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了我的工大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

  近日,《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新华社等中央媒体集中对我校进行了报道,本周的工大,有点“火”。

年12月15日,《人民日报》以《一辆单车,骑出一种生活》为题,对我校热爱运动的学生米世云做了报道,现将全文转发如下,以飨读者。

大二学生米世云

一辆单车,骑出一种生活

  米世云的自行车嘎的一声停在记者面前,全套骑行装备,小麦色的面庞,笑起来露出一口白牙。米世云是天津工业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大二学生,他在过去的一年里骑行了1万公里。骑行改变了他,把他从封闭的生活中解放出来。

偶然机会爱上骑行

  刷一下米世云的“朋友圈”,都是各种骑行照片和组织骑行的帖子,因为丰富的   一个偶然的机会,米世云路过学校社团招新的地方,飘忽不定的目光停留在了自行车协会的宣传海报上。“可以骑车出去玩,又不用跟别人聊天”,米世云便加入了这个社团。

  去年10月,米世云第一次参加了社团组织的骑行——从学校到海河上游的天津之眼,全程大约16公里。米世云借了自行车和头盔,跟大家一起出发了。因为之前很少运动,米世云很快就体力不支,落在队伍最后面。这时自行车协会会长孙博文发现了他。孙博文陪着他,边骑边聊,没有催促他。最后米世云跟大部队一起到达天津之眼。他记得那晚天津的夜色很美,深蓝的天空上几颗星星特别亮。也是在这一刻,米世云爱上了骑行。

  为了跟上其他成员的速度,米世云开始锻炼身体。他为自己制订了健身计划,每天跑步、爬楼梯、俯卧撑……周末就请自行车协会的学长带着他练技术。米世云的身体素质提高很快,他也成了自行车协会的骨干。同学们发现米世云变得健谈了,不光车骑得好了,连以前看都不看的篮球、羽毛球等,也都玩得有模有样。

  自行车协会每周末都会组织中短途骑行拉练,每次米世云都会参加。他们4次从天津骑车到北京,还骑行过河北的白洋淀、坝上草原等。

发现骑行的意义

  一个学期很快过去,年的寒假到了,自行车协会组织骑行海南,米世云报了名。这是他人生第一次去这么远的地方,还是一次不知道要发生什么的长途骑行。

  经过初选,17名同学一起乘火车到达海口,开始环岛骑行。骑行队伍里,都有一名“领队”和一名“压队”。领队要负责线路、控制速度,受风的阻力也大;压队则要观察每个队员的状态、随时清点人数和帮助落下的人。这次骑行里米世云担任了压队,主要负责处理骑行时发生的紧急情况。

  骑行经验并不丰富的米世云做足了功课:骑行中安全第一;绿灯还剩10秒以上通过,不到10秒则需要集体等候;骑行队伍双列而行,他不忘提醒技术熟练的队员骑在外侧,保护技术生疏的队友;有汽车并行,立刻成为单列,或下路基等候汽车通过;遇见礼让的汽车,米世云还不忘打手势致谢。

  尽管种种小心,还是有一名女生摔车了。整个车队立刻停下来。虽然这个女生只是擦破皮,但大伙都上来帮忙,有的察看伤情,有的帮着拿行李,直到大家拦车医院。

  这一次海南之行总共骑行10天,米世云明白了骑行不是竞速,感受途中美景和集体温暖,才是骑行的意义。

用骑行传递正能量

  从海南回来后,米世云当选新一届自行车协会会长。每一次活动,从研究路线、给大家买保险、借装备、安排分工到预订饭店等一系列大事小情都由米世云负责。

  年7月,自行车协会的14名同学从天津出发一路骑行到上海,米世云和3名同伴再乘火车去格尔木,又从格尔木骑行青藏线进入拉萨。

  白云蓝天,长长的青藏公路一直延伸到天边。路上,他们偶遇了来自陕西师范大学的车队。大家临时起兴,米世云一行人与其组队,每5个人一组比赛,输的队伍要表演小节目,最后骑行在一片欢声笑语中结束。

