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华侨华人若干问题研究上

中东华侨华人若干问题研究(上)

冀开运

内容提要论述了研究中东华侨华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回顾了中国学术界对中东华侨华人的研究历史和现状,梳理出中东华侨华人形成的多种因素。并根据网络和报刊资料,总结和归纳了中东主要国家华侨华人的人数、民族构成和就业特点,提出研究中东华侨华人的方法、思路、难点和重点。

关键词中东华侨华人中国公民

作者简介冀开运,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伊朗研究中心教授

研究中东[1]华侨有利于探索他们在中华文明和伊斯兰文明交往中的作用和影响;有利于探索他们在中国与中东国家关系中作用和影响;有利于探索中东华人华侨对宗教、民族、居住国和祖籍国的认同规律。

探讨中东华人华侨的形成过程和现状,可以发挥他们在中国和中东国家交往中积极作用,避免其消极作用,为中国制定合适的中东政策和侨务政策提供参考;因为中东华人华侨人口构成的绝大部分是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回族,他们在中国与中东的贸易和文化交流中起着媒介作用,对他们研究有利于中国西部、特别是新疆向中亚中东的经济和贸易,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国家安全,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有利于维护中东华人华侨的合法权益,有利于维护中国在中东公民的合法权益。

一、中东华侨华人的形成根源

中东华人华侨研究是中东研究的空白,是华人华侨研究的薄弱环节。中东华人华侨包括汉族和中国少数民族,其中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回族是中东华人华侨的主要构成部分。年王庆丰先生在《维吾尔族华侨移居西亚地区史探》一文中,认为新疆维吾尔族移居西亚中亚的时间开始于公元8世纪。文章认为,维吾尔族移居西亚中亚的原因是经商、文化交流、朝觐以及政治原因。[2]作者在标题中首次使用“维吾尔族华侨”的称呼。黄力平在《浅述中国先民经由新疆移居中亚、西亚的开始》一文中,探讨了从早期到13世纪中国先民从新疆移民中亚西亚等国的历史。[3]作者在结尾指出,晚清是新疆和中亚地区风云巨变的时期,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引发了新疆地区各族人民向中亚、西亚地区迁徙和移植的历史现象,并使用了“新疆地区各族华侨”一词。北京大学李安山教授认为,这两位作者似乎是国内最早研究中东“少数民族华侨”的学者。王庆丰认为麦加朝觐是沙特阿拉伯维吾尔族华侨形成的重要原因,他指出,每年均有少数民族穆斯林从西北西南地区去麦加朝圣,大批朝圣大约始于18世纪。到19-20世纪之交,朝圣者每年达数万人。据新疆哈密地区的一份不完全的资料,该地区从-年共有名维吾尔族穆斯林(包括阿訇、毛拉和教民)到麦加朝圣。云南及东南亚的穆斯林华人也有每年去麦加朝圣的。为了到麦加朝圣,他们倾其所有,抵达麦加后所剩无几,不得不自谋生计。开始是卖水、打饢、做小买卖,随后结婚生育,便留居沙特阿拉伯、埃及或其他中东国家。有的则因途中旅费耗尽而留居沿途国家。[4]这种因朝圣而移民中东的具体华人人数无法统计。

除朝圣外,留学也是中东华人华侨形成的重要原因。根据姚继德先生的研究[5],年云南回教俱进会致函伊斯兰世界最高学府埃及的爱资哈尔大学,就当时云南回教内部的派别纷争之事请求裁决。收到爱资哈尔大学校长穆罗威的复信后,云南回教徒倍受鼓舞和启发,便促发了派人留学埃及的想法。年,云南回教俱进会暨明德中学借阿富汗穆斯林学者大章·穆罕默德罕先生访滇之机,委托他代为致函爱资哈尔大学校长,表示希望该校接受明德中学优秀学生前往留学。年11月中国首届留埃学生团(纳忠、张有成、林仲明、马坚,领队沙国珍)进入爱资哈尔大学学习。[6]从年由云南明德中学开始,到年北平成达师范终止的7年间,中国各回族团体和学校派送到爱资哈尔大学的回族留学生共有6届33人。年的中国旅埃同乡会为中国驻埃及第一任领事邱祖铭举行的欢迎酒会上有60多人出席,其中除在该校留学的回族学生外,还有旅居当地的穆斯林商人。[7]年12月,中国向埃及派遣8名留学生。年中国伊斯兰教协会派遣10名学生到埃及留学。后来因各种原因,他们中有的在埃及定居下来。

