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成语是在特定的语境中形成的,有些来源于历史故事、神话寓言或古代诗文,有些具有深层的含义。对于这种成语,仅仅读懂了字面意思,往往还不能确切掌握成语的含义。如果连字面义也没有弄清,便穿凿附会,强作解释,便只能犯望文生义的错误了。请看例子。
侧目而视“侧目而视”语出《战国策·秦策一》:“妻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嫂蛇行匍匐,四拜自跪而谢。”形容畏惧或愤恨、敌视的神态。例如毛泽东《向国民党的十点要求》:“使通国之人重足而立,侧目而视者,无过于此辈穷凶极恶之特务人员。”杨绛《洗澡》三部六章:“她感到旁人对她侧目而视,或另眼相看,好像带些敌意,或是带些鄙视。”
“侧目”从字面上看就是斜着眼睛看,但是在这条成语里它具有特定的含义:一是表示畏惧。如汉·桓宽《盐铁论·周秦》:“死者相枕席,刑者相望,百姓侧目重足,不寒而栗。”一是表示愤恨。如《史记·邹阳传》:“太后怫郁泣血,无所发怒,切齿侧目于贵臣矣。”这就决定了成语“侧目而视”只能形容畏惧或愤怒、敌视的神态。有人没有理解“侧目”的特定含义,根据字面意义把“侧目而视”误解为斜着眼睛看,这是典型的望文生义。例如:
1.在特拉维夫,穿着比基尼在沙滩上溜达和玩水上滑翔的人比比皆是,那些路过的戴小毡帽的虔诚犹太教民也很少侧目而视。(《新华每日电讯》,年9月30日)
2.上课时,任何参观、考察等人员进入教室或站在窗口走廊上,都不会引来学生的侧目而视。去年冬天裘小民副市长视察乐平小学,没有一个学生因市长的到来而影响上课注意力,依然专心致志地听课。(《今日临安》,年11月5日)
例1是说虔诚的犹太教民目不斜视,身着比基尼的女郎也吸引不了他们的目光。例2是说乐平小学的学生遇到有人参观也目不斜视,仍然专心听课。两例都与畏惧和愤恨无关,显然是把“侧目”等同于“斜视”,把“侧目而视”当成“目不斜视”的反义语了。
目无全牛“目无全牛”语本《庄子·养生主》:“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意思是,庖丁开始宰牛的时候,所看到的都是浑然一体的整牛,几年以后技术纯熟了,看到的只是牛的筋骨结构,而不再是整个的牛了。后遂以“目无全牛”比喻对事物的整体和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已经了如指掌,因而处理起来极为准确熟练。例如晚清·宣鼎《夜雨秋灯录续集·小癞子》:“所谓精者如承丈人之蜩,如运郢人之斧,如射甘蝇之箭,胸有成竹,目无全牛。”谢觉哉《不惑集·目无全牛》:“我们称赞人会办事,常说他目无全牛。”
有人仅仅从字面意义上加以附会,认为既然看不见整个的牛,当然是只见局部不见整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了。例如:
1.在研究中,首先必须知晓通史。专而不通,必然目无全牛,失于偏颇。(杨生茂,《探径集》,中华书局,年版)
2.(对于文章的)整体把握,就是反对肢解文章,反对支离破碎,反对目无全牛。(中国基础教育网,年1月9日)
3.他又犯了以偏概全,目无全牛,想当然,轻率的毛病,把所有原因都归结到一个问题上。(西园论坛,年7月14日)
把“目无全牛”同“失于偏颇”“支离破碎”“以偏概全”相提并论,显然是说只见局部不见整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顺便说一下,例1是年出版的一本成语词典为“目无全牛”所举的书证,说明该词典的编者也没有弄懂这条成语。
因人成事“因人成事”语出《史记·平原君列传》:“毛遂曰:‘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这是毛遂奚落随平原君赴楚求救的另外19名随员的话。意思是,你们诸位庸庸碌碌,正是所谓依靠别人的力量才能把事情办成的人。后遂用“因人成事”形容人庸庸碌碌,不能独当一面,含贬义。例如宋·王谠《唐语林·雅量》:“则天问狄公曰:‘朕大用卿,卿知所自乎?’对曰:‘臣以文章直道进身,非碌碌因人成事。’”老舍《四世同堂》六八:“晓荷想不出主意,因人成事的人禁不住狂风暴雨。”
有人望文生义,误以为这条成语是说“因为有了人,才能办成事”,于是把它同“事在人为”,甚至同“因人而异”“知人善任”等混为一谈。例如:
1.事在人为,因人成事。新中国的石油工业从一穷二白起步,能够跨入石油大国之列,关键在于有余秋里、康世恩和王进喜等为代表的一批奠基者。(《中国石油报》,年1月26日)
2.由于缺乏成熟模式以及自上而下的推动,多地车改常是因人成事,人一走茶就凉。(《济南日报》,年2月19日)
3.“因人成事”“知人善任”“量才录用”“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是他成功的秘诀。(中国新闻网,年8月22日)
