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激情的巨斧向历史的大山猛烈劈去,一定会迸射道道异常绚丽的火光。伟人毛泽东的文化观就是这样一把巨斧,它所闪耀的光芒,便是这个民族近现代的时代光芒,便是一个立志改变中华民族落后现实的不懈追求者的光荣梦想。
(一)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自古文人墨客多有旷世之作。这首《沁园春·长沙》作于年,充盈着指点江山的抱负与情怀。
从一名爱国青年,到新中国开国领袖,毛泽东一生激扬文字,指点江山,成就了由一个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人生追求,实现了为民族复兴与人民翻身解放而奋斗终生的伟大梦想,并且使得毛泽东思想中的文化艺术光芒焕发异彩。
毛泽东从青年时代就是一位理想主义者。从接受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改良主义思想的影响开始,他的内心就期待时代浪潮急风暴雨式的战斗洗礼。这份激情沉积,化为影响他大半生的革命文化思想和革命文化性格。
年9月,《青年杂志》出版。当时还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就读的毛泽东在老师杨昌济的推荐下读到此刊,立即被这本宣传新思想、提倡新文化的杂志深深吸引,也由此促使他探索振兴中国之路。年,毛泽东与蔡和森、萧子升等人在湖南发起成立新民学会,这是一个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团体,毛泽东开始由革命文化梦想向革命文化实践迈进。
“五四运动”爆发,毛泽东立即响应北京学生的行动,带头组织成立了《湘江评论》周刊,擎起文化这个战斗武器,投身于社会变革的滚滚洪流之中——
“时机到了!世界的大潮卷得更急了!”
“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
《湘江评论》以宣传最新思潮为主旨,毛泽东也是凭借这本四开四版的小报刊的平台,鲜明地张扬起自己的革命文化主张,陆续发表了《民众的大联合》等一系列文章,很快成为一名宣传反帝反封建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斗士和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二)
沙场上点将,笔锋间见兵。
之后20多年里,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武装的缔造者之一和主要军事领袖,大部分精力花费在与敌人生死决战的残酷战争中,但由于他骨子里的“革命文化情结”,心中始终不忘另一条战线——风云变幻的文化战线。在南征北战的枪林弹雨里,他“指点江山”;在马背上、窑洞里,他“激扬文字”, 这个时候,影响毛泽东最深的当算鲁迅。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这样评价鲁迅:他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五个“最”,让鲁迅成为无产阶级革命文化的一面旗帜,飘扬在中华民族文化的最高峰上。百年来,鲁迅之所以能够成为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文化界的一座无法超越的高峰,与毛泽东对他的肯定与评价有直接关系。
红军长征结束后到达陕北,毛泽东已成为党内的领袖。在窑洞里,一面运筹帷幄,指挥千军万马作战于抗日前线,一次次同国民党军队面对面搏杀,一面不时地思考文化思想战线的种种“冷暖”。年开春的一天,毛泽东在延安窑洞里单独约见了诗人艾青,于是有了这样一段对话:
现在延安文艺界有很多问题,很多文章大家看了有意见……你看怎么办?
开个会,你出来讲讲话吧!
我说话有人听吗?