总体来看,中东华侨华人形成的原因包括三种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和政治因素。而经济因素具体包括自然灾害造成歉收、劳工输出和通商贸易。文化因素包括出国留学和麦加朝觐。政治因素包括:历代中国政府的歧视政策所致;民族起义后遭镇压而被迫逃亡;叛乱或战争失败后被迫逃走;因对中国政治运动不满而移民。例如,居住在中国新疆阿勒泰、巴里坤、木垒和玛纳斯的哈萨克人在20世纪30年代进入甘肃和青海两地。进入当地后因划分牧场与当地居民产生矛盾,后遭到国民党军队马家军的残酷镇压,年多哈萨克族人经西藏逃入克什米尔地区。20世纪50年代初,因参与叛乱被镇压而逃亡到克什米尔地区的哈萨克人有人。年—年约有哈萨克族人陆续迁往土耳其。这批人最初被安置在靠近苏联边境较为寒冷的东部安纳托利亚地区。20世纪80-90年代,他们主要居住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伊兹密尔、安卡拉、萨里、布尔萨、埃斯基谢希尔和开塞利。[8]最初,迁居土耳其的哈萨克人主要从事农业,兼做畜牧业和手工业。80年代中期,约有25%的哈萨克族人以农业为主、牧业为辅,而75%的人从事轻工业和商业。[9]老一辈的哈萨克人绝大多数是文盲,而现在年轻一代的哈萨克族人绝大多数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并出现了许多专家和技术人员。[10]

唐宋时期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进入早期交往阶段,明清时期两者进入深层交往,清末民初两者进入广泛交往,年后进入全面交往。[11]事实上中国伊斯兰教具有文化属性、宗教属性和民族属性,它是伊斯兰文明和中华文明历史交往的产物,它既是伊斯兰文明的子系统,也是中国文明的子系统。中国有10个穆斯林少数民族,这些民族的形成过程与中东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和突厥人在文化上和体质上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中东与中国的文化联系和民族联系是无可否认的历史事实。这恰好是中东华侨华人形成的历史大背景,也正是研究中东华人华侨的历史和文化思路。[12]

基于上述研究,我们可以作出如下判断:年前中东华人华侨形成的基本原因是朝觐、经商、婚姻、探亲、留学、政治巨变。年后,部分中国劳工、中国留学生加入中东的华侨华人行列。中东地区华侨与华人的总体特征是:留学生以学习阿拉伯语、波斯语者居多、宗教学者居多;以穆斯林居多、以回族同胞者居多;中国劳工以汉族居多;中东华人华侨中以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居多。

二、学术界对中东地区华侨华人社会构成的基本判断

中国学者对中东华侨华人的人数和民族构成进行了艰难而宝贵的探讨。北京大学李安山教授从研究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的迁移特点、辨识标准及人数统计出发,提出了识别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的5个标准,代表该领域研究的最新成果。[13]这是李先生对华侨华人研究的理论贡献,是中国学者研究少数民族华侨的理论前提,也是研究中东华侨华人的最重要理论框架和思路。李先生还认为沙特阿拉伯有来自中国的维吾尔族15万人,土耳其有维吾尔族5万人,土耳其有哈萨克族人,沙特阿拉伯有回族2万人。土耳其的少数民族华侨华人共有人,沙特阿拉伯有少数民族华侨华人17万人。[14]

