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四宝”,对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文房四宝”即笔墨纸砚。时期不同,“文房四宝”所指之物有着更加细化的特定,如南唐时期,“文房四宝”特指安徽宣城诸葛笔、安徽徽州李廷圭墨、澄心堂纸,婺源(原属安徽徽州府,现属于江西)龙尾砚。而藏式的笔墨纸砚除了延续汉地笔墨纸砚的特征与功能外,还融入了藏地原材料,赋予其更多的文化内涵。
据文房用具收藏爱好者东智介绍,考古学家在敦煌石窟里发现了吐蕃时期的纸张。考古发现,藏纸大约出现在藏王赤松德赞时期,约公元7世纪。
藏纸是西藏乃至整个藏族聚居地区所产纸的统称。藏纸产地诸多,其中藏东南地区盛产金东纸、塔布纸、工布纸、波堆纸;藏南的珞瑜、门隅、聂拉木等地盛产门纸、聂纸;藏中地区盛产尼木纸、后藏纸、门噶纸、灰纸等。
藏纸陈列馆
在拉萨市尼木县扶贫开发民族手工艺园区的藏纸厂里,藏纸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次仁多杰告诉我们,他家祖辈就会藏纸制作。那时候的藏纸不止用作写字,也可以用来糊窗户。
次仁多杰
这一说法在《藏纸诗》里得到印证。清乾隆年间,曾做过湖南巡抚的查礼时至西藏,留有《藏纸诗》,诗中说,“蜀纸逊豫章,工拙奚足尚……孰意黄教方,特出新奇样,臼捣柘皮浆,帘漾金精浪……质坚宛茧练,色白施浏亮。题句意固适,作画兴当畅。裁之可糊窗,缀之堪为帐。何异高丽楮,洋笺亦复让。”诗中说藏纸的质地厚实,而颜色白亮,无论是提笔写字或是作画,都极为合适。除了写诗作画,还可以适当裁剪糊窗,甚至还可以挂起来当蚊帐。
藏纸笔记本
藏文用笔多是用毛竹削制的竹笔,一般产自墨脱等海拔较低的地区。鉴于藏文字体分楷体和草体,因此对笔尖切口的要求有所不同:前者偏斜向左,后者偏斜向右。常用的中型竹笔,长短约3-5寸,宽不过小指。笔尖向内一面,烫削成乌鸦喙之状。
竹笔
中缝粗细和切口大小,视所写字体大小而定。为初学书法者便于在习字木板上圈线,还在笔杆下端靠近笔尖处刻一齿凸状痕。这种竹笔最大的缺点是笔尖不耐久磨,用笔人需随带一把锋利的小刀,以便及时修整笔尖。
削竹笔的小刀,刀柄用鹿角制成
东智告诉我们,在他的文房用具收藏中,这种削笔用的小刀可以分为好几个种类,比较锋利的小刀,是用来修整笔尖的。“除了竹笔,在画唐卡中,还有一种笔,特别细腻,是用的动物的眼睫毛做成的。”
书法家普龙·丹增朗杰
藏文书法用墨多采用土制墨汁。藏墨的特优原料,首推酥油灯的灯花;但其量甚少,大量使用的则是烟炱。藏文书法传统墨汁容器,根据个人的条件,材质上可以有金银玉等,常见的为铜质材料。虽然墨水瓶有制作材质和大小以及外围装饰图案的不同,但基本的形状都为宝瓶形。东智告诉我们,宝瓶形状的墨水瓶是既受到了汉地文化的影响,也结合了藏地宗教思想,寓意着长寿与智慧。
墨瓶
印章盒
藏式的文房用具除了传统意义上的笔墨纸砚,还有诸如笔套、练字板、印章盒、护经板等。在东智的文房用具藏品中,我们看到了大概四五种笔套。笔套的产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主要起到保护竹笔的作用。因为要经常迁徙,在马背上行走,所以笔套由笔帽和笔杆以及牦牛线三部分组成。竹笔装进去以后,盖上笔帽,再通过牦牛线进行固定。“笔套根据个人的条件,有的是素面的,有的在素面上雕饰或绘饰了图纹,还有的则是在铁嵌金的基础上再加以装饰。无论是哪一种材质或者装饰,都传达着人们对文化、对文字的爱护和尊重。”东智说。
北京治白癜风的儿童医院白癜风中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