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达成
我是在年秋天应梅朵召唤,接手亟待开张的《文汇月刊》报告文学专栏的。北京的刊物,特别是《人民文学》,占天时地利,得风气之先,在发表徐迟写“数学怪人”陈景润的《哥德巴赫猜想》一炮打响之后,又一鼓作气,陆续推出几位名家的重磅报告文学,赢得了口碑和发行量。心气极高的梅朵很眼红,也很不甘,决意自年起在《文汇月刊》上强势推出报告文学专栏,而且要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内,将《人民文学》一家独大的报告文学霸主地位抢占过来,取而代之。说大话容易呵,组报告文学稿子太过艰难。而且,我组稿正酣,又被梅朵强令“救场”,替代临时变卦的报告文学名家——理由,为配发第一期的封面,去北京赶写了一篇《你好,李谷一!》。在第一期上,梅朵还抓到了他的老友、作品以悲壮美著称的一位报告文学作家的《好人啊,你不该这么软弱》。第一期上,我们虽然发表了两篇报告文学,但手里没有“粮草”,还是没有底气推出这个栏目。
不过,从年第二期起,我们已经站稳脚跟,郑重推出报告文学专栏,刊登了刘登翰的《通往心灵的歌——记诗坛新人舒婷》,以及肖复兴、张辛欣的《带不和谐音的美妙旋律——记舞蹈家陈爱莲的舞蹈晚会》。第三期,我们又力推陈祖芬的《中国牌知识分子》。其时,陈祖芬作品大热,肖复兴也蒸蒸日上,此后十年他们作为我们的铁杆、中坚,跟刊物相依为命,把最好的作品给了《文汇月刊》。他们跟梅朵跟我,也结下深情厚谊,成为终身的朋友。
梅朵是电影评论家,年代就曾创办过发行量过百万的《大众电影》,和赵丹、黄宗英相识多年,很有交情,创办《文汇月刊》后,怎么能放过黄宗英?黄宗英也欣然赐稿。创刊后的第二期上,她就给了散文《涓涓小集》,之后又写来《旅美即兴小诗》。
《文汇月刊》的报告文学专栏开张后,黄宗英等几位前辈报告文学作家成为这个栏目的“压舱石”。年4月号头条,是梅朵催讨来的黄宗英第一个报告文学《他们三个》。文章反映三个上海“老三届”青年,尽管命运坎坷,浩劫过后还是卧薪尝胆,研究医学测量中出现的令人头疼的“零点漂移”难题,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医用自动永停滴定仪。宗英大姐是最早触碰“老三届”这个苦涩题材的报告文学作家。
黄宗英的报告文学写作年产量不高,很少有刊物能向她如愿索稿。而素来组稿作风蛮横、咄咄逼人的梅朵,对黄宗英也破例的宽容,约稿只是写信、打电话,从不像对王蒙、丁玲那样,动辄用加急电报狂轰滥炸。梅朵给黄宗英的底线是,诗歌、散文不算,每年至少给一篇报告文学。
投桃报李,宗英大姐的自觉性也很高。整整一年后,当我们准备撞击出巨大声响,在年4月号推出第二个“报告文学特辑”时,身在无锡疗养院养病的梅朵,早早告诉我,已经约到黄宗英一篇重头稿《越过太平间》,她说,还要打磨几天。
我们这回用半本杂志、四十多页的篇幅一下发了七篇报告文学,其中多半是全国获奖名家。另外,还有一篇首屈一指的大名家谈报告文学写作的《报告的报告》。这规模与声势在全国刊物中绝无仅有,反响堪称“爆炸性”的,这就是梅朵的风格与胆量。梅朵好生得意,乐呵呵地在长途电话里明知故问:“达成,‘报告文学专辑’反映不错吧?”
作为“压舱石”,黄宗英的《越过太平间》不过一万字,却很有分量,采写时间跨度长达两年。医院对癌症下战表的医生,文章开头就很吸引人,对她起的吓人标题做了注脚:“年。初冬乍冷。迎着大西北风,我走进北京第医院,去寻找太平间,不是去寻找死亡;相反,是去寻找希望。不是为自己,那年,我和我的亲人都还没病没恙。只因我听说,医院里,有位默默无闻的女医生,人不知鬼不觉地向死神递了战表,誓与癌魔争夺生命。她就安营扎寨在太平间的后边。”
年、年,黄宗英两次采访宋慕玲,第一次就睡在羊圈旁边、兔房对面宋大夫的小屋里,她采访好深入,吃得起苦呵。从年9月起,宋大夫就住进动物室,日夜盯着白鼠不回家。“此刻,小屋里又为我挤了张床……小屋有暖气管道通着动物室,温度不低,更加重了农村牲口棚似的粪便气味、饲料发酵的酸味,还混合着莫名其妙的药味。最讲卫生的女医生能一住几个月,我住几天还不行吗?不过,老实说,乍去,恨不得鼻孔里能生出个自动启闭器来。”
尽管条件艰苦、设备简陋,宋慕玲还是在那里研究出用中药制成对付脑胶质瘤的“抗癌粉1号”、“抗癌粉2号”。黄宗英急切地治白癜风的偏方中科医院承办青少年白癜风防治援助项目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sawanbao.com/lswbys/11442.html