年8月,根据笔者在新疆侨办和喀什地区侨办的调研,新疆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多万,其中90%以上是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他们主要分布在中亚、西亚和南亚地区,现有归侨侨眷约30万人。喀什地区总面积16万多平方公里,总人口为万,包括1市11县,其中维吾尔族占90%,汉族占8%,其他少数民族占2%。全区现有归侨、侨眷3万人,在国外的华侨华人近3万人,分布在37个国家和地区,其中西亚约占70%,有影响力的重要人物55人,改革开放以后出境的华侨华人约70人。[15]中东华侨华人之中有20多人来自喀什地区。

回族华侨华人研究也涉及到中东华侨华人研究。中国回族与中东具有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的内在联系,回族移居海外由来已久。沙羚[16]论述了回族华侨华人移居到中亚、泰国、缅甸等国的过程,但并未涉及中东回族华侨华人形成的历史根源。回族华侨作家刘宝军先生祖籍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年7月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年获马来西亚国际伊斯兰大学社会学第二学士学位,年获国际伊斯兰大学教育行政管理学硕士学位,他很早就开始注意和研究出版了海外回族和华人穆斯林,他估计海外回族有34万之多,华人穆斯林有38万之多。他指出了当代中东回族华侨华人形成的一个成因。刘宝军认为沙特阿拉伯有回族2万多人,主要居住在塔伊夫、吉达和麦地那,他们主要来自甘肃、青海和新疆,对春耕、谷雨、夏至、冬至等与农业活动有关的节气比较熟悉,但由于宗教信仰不同,他们不庆祝端午节、清明节和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他们和本地穆斯林一起过“开斋节”和“宰牲节”,回族在先辈忌日请阿訇到坟地念经。中国留学生一般在利雅得、麦加和麦地那的大学求学,而且几乎是清一色的男生,年在麦地那国际伊斯兰大学留学的中国学生有多人,他们除免缴学费外,每月有里亚尔(折合人民币元)的补贴,还可得到往返回国探亲机票。回族华人之中著名人士有马步芳、马继援、马香泉和高文远(年出生于青海,20世纪80年代迁居到塔伊夫,年完成《清末西北回民反清运动》,年宁夏人民出版社再版)。[17]

年,张天、戴年华分析了华人移居中亚西亚的历史因素和历史功绩,论证了华人有“落叶归根”到“落地生根”的发展规律。作者认为中东的华人华侨有8万人,其中汉族华人5千人左右,哈萨克族华人1万左右,维吾尔族华人5.5万左右。中东华人华侨进入第3代或第4代后就融入当地社会,他们接受所在国的语言和文化,而中国的语言和文化反而成为外国的语言和文化了。[18]这是中国学者对中东华侨华人数量的第一次估计。谭天星在《华侨华人历史研究》(年第2期)发表《现代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境外迁移初探-以新疆、云南为例》,本文对研究新疆籍的华侨华人移居到中东地区的历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朱慧玲在《八桂侨史》(年第4期)发表《新疆籍华侨华人在西亚》,首次论述了在沙特阿拉伯和土耳其的新疆籍的华人华侨,他们主要包括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回族,作者认为沙特的华人华侨近20万,维吾尔族最多,回族次之,还有汉族、乌兹别克族、柯尔克孜族和哈萨克族。土耳其的华人华侨8万人,其中维吾尔族有5万人,哈萨克族2.5万人,其余为乌孜别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塔尔族和汉族。[19]这是中国学者第2次推算出中东华人华侨的数量。赵和曼在《南洋问题研究》(年第1期)发表《试论海外少数民族华人的若干特点》,他又在《东南亚研究》(年第5期)发表《我国对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的研究》,回顾了中国对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研究的学术历程。

学术界认为在土耳其有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等华人华侨有7.5-8万,在沙特有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等华人华侨有17-20万万人。中东维吾尔族华侨华人有20万,哈萨克族华人华侨有2.5万人,回族华人华侨有2万人。[20]目前学术界缺乏对中东国家华人华侨的整体研究,特别缺乏对伊朗华人华侨的研究,无法区分中东华人华侨中汉族和少数民族,因此也无法深入系统评估中东国家华人华侨在文明交往和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和影响。

三、中东主要国家华侨华人社会构成探析

目前,中国政府没有对中东华人华侨人数的权威数据,学术界对此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本人根据报刊和网络资料整理如下:

