关于良渚,你的长辈有哪些“独家记忆”呢?
良渚博物院联合钱江晚报·小时新闻共同发起“良渚记忆宝盒”口述历史征集活动。以良渚为主题,向社会公众征集视频或者图文,最终制成“爷爷奶奶的光辉岁月”纪录片,记录良渚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
今天,我们推出第一位口述人他与良渚的故事。
我是范寿贵,今年60岁,土生土长的良渚大观山村民,也是一名工作了三十多年的业余文保员。
大观山村,由凤山村和雉山村两个自然村组成,是如今的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的一部分。
还记得小时候,挖出过很多玉器。备荒的时候,从高堤上挖防空洞,担出来的土里,经常能看到玉璧。那会儿大家都不认识是什么,在工地旁玩耍的小孩子们,都拿着当玩具。
那会儿村委会还叫大队呢,大队告诉大家,挖出来的东西交到大队里,会奖励给一个茶杯、热水瓶。我们普通老百姓也不懂,只知道挖出来,交上去就对了。
成年之后,我去安徽当了六年兵。年,我从武警部队复员回来之后,就留在村委工作了。
随着《文物保护法》的颁布,省里也出台了相关政策,村子里也开始重视文物保护工作。我也响应号召,加入了文保队伍,成为了第一批业余文保员。
文保工作是离不开老百姓的付出和支持的,尤其是在平常的小事上,他们做出了很多的牺牲。
比如说造房子,不能随便造,得通过相关单位的申报,尤其是要经过文物局同意后,才能在原基地上翻建,还得满足许多的标准和要求。在农田里耕作的时候,挖地最深不能超过30厘米。以前吃水很困难的,都要去很远的地方挑回来,井是绝对不能挖的,一直到年,经过多方协调,才在地下很浅的地方,埋了管子,装了自来水。
规矩立好了,就得执行。我们干文保工作的最知道了,每次我们去开宣讲会,到各村民小组做动员,村民总是表示很理解。老百姓嘛,是最可爱的。
我们和村民们一样,对良渚玉器、良渚文化的认识,是随着考古工作的推进、相关政策的完善、政府宣传的加强,一点点增加的。
影响最大的,是反山12号墓的发掘。那可是个大事情,我们村子里很多人都去现场看了,也第一次对考古、对良渚古城有了很直观的认识。尤其是玉琮王的发现,大家才知道,哦,原来这么了不起。
我们的村民们经常互相开玩笑,说“我们是在良渚古城墙上长起来的人”。就在这片土地上,在那么多年前,就有这么了不起的文明。先人们留下了这么多宝贵的遗产,我们这些后继人是很骄傲的。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