火中取栗“火中取栗”出自法国寓言《猴子与猫》:猴子让猫偷取炉火中烘烤的栗子,取出的栗子被猴子吃了,猫不但没有吃着,反而把爪子上的毛烧掉了。后遂用“火中取栗”比喻受人利用去干冒险的事,自己吃了苦头,却得不到一点好处。例如徐铸成《旧闻杂谈·王国维与梁启超》:“段祺瑞只是一时利用进步党的所谓‘人才内阁’作为他的垫脚石,而(梁)任公成了他的‘猫脚爪’,火中取栗后,就被抛弃了。”
需要注意的是:“取栗”者是受人利用,替别人铤而走险,而不是为自己谋取利益;自己徒然受苦,却一无所得,而不是自己已经或将要捞到好处。有些人恰恰是忽略了这两点,仅仅从字面上加以附会,认为只要是冒着危险(火中)为自己谋取利益(取栗)就叫“火中取栗”。例如:
1.官员通过贪污受贿能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因而总有人火中取栗。(《北京青年报》,年10月15日)
2.也有商家视“3·15”为好日子……(趁这个时候)销售假冒伪劣以火中取栗。(《羊城晚报》,年3月12日)
3.年7月23日,部分朝鲜军队发动兵变,朝鲜半岛一时陷入混乱……日本乘机介入,调动舰队前往汉城,试图火中取栗。(《环球时报》,年3月26日)
无论是腐败官员、不法商家,还是日本政府,他们的所作所为毫无例外都是在为自己谋取利益。而且,贪污受贿、销售假冒伪劣,固然要冒一点风险,侵入邻国趁火打劫、浑水摸鱼却未必有什么危险。因此说他们“火中取栗”,显然都是错误的。
下里巴人
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下里》和《巴人》是楚地的民间歌曲(下里即乡里,巴人指巴蜀一带的人,表示歌曲出自这些地方的人),为大众喜闻乐见,能应和的人很多。后凝结为成语“下里巴人”,借指通俗的普及的文艺作品。用《下里》《巴人》两首民间歌曲代表一切通俗的文艺作品,用《阳春》《白雪》两首高雅的歌曲代表一切高雅的文艺作品,这是一种借代的修辞手法。这种手法在成语中是很常见的,例如“万紫千红”“姹紫嫣红”就是用“紫”和“红”这两种花的颜色借指各种颜色的花卉。有人不了解这条成语的来历和它所体现的修辞手法,望文生义,误认为“下里巴人”就是下等人。例如:
1.众多昔日只会扛锄头的农民兄弟充电后当上了蓝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下里巴人创业当上了老板。(《新华日报》,年9月23日)
2.侯宝林除去善交下里巴人的朋友,倜傥儒雅的学者也是他钟情交友的对象,如钟灵、华君武、方成等漫画名家都是他的座上宾。(《呼伦贝尔日报》,年9月12日)
3.(城东老街)茶馆里鼻涕口水四溅,空气中烟雾弥漫,充斥着廉价香烟、叶子烟的味道,是下里巴人云集的地方。(新华网,年9月7日)
“下里巴人”或与“农民兄弟”连用,或与“倜傥儒雅的学者”对举,或被描写得粗俗卑下,显而易见所指都是所谓下等人。
休养生息
“休养生息”指在战争或社会大动荡之后,采取措施,减轻人民负担,发展生产,繁殖人口,以恢复元气。语出唐·韩愈《平淮西碑》:“高祖太宗,既除既治;高宗中睿,休养生息;至于玄宗,受报收功,极炽而丰。”例如明·李贽《续焚书·姚恭靖》:“以为我国家二百余年以来,休养生息,遂至今日士安于饱暖,人忘其战争。”姚雪垠《李自成》二卷四十八章:“河南是所谓四战之地,明朝决不会让他有时间在几个府中安安稳稳地招集流亡,散发耕牛种子,使百姓休养生息。”
这条成语的字面义有些费解。“休养”就是休息调养,与今义无别;“生息”却不是休息,也不是产生利息,而是滋生繁衍。明·谢肇淛《五杂俎·地部二》:“户口生息甚难,而凋耗甚易。”单说“息”也是滋生的意思。《易·革》:“水火相息。”孔颖达疏:“息,生也。”有人不仅不了解这条成语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由此产生的特定含义,而且也没有弄懂“休养生息”的字面义,便想当然地把它同“休息”画上等号,也属于望文生义。例如:
1.已在拉萨生活多年的王先生,过年期间的日程已提前定好——除夕熬夜守岁,初一在家休养生息,初二至初六,挨家登门拜年聚会。(《人民日报》,年2月12日)
2.放寒假了,马上要过春节了。大多数人得到休养生息的机会了。(《北京晚报》,年1月27日)
3.经过近1年的休养生息,周迅携3部电影《窃听风云》《撒娇女人最好命》《我的早更女友》以及电视剧《红高粱》强势复出。(《南国早报》,年4月28日)
此外,像把“三人成虎”(比喻谣言或讹传多次重复,就能使人信以为真)误解为三个人团结起来可以顶个老虎;把“上下其手”(指玩弄手法,串通作弊)误解为动手动脚耍流氓;把“翻云覆雨”(比喻反复无常或玩弄权术)误解为呼风唤雨、兴风作浪;把“三姑六婆”(泛指不务正业的妇女)误解为亲朋好友……诸如此类不求甚解、望文生义的情况,在媒体中屡见不鲜,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作者赵丕杰: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现代汉语成语规范词典》副主编)
中文编辑校对网网站?中科白癜风医院北京哪里医院看白癜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