(一)伊朗华侨华人概况。按照华侨华人的严格区分,伊朗华侨人数相对较多,华人不超过10人,长期在伊朗居住和生活的华侨后代,基本上选择了中国国籍。据中国驻伊朗大使馆统计,年大概有-名中国人生活在伊朗,他们的生活状况可以用几句话形容:“相处容易融入难、安逸平静小波澜、一日三餐老三样、急功上火事事难。”[21]其中留学生人左右,他们学习宗教、波斯语言文学和经济管理,民族有回族、维吾尔族、撒拉族和汉族。其中,回族同胞占绝大多数,他们往往兄弟姐妹一起留学,或者同村同乡一起留学。我认识的一家来自青海化隆县的回族人,姐妹两个、弟兄三个都居住在德黑兰。姐姐毕业于马什哈德女子学院,精通波斯语,自年起在电台作播音员;妹妹在德黑兰大学攻读波斯文学博士学位;两个弟弟大学毕业,并同回族姑娘结婚,生下儿女,在贸易公司当翻译,一个弟弟正在塔巴塔巴伊大学攻读波斯语言文学,他想在老家青海找对象,有时去当波斯语翻译赚钱补贴学费。他们每逢节日团聚,遇到重大困难时互相帮助。在伊朗的宗教首都库姆,居住着好几家回族同胞,其中一对夫妇来自甘肃省,有一儿一女,妻子在经学院学习伊斯兰教,免费住两室一厅,并有元左右的奖学金。另外一对年轻的夫妇来自山东省,刚刚结婚,没有孩子。他们热情款待国内来的客人,为中国的发展欢欣鼓舞。中国留学伊朗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国内一些老少边穷地区,包括青海、新疆、云南、甘肃,共涉及15个省市,其中有9人获得波斯语言文学博士学位。3位博士已经回国效力,分别在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和洛阳外国语学院从事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

中国留学生一般在伊朗中资企业和中伊国际贸易中当翻译。回族留学生一般同伊朗留学的回族或国内的回族结婚,他们一般生育2-3个孩子。听说有一名回族留学生同伊朗姑娘结婚,在生下一个女儿后,因为性格不合,现在离婚。在大使馆举行的招待会时,发现一名回族留学生带着他的伊朗女朋友同时出席。据说,他们同居很长时间,但未结婚。当我离开伊朗时,一名回族留学生正在同一名伊朗波斯族的大学生谈恋爱,这个伊朗姑娘是学习波斯文学的,才华横溢,心地善良,心理细腻,经常用波斯诗歌写情书。当她家人反对与中国青年交往时,这位伊朗姑娘态度极为坚决。伊朗国际广播电台华语台就由7个回族留学生创办,他们精通波斯语和伊斯兰文化,是传播中国文化和伊朗文化的新生力量,是沟通中伊文化的媒介和民间大使,是维护中伊友谊的先锋。[22]

中国画家傅书中先在德黑兰大学留学获硕士学位,后在德黑兰市举办中国绘画培训班,举办中国画展,传播了中国国画画法和中国书法。傅书中先生的夫人余莉早年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后在伊朗留学,先后读完波斯语言文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年在一家中资企业作翻译。他们住在德黑兰大学为他们免费提供的一室一厨一卫的学生夫妻间。他们的女儿现年7岁,出门讲一口流利的波斯语,在家与父母交谈时汉语与波斯语混杂。他们为了培养孩子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在家里挂了很多中国地图、中国书法和少儿识字图画,经常教孩子唱中国歌曲。余女士长期在伊朗生活,经常接触伊朗伊斯兰教,信仰慢慢发生变化,皈依伊斯兰教。但她始终保持了中国传统女性的优秀品德,在工作之余,相夫教子,操持家务。我还拜访了居住在德黑兰近30年的中国台湾华侨杨先生,他在台湾有妻子和儿女,但他与妻子早已离婚。他在德黑兰同时代理好几家公司的业务,独立租住一套公寓,家里挂着中国绘画和对联,雇佣一名伊朗妇女作厨师,还雇佣5名伊朗人帮助做业务。根据伊朗什叶派法律,缔结临时婚姻是合法的行为,他先后有过两次临时婚姻。[23]他当着我的面拿出他前妻的照片,医院的护士。根据伊朗的法律和文化习俗,要娶穆斯林女子为妻,必须皈依伊斯兰教,所以他就成为温和的虔诚的穆斯林,并按照穆斯林的生活习惯严格要求自己。他对我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伊朗人民尊重和羡慕中国人,他深为自己的中国人身份感到骄傲和自豪。他坚决维护海峡两岸和平,热衷与大陆人交朋友,经常挖苦和讽刺陈水扁和吕秀莲。每年春节和国庆节期间,中国驻伊朗大使馆举行招待会,他都是特邀代表。因为他长期生活在伊朗,已经适应了伊朗的环境,完全用波斯语交流。