至少我是爱听的。
毛泽东欣然点头。之后,他又约见了周扬、周立波、何其芳等一批文艺界人士,探讨文艺问题。在与各色各样革命的知识分子接触过程中,毛泽东深切地感觉到他们身上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等问题。于是这年5月,他约请当时在延安的文艺界代表,会集到杨家岭大院,以座谈会的形式,与大家促膝交谈,并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首次明确、系统地提出了他的革命文艺观。
这是毛泽东第一次集中和系统地阐述自己的文艺思想,并将“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确定为革命文化的发展方向。《讲话》对此后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至今日仍然发挥着积极作用。
在这一思想引领下,当时的革命根据地作家积极投身火热的群众革命运动,创作的题材和内容发生了巨变,涌现一大批表现人民群众的优秀作品:贺敬之、丁毅的歌剧《白毛女》,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小二黑结婚》,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的《暴风骤雨》……这时期,民间文艺蓬勃兴起,百姓自编自创的《东方红》《高楼万丈平地起》《绣金匾》等歌曲,以及秧歌剧、快板诗、枪杆诗等风靡一时,使得整个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文艺创作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成为鼓舞民众和革命将士们最有力的精神武器。
面对即将诞生的新中国,毛泽东在北平自信而激情地宣布:“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迅速地荡涤反动政府留下来的污泥浊水。”
呵,那是何等的气壮山河!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三)
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开始了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当时,各路文化大军“大会合”,无论是思想意识还是价值观念都多少带有旧时代的痕迹。于是毛泽东决定对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改造。除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知识,参加社会运动和实践,还对他认为的消极事件和人物进行批评与批判。这些批评和批判虽然也有一些不同意见,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当时社会上的保守主义、自由主义和激进的小资产阶级文化思潮,马克思主义在文化思想领域的指导地位得以确立。
值得抒写一笔的是,早在年毛泽东就为中国戏曲研究院作过“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题词;年,面对历史研究工作问题,他又提出“百家争鸣”。之后的年5月,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七次会议上,毛泽东以朴素而平实的语言告诉全党同志:
现在春天来了,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只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二千年前那个时候,有许多学说,大家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作为党发展文学艺术事业的指导方针被提出,令全国的文化艺术工作者心潮澎湃,激情涌动。
“双百方针”下的文学艺术创作一时异彩纷呈,出现了一批有代表性的作家。“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的老作家们如沈从文、穆旦、周作人等纷纷重新操笔。更有一大批以革命现实主义为表现形式的优秀小说涌现。如柳青的《创业史》,梁斌的《红旗谱》,吴强的《红日》,杨沫的《青春之歌》,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曲波的《林海雪原》,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等等。无论是《林海雪原》里的杨子荣,还是《红旗谱》里的朱老忠以及《红岩》中那些在特殊环境下进行特殊斗争的英雄,都成为文学史上光彩熠熠的典型形象。
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的十几年间,整个国家从上至下都笼罩在一种激昂、兴奋,充满激情和理想主义的文化艺术氛围之中。那个时代特有的精神气质,与毛泽东的文化理想主义追求有着直接关系。
任何时代的文化,总是带着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的痕迹,这并不是中国的“专利”。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所产生的一批经典作品,同样携带着那个时代的价值观。在毛泽东“双百方针”影响下所产生的一大批文学艺术作品,字里行间所呈现的是那个时代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风貌,历史应当给予它们必须的肯定和敬意,更何况其中有许多作品至今我们读来依然可以从中吸收丰富的艺术养分。
(四)
毛泽东一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具有划时代价值的文艺观点和思想:他坚定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推陈出新”;他首次提出文化要为人民大众服务,才有了今天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他确立了“双百方针”,重视各种形式的文化表现方式,在文化中做到不片面化,不极端化,兼容并包,兼收并蓄;他始终把文化放在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地位,避免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不平衡性……
毛泽东的文化思想是一笔宝贵财富,在他的一生中,中国文化实现了近现代的转变,我们应该把他文化思想的精髓继承和发扬开来。今天的中国与世界的交融越来越紧密,市场经济更是给社会主义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中国的文化建设任重道远。回望毛泽东波澜壮阔的一生,前瞻文化发展之势,感慨良多,重读他的《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来源: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
延伸阅读:
对得起台面经得住场面
——关于培养书卷气、增强学习力的一点思索
韩锡璋
自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领导干部要多一些书卷气的要求后,全国自上而下各行各业对这一精神的阐释已难以数计。“书卷气也是领导力”、“书卷气也是生产力”等等,已成为众望所归的一种期许和实践。特别是习总书记在国内外演讲的口语化、引经据典,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一篇篇美文,更透出了他阅读的广博、精深,令那些象牙塔内的学究们也钦佩有加。
笔者作为中国数十万新闻大军中的一员,尤其是作为一个不大不小的新闻团队主要负责人之一,对如何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如何以自身的学习力去影响团队等,时时有一种压力下的动力和责任感驱使下的紧迫感。与此同时,因自己在职场上有几个小小的“头衔”,又常被一些位重名大的单位领导点将去为他们的团队做文化讲座,讲写作之道,议法治文化。。。。。。以自我的所谓励志榜人生分享“成功”经验······每每这时,我心中异样的忐忑。即使自我镇定“自信自信再自信”,但总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一株无名小草岂敢在“兰亭挥毫、草堂题诗、北大讲学、班门弄斧······?”
