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乐金刚,典型的14世纪至15世纪西藏丹萨替寺风格造像
清康熙夹纻漆金白度母。干漆夹纻工艺是一项古老的手工技艺,它采用干漆、苎麻、五彩石粉等为原料,经过烘干、打磨、夹纻等48道工序完成
特邀嘉宾郑华星(佛像收藏家、五觉斋主人)
佛像是中国人接触最广、最久的雕塑艺术,佛像无疑支撑着古代中国的整个雕塑体系,代表着一个时代最高的审美。在众多艺术品门类里,也唯独收藏佛像会让人毕恭毕敬地说一声“请”。
相比其他艺术品门类,佛像收藏的起步比较晚。直到年一尊“大明永乐年施”铭款的鎏金释迦牟尼佛像在香港苏富比拍出了1.亿港元后,佛像突然之间就成为拍卖市场上的热门板块。
虽然佛像收藏在国内拥有一大帮忠实拥趸,但广东藏家的热情还是让来自北京的多位行家感到意外。比如上周在广州古玩城举办的“伏藏-佛教艺术专题讲座”上,很多藏家就专门从珠三角赶来。
不仅如此,在很多地方被忽略了的木头造像,因为广东人保留了很多的祖先生活方式,早晚上香、逢年过节敬奉祖先等等,得以在广东地区保存了下来,这也被很多行家视为未来佛像收藏的又一潜力板块。
壹
不同时期的造像带着深深的时代烙印
羊城晚报:退回十年前,佛像收藏还仅仅是瓷杂专场中的一个小门类,如今佛像专场已经成为独立的艺术品大项,是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中人气最高的专场之一。但很多新加入的藏家对佛像的知识并不是很了解,再加上佛像的历史悠久、地域跨度很大,并不是研究中国一国文化能够穷尽的。单是在如何断代这个问题上,很多藏家就已经伤透了脑筋。
柏漫林:佛教造像是集宗教、历史、美学及工艺价值于一身的艺术品,体现了深厚的宗教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在亚洲,因不同时期、地域和文化的审美差异,佛教造型艺术以不同的题材、工艺和审美意趣,在佛教教义的不断演化中,体现出风貌各异的美学标准、地域特征和时代气质。
早期佛教有不立偶像的要求,但随着大乘佛教的广泛传播,佛陀、菩萨的形象也应运而生。伴随着佛教在贵霜王朝、笈多王朝和波罗王朝统治时期的传播与发展,印度佛教造像艺术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历程,并在各时期形成了诸如犍陀罗风格、秣菟罗风格、笈多风格和萨尔那特风格等特色鲜明的造像风格。
随着佛教的不断传播,不同风格的佛教造像艺术传入周边地区后,融入了当地的雕刻手法和审美情趣,呈现出明显的地域风貌。
羊城晚报:那造像的风格就是佛像断代的一个最重要依据,不同时期的造像风格特征是否都很突出?
柏漫林:不同时期的造像都带有当时深深的时代烙印。比如“莲花生”的故乡斯瓦特。斯瓦特造像主要是佛和菩萨两种题材,其风格大体一致,都体现出古老的犍陀罗遗风和斯瓦特地区独特的工艺特色。如佛像头部浑圆,面相鼓凸,大耳垂肩,高鼻深目;头饰螺发,顶部肉髻硕大平缓;通肩大衣,衣纹起落不明;衣褶甚多,胸部以下呈不均匀的U形分布。莲座狭窄的束腰,很多造像一边的胳膊举起。而菩萨像头戴花冠,顶部有典型的扇形装饰物。
而“克什米尔地区佛教造像”的佛像特征是脸型长圆,眼睛在脸部的位置十分突出,眼大无神,似吃惊状。眼、唇、白毫等部位用银、红铜装饰。造像身躯饱满,多着袒右肩或通肩袈裟。袈裟轻薄贴体,仅在衣缘处刻出衣纹。造像的头光和背光运用较多,常见为镂空形状。矩形台座是克什米尔造像的特征,以立柱式的隔栏或力士托举形象为主。克什米尔地区佛教造像多以黄铜制作,精工细琢。
郑华星:国力的差距也决定了佛像材质的不同。举中国的佛像为例,宋代佛像多用木头;隋代佛像多用石头;唐代到了国力强盛的时候,就多用金铜了。所以文化的发展跟当时的社会环境是息息相关的。虽然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精品,但如果统治者重视,国力又强盛的话,精品的数量就会比较多。而且每个时代的审美标准是不一样的,所以不同时代的佛像造型、风格都是不同的。如隋代的佛像脸型会偏长一些,而唐代的佛像脸型则会圆润饱满一些。
贰
为什么目前收藏以藏传佛教造像为主?
羊城晚报:自元代开始,中国佛像制作的潮流格调由汉式转为藏式,这一方面是因为天子个人对藏传佛教的信仰,另一方面也是受朝廷统治对策的感染,明代永乐和宣德两朝治藏的重心就是以宗教融合确保国家统一。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各具艺术魅力,但为什么目前的佛像收藏是以藏传佛教造像为主?藏传佛教造像主要有什么特点?
郑华星:藏传佛教相对于汉传佛教而言,体系更大、门派更多、流传历史更久、地域更广,可能这些更能吸引收藏家的北京中科医院得白癜风有什么症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sawanbao.com/lswbzn/10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