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27次,13万公里往返
10年,余人的参与和离开
10年,分钟的影像记录
10年,孤独的记录者,始终在坚持
年,刘波偶然机会参加了”绿色江河”环境保护组织,亲身经历长江源头的保护行动。
除了大美的原始自然风光,他也看见了漫天飞舞的垃圾袋、连绵起伏的垃圾山、焚烧垃圾后四处飘散的有毒气体、河面厚厚的油污,临河而建的旱厕,污物直排入沱沱河……
这些,都灼伤了他的眼,刺痛着他的心。
电视台辞职的他,走向一个既孤独又广袤的人文世界。
导演
的话
“汉人说这水有毒,可我喝这水喝了一辈子了。”一位老阿妈说。在这之前,我从没想过用“汉人”这两个字来定义自己的身份,但我知道这水不能喝,因为志愿者对当地的水源都做过检测。当地受过教育的藏族人从90年代就开始买水喝,而部分居民至今依然在饮用河里的水。然而,不管是买来的水还是河里的水,都不是能够供人正常饮用的水。
他们守着长江源却没有水喝。离开这里,也许是一个好办法,也是大多数当地人的唯一选择。
但当我每年去到这海拔米的地方,看到垃圾围城,各色塑料袋漫天飞舞时;看到老阿妈虔诚地转着经塔,步履艰难到垃圾遍地的河边打水的身影时;当小孩子瞪大眼睛看着我手里的摄像机,流着鼻涕,拖着脚步从我身边走过去,并远远地停下再看着我时;当空旷的学校广场上,那孤独的旗杆在大风中低声呜咽时。我心里总是有着异样的感觉。
虔诚的老阿妈转着经塔
步履艰难到垃圾遍地的河边打水
他们是逐水而居的民族,是马背上的民族。是天际飞鹰下,绿水雪山处那敞亮的汉子。他们有着自己的文化和习俗。而今,他们纷纷涌向大城市,慢慢消失在茫茫的人海中。
沱沱河镇教师无限感慨地说
我能教的学生越来越少了
因为水源的破坏
很多的孩子都搬到下游的城市里去了
年,沱沱河镇小学已全部搬迁到外地
参与沱沱河镇垃圾调查和长江源水生态保护站建设的志愿者们来自全国各地,他们对现代工业文明及其遗害有着更深入的了解。但他们的能力是有限的。
如何保护传统文化?如何在发展经济的条件下保护环境?这也许人类社会发展变化里一个永远无解的问题。
守护长江源
12.:min
入选中国公益映像节
个人类最佳作品奖
长江源头沱沱河承载着人们对神秘高原的遥遥梦想,也是旅者心中最圣洁纯静之所。难以想象这片平均海拔米甚至以上的净土会被污染乃至遭受严重破坏。
十年前,纪录片导演刘波和“绿色江河”的志愿者来到梦中的圣地,为大美原始的自然风光惊叹之余,满目飞舞的垃圾、四处飘荡的有毒气体、河面厚重的油污、直排入沱沱河的污物……种种刺痛人心。当地人说:“这里的水没法喝了,我们现在都是在买水喝”。守着水源,却要买水活命,这是多么大的讽刺。
绿色江河的志愿者们
从第一批一筐筐背垃圾带到下游
到第二批自筹资金修建保护站
再到去发动游客带垃圾下山
刘波选择了留在这片荒漠的土地上,作为“绿色江河”民间志愿团队的一员,开始自费拍摄长江源纪录片的事业。他用十年的青春,徒步记录下沱沱河的点滴。
《守护长江源》预告片
导演简介
刘波,男,曾任成都商报、四川卫视新闻部记者。
至今为独立导演,独立影片《莎莎》入选云之南独立影像展十大影片。《莎莎》是一部关于中国社会底层的流浪艺人的纪录片,同时记录了莎莎作为一个同性恋者,台上台下的双重生活。
年与洛克菲勒基金湄公河项目合作拍摄影片《湄公河之中国船家》(拍摄对象为中华和平号船,也是10.15事件中的一条船,今年大热电影《湄公河惨案》原型)。
目前,正在进行《君住长江头》后期拍摄阶段。它是一部关于水环境问题的纪录片,拍摄周期为年至年。它是在平均海拔米以上的高原藏族地区进行拍摄的,讲述了中国最长河流“长江”源头第一镇——“沱沱河镇”居民和志愿者的故事。如实反映了现代工业文明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以及人类行为的变化对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和改变。
刘波作品
《莎莎》
《湄公河之中国船家》
藏地影像短片放映
藏地生活
《拉萨青年》
《保护长江源》
嘉宾:刘波(导演)
.12.:30言几又?见
人民南路四段来福士广场3F水景平台
现场消费即可入场
北京治疗白癜风需花多少钱医疗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