  在远离喧嚣的藏地高原,张开双臂就能拥抱群山,即使身体再累,心里却十分豁达舒服。从拉萨回来,米世云像接受了人生的洗礼,心里有了方向。“世界那么大,生命如此宝贵,只要坚持下去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米世云说。

  大二繁重的学业加上组织骑行,米世云学会了科学安排时间。现在他每天晚上在学校骑行半小时。和他一起练习的20多人,大家边骑边聊。今年,米世云带领自行车协会获得第四届天津大学生自行车交流赛冠军,他还打算在大三之前带着队友们“骑游中国”,将公益、创业与骑行相结合,用骑行传递正能量。

  米世云说:我会骑行一辈子。

年12月12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以《“非遗”作品秀创意》为题对我校做了报道,现将全文转发如下,以飨读者。

▲“非遗”作品秀创意

  

  12月10日,第二届全国大学生“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创新作品大赛在天津工业大学举行。大赛参赛作品分为收集类、制作类和设计类三个类别,通过对“非遗+新时尚”这一主题的探索与诠释,展现出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与时尚流行元素的融合。图为一名小朋友在参观西安工程大学的参赛作品《关中犟驴》。

年12月15日,新华社以《我国抗菌抗污染反渗透复合膜技术获得突破有效提升水处理技术》为题对我校做了报道,现将全文转发如下,以飨读者。

我国抗菌抗污染反渗透复合膜技术获得突破

有效提升水处理技术

  新华社天津12月15日电(记者张建新)天津工业大学分离膜与膜过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反渗透膜团队,在抗菌抗污染反渗透膜制备技术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他们制备的反渗透膜在有机污染物、无机污染物和微生物存在的条件下都显示出很好的抗污染性,且制备方法操作简便,条件温和,兼顾高效性和经济性的优势。

  该技术成果发表在国际材料领域著名化学期刊《材料化学》上,题为“基于多组分反应一步法多功能接枝制备抗污染抗菌反渗透复合膜”。

  面对日益严峻的水资源紧缺现状,寻求高效节能的水处理技术迫在眉睫。反渗透(RO)由于具有操作简便、能耗低、渗透通量大、截留率高及环境友好等优势,广泛应用于海水和苦咸水淡化、废水资源化、超纯水制备等领域。

  然而,膜污染一直是影响反渗透技术进一步发展以及制约其运营成本的一大障碍。表面改性是制备抗污染反渗透膜、缓解膜污染的重要手段。RO系统进水成分复杂,含有有机物、无机物、胶体和微生物等多种污染物,传统的表面改性方法只能针对一种污染作用机理,难于有效解决实际水体条件下的膜污染问题。制备高效率抗污染型RO复合膜是膜领域研究人员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针对上述问题,课题组孟建强教授尝试通过多组分反应在RO膜表面进行多功能修饰,在室温条件下,以甲醇为溶剂,一步反应同时将抗污染成分和抗菌成分引入膜表面。结果表明,修饰后的RO复合膜在过滤牛血清蛋白和高硬度无机盐水溶液时,渗透通量衰减率远远低于原膜,短时间清洗后恢复率也显著提高。此外,细菌培养的结果表明膜材料抑菌率高达98%以上。

  由于该方法条件温和,方便快捷,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抗菌防污染反渗透膜的规模化制备,有望降低反渗透系统的清洗频率,延长反渗透膜的服役寿命,从而可以大大降低反渗透系统的运行成本。反渗透是目前海水淡化、中水回用、污水处理等水处理产业的核心技术,随着反渗透技术成本的不断降低,淡化水和回用水的市场将会不断扩大,走进千家万户有望更快实现。

  该项研究得到了国家97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新华社

封面图片:张珺涵

本期编辑:刘陈伟









































北京白癜风去哪治疗好
在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sawanbao.com/lswbzn/81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