怯阵归怯阵,但职场和生活的感悟还是随着阅历的增加而增加。那庄严讲坛(台)的召唤,在一方天地里独领风骚,甚至说一不二的领导朋友、文友对自己的欣赏,使我这个今年刚进天命之年的新闻人竟不知“老之将至”。
从年进入新闻界起,至今一直没有挪窝。报纸几易其名,几更“婆家”,我一直以不变应万变。在这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团队里坚守坚守再坚守。我常对人言,坚守不等于死守,我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从普通记者、编辑做起,直到两年前成为自己未曾追求过的总编辑,从内部开会在不起眼的角落攀爬到坐主席台;及至这几年在外面参加一些重大活动也常被安排在“领导席”,我每每诚惶诚恐,总觉得自己还欠缺什么。但日子久了,似乎也习以为常——我为自己拟了这样一个座右铭:对得起台面,经得住场面。可要做到这十个字又谈何容易?不受一番冰雪苦,安得梅花放清香?
我接受的专业教育有限,但不停地从书本吮吸乳汁,向周围真正的成功人士取经是多年来一直没有怠惰的习惯。尤其是对古诗文的爱好和推广,竟然在很多场合,在介绍我职务时又附上“作家”、“诗人”的桂冠。每当这时,我真是血热、脸红、心跳·····特别是自年由我们报社和太原市中级人民法院合办了《太原法院文化周刊》后,因为践行了“激情碰撞文化,诗意表述法治”的办报理念,这一名字不大的报纸短短几年,在山西省外约家高院、中院、县区法院吸引并培养了固定的高水平的作者和与日俱增的读者。他们大多是业余爱好,又大多有一官半职,他们无私地赐稿赐教,并不断的为报纸造势,从而产生了滚雪球般的效应。对传播太原乃至山西法院文化建设,提升我们报纸知名度发挥了独特而精致的作用!······至于太原法院系统、太原铁路法院系统、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好多院长、庭长、审判长成了我的好朋友。有的在交往中成为情趣相契的挚友,真是一纸情深,相敬共赢······
感恩你们啊!永远、永远······
和“高人”接触的越多,越觉得自己人微言轻。他们的文化底蕴、他们的为人处世,他们的真情感恩等美德、品位、学养,令我高山仰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个人在一个团队里,要想有整体高于别人的成就,就要有超越凡人的付出——在这里,恒久学习力是第一位的。今天,纸媒的生存与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一个报社采编与经营孰重孰轻,已变成“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似的争论。但是,在这个特殊行业的企业化运行中,品牌的力量,掌舵人及其团队每一分子的影响力直接决定着生产力。君不见,全国从媒体转身搞实体经营的,哪个不是曾经的“大笔杆子”?哪个不是“纸上荡风云,商海竞风流?!”