伊朗华人、华侨的个体经商者数十人,一般都经营服装、鞋帽等生意。笔者本人在伊朗德黑兰大学访学期间,曾去位于波斯湾的格什姆岛上考察,拜访了一位来自浙江省温州市的商人在那里开办服装商店。他基本能用波斯语进行讨价还价,晚上一个人在家通过卫星电视看中国节目,平时与伊朗人交往很少。伊朗中资公司有70家左右,业务范围涵盖通讯、电信、公路、铁路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汽车、石油开采等重要领域,雇佣中国员工在人以上。中国姑娘因为嫁伊朗人而移居伊朗不超过10人,根据伊朗国籍法,这些中国姑娘很快加入伊朗国籍,她们成为伊朗最早的华人。笔者在德黑兰大学国际波斯语研究中心遇到了远嫁伊朗的两位中国女子,有位中国女子随丈夫返回伊朗后在德黑兰开办中医诊所,她们说伊朗丈夫非常尊重她们的风俗习惯,对她们很宽容。伊朗姑娘嫁给中国人可能有3人以上。

(二)以色列华侨华人概况。中国驻以色列使馆商务处登记在案的华人数字是-0人;新闻媒体近来最常报道的数字是1万人;以色列官方公布的数字是2.3万到2.5万人。以色列中国工人情况非常复杂,其中非法滞留工人的生活状态最差,跟着劳务公司打工的工人食宿情况也不一样,有公司统一包吃包住的,也有自己想办法解决吃饭问题的;有的住在集装箱里,有的住在废旧车厢里,有的住在当地人提供的简陋民宅里。据中国工人介绍,他们的住处没有任何娱乐设施,也看不到任何中文报纸,平时除了工作就是工作。他们基本上处于十分封闭的状态。[24]

以色列中国工人平均每个月收入可以达到到0美元,有些经常加班的还要稍高一些。如果用“越多越好”来形容在以色列的中国工人对钱的态度,那是一点也不过分的。他们出来就是为了多挣点钱,他们的钱是用汗水、泪水和血水换来的。如此恶劣的生活和安全环境,在以色列的中国工人何以能够支撑下来?挣大钱,过好日子,这就是他们的理想。因此,钱满足了他们的成就感,而成就感解释了他们不顾战乱,冒着生命危险留在以色列的原因。

大陆留学生在生活花销方面都很节省。部分留学生租住了当地人的住房,但大多数都住在学校的宿舍里(其中许多是地下室),还有的就住在实验室里。对他们来说,如果能有单独的房间,无论多小,都算是相当好的住宿条件。以色列房价之贵,令大陆留学生望而生畏。大陆留学生中,以学医、化学等理科学科者居多。他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实验室度过的。有人说,中国学生是他们的指导教授(被他们称为老板)最勤奋的打工者。他们一般每个月可以拿到0美元左右的生活费,碰上导师科研经费充足的话,博士生还可以再得到数百美元甚至更多的补贴。尽管生活比较清苦,但大陆留学生的表现都很优秀,导师一般都很满意,以色列同学的评价也很高。[25]

(三)埃及华侨华人概况:

根据旅游天下网(







































治疗白癜风北京哪家医院好
专业治疗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sawanbao.com/lswbzn/619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