鄙人系典型的草根阶层,自卑之余,倒也偶尔激发一丝自信。其实,越出身底层的人越“爱面子”,我这个凡夫俗子有时也不例外。只好警醒自己用得法的努力,以看得见摸得着的软、硬实力获得荣誉感——否则,你虽然坐在主席台侃侃而谈,甚至指手划脚,但坐在台下的观众、听众内心产生的是鄙视、不屑、甚或恶心。。。。。。
“人在做,天在看。”这话看似有宿命色彩,但放在现实情境中还真有些“因果报应”。仍以笔者为例,尽管我在众多文友、书友、政商两界朋友面前,觉得无论哪方面都拿不出堪与人比试的一丁点儿资本,但他们中的反贪局长、规划局长、检察长、工商局长、法院院长、企业董事长、银行行长、法学院等不断邀请我去他们那方天地“传经布道”,可我因缺乏意气满场的底气,担心难产生引人入胜的效果而犹豫不决······
我们的顶头上司、现任山西日报报业集团最高领导评价我:有一种对事业持续不减的激情和对团队的热爱······上级领导的褒扬于我而言无疑是一种被鞭策激励的利好消息,我只有老牛不畏夕阳晚,奋蹄踏出新途程,才能对得起组织的信赖。其实,激励我奋进的人很多。尤其是人届中年在一方天地肩负重大使命的精英。他们的好学,他们的情怀,他们的视野···虽不能直接移植,但在我身上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像另一位集团主要领导,尽管工作异常繁忙,似乎时时处于疲劳状,但几十年如一日业余时间博览、精读、细耕不止。已进“天命”之年的他,竟能把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背的滚瓜烂熟。上级领导的这种榜样的确产生了辐射效应。
一直在路上的我还未给大家填写出曼妙的答卷,但我永远使命在肩,激情在胸,知难而上,誓谱新篇······
杨万里诗云:“胸中书卷云凌乱,身外功名梦等闲。”
“对得起台面,经得住场面”。为了这一看似寻常的小誓言能够不折不扣实现,不经抽筋折骨的努力是不会遂愿的。
拉杂赘言,纸短情长,唯愿珍惜时日,与诸君共勉!共享!
作者为山西市场导报社总编辑、太原法院文化周刊主编
年元月24日晚草
年,在跨入而立之年之际,这本30万字的新闻作品自选集《冷眼·热血》为30岁的人生献了一份生日礼物。
作者荣登1年第12期山西省政府《品牌》月刊封面人物,该刊同时还刊登了著名青年传记作家张树诚先生撰写的中篇报告文学《“铁肩”记者韩锡璋》。
7年5月,陕西《时代人物》杂志对作者的报道。
7年9月,云南省思茅撤区,新的普洱市成立。应云南省政府之邀,参加全国媒体走进云南普洱茶主产区采风活动。
7年,在第8个中国记者节,被评为“山西省百佳新闻工作者”。作者以《羞言抱负执着事业》为题,用近万字的篇幅自述了这几年在新闻园地的风雨途程和收获的累累硕果。
年5月21日,中国法官协会文化分会诗文社在太原揭牌。图为作者与太原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冯少勇合影。
年6月28日在太原法院文化建设信息调研暨新闻宣传工作会上发言。
年9月5日,在山西日报举办的新闻文化沙龙上,作者应邀向上级领导、业界大腕介绍交流了自己的从业经验。
年9月29日——10月1日全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训在山西日报报业集团举行。作者作为名参会者中的8名代表作了发言。
年5月23-25日,在武汉参加由中国青年报、华中师范大学主办,清华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提供学术支持的第五届全国深度报道研讨会。图为中国最高新闻奖、“长江韬奋奖”、“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获得者、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江作苏先生(左)与作者在一起。
年10月7日,韬园诗社建社93周年暨复社1周年“琴瑟年华”庆典专场上,作者与山西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作家、诗人张德恒先生在一起。
年10月11日-14日,参加全国百家社长总编走进广东中山采风活动暨党建工作会议。
倘有给山西市场导报文化副刊、太原法院文化周刊赐稿者可发这两个邮箱。如有特殊强调事宜,敬请附于稿后。
小张编辑
E-mail:
qq.白殿怎么治疗白殿怎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